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6546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继固、张晓斌、关云谦等。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65466篇
占比:99.99%
总计:665556篇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研究学者
- 丁继固
- 张晓斌
- 关云谦
- 唐小伟
- 张愚
- 沙维伟
- 王淑艳
- 丁文杰
- 李光
- 任萍
- 周宏辉
- 宋海涛
- 尹丽媛
- 张玉梅
- 林莉
- 肖文焕
- 贾连顺
- 于静涛
- 刘娜
- 刘晓鸣
- 刘琳
- 刘纯义
- 吴中华
- 吴补领
- 宋俊峰
- 宋国祥
- 张光鹏
- 张虹
- 朱宛宛
- 李伟彦
- 李振宇
- 李瑞祥
- 李金
- 杨韦
- 桑艳
- 段维维
- 田万成
- 罗特坚
- 羊惠君
- 耿德勤
- 肖建德
- 胡玉萍
- 蓝顺清
- 袁琼兰
- 贾东林
- 赵锦彪
- 郑启新
- 郭小东
- 郭建荣
- 郭敬俊
-
-
乔娟;
熊子珺;
苏邹;
陈红源
-
-
摘要:
目的: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临床疗效、血清中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18例ADHD儿童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58例)。研究组给予盐酸哌甲酯与DHA 300 mg/d,对照组给予盐酸哌甲酯与空白安慰剂,治疗8周。在基线及治疗8周后,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IV评定量表(中文版)(SNAP-IV)、美国康纳简易多动症行为评价量表(Conner)评估ADHD儿童病情,记录不良反应;检测两组DHA、GDNF、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8周治疗后,两组SNAP-IV总分、注意缺陷分、Conner学习、心身、多动指数评分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DHA、G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而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或P<0.01)。研究组ΔDHA与ΔSNAP-IV总分呈负相关;ΔGDNF与ΔTNF-α、Δ注意缺陷分及Δ多动/冲动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HA能辅助盐酸哌甲酯治疗ADHD儿童,其原因可能与升高体内GDNF及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有关。
-
-
郭凤仙;
梁世鹏;
况红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哌甲酯联合认知行为功能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收集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DHD患儿,按治疗方案分成A组、B组,各43例。B组接受哌甲酯治疗,A组接受哌甲酯联合认知行为功能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ADHD核心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执行功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结果A组总有效率较B组高(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注意缺陷、对立违抗、多动冲动评分较B组低,反应时间较B组短,漏报数、错认数较B组少,数字广度、算数、编码评分较B组高,血清GDNF、BDNF水平较B组高(P<0.05)。结论哌甲酯联合认知行为功能训练治疗ADHD患儿效果较好,可有效调节血清GDNF、BDNF水平,提高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核心症状。
-
-
何现萍;
王皋茂;
李振阳;
宋京瑶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与首发抑郁症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90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9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评定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并对所有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DNF和GDNF水平,抑郁症组需评估基线、第2、4、8周HAMD-17、HAMA、CGI-SI得分。结果抑郁症组基线血清BDNF和GDNF水平(分别为9.35±1.88μg/L、7.33±1.44μg/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1±2.00μg/L、8.93±1.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分析,抑郁症患者基线血清BDNF水平与基线CGI-SI(r=-0.221,P=0.037)呈负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基线血清BDNF和GDNF水平最佳切点值分别为12.285μg/L、6.745μg/L,其预测患抑郁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10%和95.60%、95.60%和47.80%。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基线血清BDNF和GDNF水平降低是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基线血清BDNF和GDNF水平降低与首发抑郁症有关,可作为判断抑郁症的生物学指标之一,但不能完全作为预测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的指标。
-
-
-
祖鑫;
陈科
-
-
摘要:
目的 探讨乌灵胶囊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炎症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抑郁症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乌灵胶囊.两组疗程均为8w.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炎症因子、GDNF、S100β和NSE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65.85%,P<0.05).两组治疗后HAMD-24项评分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观察组:t=29.580、25.955,对照组:t=18.821、20.378,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24项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2.702、10.379,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IL-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观察组:t=32.896、15.223、27.251,对照组:t=12.928、10.237、9.93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4.643、7.987、24.834,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G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S100β和NS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t=28.834、15.631、16.653,对照组:t=20.409、5.070、8.408,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100β和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4.506、8.932、8.07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12.20%)明显少于对照组(36.59%,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明显,且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GDNF水平,降低S100β和NSE水平.
-
-
-
赵锦彪
-
-
摘要:
目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应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间到吉林市舒兰精神病院就诊的58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根据给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血清MBP、GDNF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阿立哌唑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利培酮组的68.9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病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阿立哌唑组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M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阿立哌唑组低于利培酮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GDNF较治疗前升高,阿立哌唑组高于利培酮组(P<0.05);阿立哌唑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0%,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的31.03%(P<0.05)。结论相对于利培酮给药方案,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应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治疗后患者的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血清MBP、GDNF水平,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
陈斐;
谭龙旺
-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能否加强GDNF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后降低细胞凋亡蛋白的启动,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方法:6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通过手术造成T11节段不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并于造模后第2天局部移植GDNF修饰的NSCs,同时给大鼠做电针治疗.通过BBB评分系统来统计大鼠造模后双下肢活动的恢复程度;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相关细胞凋亡因子表达,并以此来评价该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结果:实验动物双后肢活动BBB得分电针干预组与单纯细胞移植组无统计学差异,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在取材的病理切片中观察到caspase-8电针干预组与单纯细胞移植组有统计学差异,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干预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的细胞移植相比可降低局部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增加轴突数量的恢复,保护脊髓应有的功能,但在大鼠双后肢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没有显著效果.
-
-
陈鸣
-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齐拉西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该院治疗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口服齐拉西酮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口服齐拉西酮+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BDNF、GDNF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BDNF(13.78±2.08﹚ng/mL、GDNF(562.49±148.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0.69±3.32﹚ng/mL、(498.63±141.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1、2.090,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与观察组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71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佳,能够提高BDNF、GDNF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预后.
-
-
陈鸣
-
-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齐拉西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该院治疗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口服齐拉西酮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口服齐拉西酮+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BDNF、GDNF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BDNF(13.78±2.08)ng/mL、GDNF(562.49±148.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0.69±3.32)ng/mL、(498.63±141.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1、2.090,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与观察组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71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结合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佳,能够提高BDNF、GDNF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预后。
-
-
唐小伟;
沙维伟;
张晓斌;
张向荣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大量证据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越来越受到关注.缺陷型精神分裂症(deficit schizophrenia,DS)以持续存在的原发性阴性症状为基本特质,研究认为选择此类患者为研究对象能够降低疾病的高异质性.目前关于DS患者的BDNF研究仅有少量报道,结果并不一致,而关于DS患者的GDNF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DS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变化与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扬州五台山医院处于恢复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缺陷型精神分裂症诊断量表评估患者的缺陷症状,将患者分为DS组和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non-deficitschizophrenia. NDS)组。运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inpatients, SSPI)和社会适应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 SAFE)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采用数字划消测验、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 TMT), WMS-III空间广度测验(Wechsler MemoryScale-III Spatial Span Test, WMS-III SST)、定步调连续加法任务测验(Paced Auditory Serial AdditionTask, PASAT). Stroop测验、木块图(Block Design)评估所有受试者的神经认知功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BDNF, GDNF蛋白水平。 结果:DS组和NDS组血清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2.9±1.8)ug/L.(3.4±1.7)ug/Lvs.(9.5±4.0)ug/L,均P<0.017,而DS与NDS组间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三组间血清GDNF水平均无差异(F=1.97,P=1.43);与NDS组相比,DS组SSPI总分和各因子分均较低,SAFE总分、PANSS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总分均较高;将所有完成认知功能测定的患者纳入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组数字划消测验、TMT-A,TMT-B.Stroop测验、木块图、WMS-ⅢSST逆行分、PASAT成绩均差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SAFE分呈负相关(r=-0.197,P=0.038),与SSPI因子I,SSPI因子II呈正相关(r=0.232,P=0.014;r=0.224,P=0.018);GDNF与SSPI.SAFE均未见任何相关性;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数字划消测验中的错误个数呈负相关(r=-0.262,P=0.049),血清GDNF水平与Stroop色词干扰测验分呈正相关(r=0.263,P=0.048). 结论:1.DS患者阴性症状明显,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提示DS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亚型。2.外周BDNF和GDNF可能不能作为区分DS与NDS的生物学诊断指标。3.BDNF可能是分裂症的一种素质性标志物;而GDNF可能与分裂症的治疗有关。4.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稳定期仍存在广泛的神经认知功能受损。5.BDNF和GDNF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症不同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6.BDNF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
-
王玉兰;
任振华
- 《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基因工程和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之一,本研究利用含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探讨转染后GDNF在MSCs中的体外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食蟹猴骨髓单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s,MNCs),体外培养食蟹猴MSCs.同时构建表达GDNF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食蟹猴MSCs,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和Real-time PCR 方法,测定感染不同拷贝数病毒和不同转染组细胞GDNF的蛋白分泌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表达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成年食蟹猴MSCs,体外培养的MSCs持续表达分泌GDNF.
-
-
-
-
-
-
- 安姆根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6-16
-
摘要:
本发明涉及神经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一种表现出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种类型的细胞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的神经营养素。本发明涉及克隆和表征GDNF的高亲和性受体。该分子被命名为GDNF受体(GDNFR),因为它是受体系统的第一个已知组分。描述了GDNFR蛋白产物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在氨基末端发现具有信号肽特征的疏水性域,而羧基末端的第二个疏水性域谵语该受体与细胞膜的连接。缺少跨膜域和胞质区表明GDNFR需要一个或多个辅助分子以介导跨膜信号发生。GDNFRmRNA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组织中,与发现的GDNF的类似分布一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