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58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管理学术论坛、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肝胆湿热证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家邦、付建家、付立家等。
肝胆湿热证
-研究学者
- 李家邦
- 付建家
- 付立家
- 刘铁军
- 孙克伟
- 张玮
- 戴姣
- 戴幸平
- 陈泽奇
- 丁然
- 何芳
- 党中勤
- 冯全生
- 刘小珍
- 刘江凯
- 华忠
- 吴存虎
- 周微红
- 夏苏英
- 孙高峰
- 孟萍
- 季光
- 尚亚楠
- 张曦文
- 张磊
- 彭建平
- 徐满琴
- 徐艳通
- 李乃印
- 杨晋翔
- 杨雪
- 林国进
- 毛果
- 洪建勋
- 王智森
- 王红霞
- 王芬
- 田群
- 胡义扬
- 苏式兵
- 蔡光先
- 覃武海
- 谭钦文
- 赵献超
- 邓棋卫
- 邢之华
- 郭全
- 陈斌
- 陈黎
- 高飞
-
-
苏家辉;
谭嘉斌;
陶银;
邝洁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蒿芩清胆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PTCD胆道引流,术后予以抗感染、护肝、利胆等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胃管注入或口服蒿芩清胆汤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黄疸减轻时间、腹痛减轻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肝功能相关指标、各炎症因子指标及PCT、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及PCT、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蒿芩清胆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胆湿热证)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及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促进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
何守敏;
傅军;
王梽;
丁小凤;
吴大庆;
王守铭
-
-
摘要: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梗阻性黄疸术后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治疗,每组均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检测血液中的炎症因子IL-6及免疫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其比值。结果两组在茵陈蒿汤干预前,即术后第3天IL-6,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茵陈蒿汤干预后,即术后第7,10天IL-6,CD4^(+)T细胞,CD8^(+)T细胞即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能够明显降低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调控作用确切,值得应用于临床。
-
-
刘江凯;
牛亚蒙;
李素领;
马庆亮;
张建文;
张雅儒;
李冰倩
-
-
摘要: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结论在病因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化瘀通腑方治疗能够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肝损伤,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解毒化瘀通腑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拟杆菌门、梭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来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对肝脏和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作用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
-
-
常燕;
韩建军;
崔胜利;
李菊梅
-
-
摘要: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对乳腺癌化疗所致肝损伤(肝胆湿热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乳腺癌化疗所致肝胆湿热型肝损伤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参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茵陈蒿汤加减较单独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乳癌化疗所致肝损伤(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肝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
史世更;
尤芳芳;
尤文苹
-
-
摘要:
目的 观察清胰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AP)(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0例AP(肝胆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和奥美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胰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情恢复时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尿淀粉酶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腹痛消失、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肛门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上腹胀痛胁痛、呃逆倦怠、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身黄目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血尿淀粉酶水平均下降,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胰汤治疗AP(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促进病情恢复,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淀粉酶水平,改善预后。
-
-
李纯坚;
许茂;
黄金模妮;
罗金波
-
-
摘要: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胆湿热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肝脏生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肝纤维化指数(FIB-4)的影响。方法:应用分层随机化临床试验方法和1∶1试验原则,将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2例PBC患者分为2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硫唑嘌呤,观察组患者给予硫唑嘌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脏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GF-β1、APRI、FIB-4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PBC肝胆湿热证患者应用硫唑嘌呤、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TGF-β1、APRI、FIB-4水平,进而延缓疾病进展,在改善免疫功能、肝功能及抑制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
-
姜伟;
李润东
-
-
摘要:
李润东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理论扎实,实践成效显著.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认为肝胃不和、湿热蕴结是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胆,与肝、胃有关,临床以肝胃不和兼湿热蕴结肝胆为多发,胆、肝、胃均位于中焦,中焦之病,以疏通气机、利湿清热为主.文章论述李润东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自拟"五金利胆排石汤"疏肝和胃、清热利湿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经验.
-
-
陈剑明;
王丙信;
刘洋;
连博;
韦重阳;
徐霄龙;
郭玉红;
刘清泉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清热利湿通腑法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予常规及ERCP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大柴胡汤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 d.记录2组病因及操作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疾病疗效评价、血清淀粉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肝功能主要指标、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改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腹痛和切口出血在2组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结论 ERCP联合中医清热利湿通腑法治疗肝胆湿热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
-
魏超;
江鸿;
邓先桂;
陈婧
-
-
摘要:
目的 观察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茵芪三黄解毒汤.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细胞因子、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1%,高于对照组的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症得分、次症得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总胆红素、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观察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芪三黄解毒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有关.
-
-
马辉;
李铮;
张莹雯;
吴朝妍;
王佳颖;
杨娜
-
-
摘要: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依照指南予西医常规干预措施,对照组予乌司他丁加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加注射用美罗培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治疗.两组疗程为7d.比较两组腹痛、腹胀消失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肝胆湿热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水平.结果 观察组腹胀、腹痛消失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肝胆湿热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MGB1和RA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疗效显著,且可抑制血清HMGB1和RAGE水平.
-
-
-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管理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肝常见证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日常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院外的健康管理同样重要,发挥中医整体诊治、整体预防的优势,针对肝胆湿热证的病机特点,从饮食调摄、情绪调节、药物管理、劳逸结合、季节养生等环节,实现慢性乙肝患者个性化的整体自我管理.
-
-
ZHOUyuyu;
周瑜雨;
SHANGyanan;
尚亚楠;
FENGquansheng;
冯全生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证同肝胆湿热证之间的异同.rn 方法:采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调查问卷表"共收集1260份病例,获得其四诊信息资料、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肝功能等相关检测指标,对调查资料录入、核查,由5位中医主任医师共同做出中医辨证,确立证型,并从中提取所有证型为脾胃湿热证和肝胆湿热证的病例资料,借助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rn 结果:在总体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所占比例最大,而且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在HBV-DNA进行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ALT水平随着病毒载量升高,明显升高。AST水平在低或高病毒载量与无病毒载量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与高病毒载量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ALP、GLO、ChE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胆湿热证在舌脉象、证候特点、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等指标确有区别,也存在共性。提示脾胃湿热证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客观性及科学性,也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辩证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
-
朱铭悦;
袁成民
-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12月问我院明确诊断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中医辩证为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对其首诊时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积分,并查阅其年龄、发病至入院前时间、初次检查血清中总胆固醇(TCH)、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将存活组和死亡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年龄、发病至入院前时间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及发病至入院前时间与预后呈正相关性,患者TCH、PA、PTA结果与预后呈负相关性,TbiL结果与预后呈正相关性.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黄疸、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体征,年龄,发病至入院前时问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
李亚萍;
吴韶飞;
路伟;
尹常健
- 《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肝胆涅热证的临床症状,揭示肝胆湿热证的证候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涅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篇文献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症状及舌脉分布规律.结果:70篇慢性乙型肝炎关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症状共30个,以尿黄、口苦、纳差纳呆、胁肋胀痛)、脘腹胀闷、身黄、目黄、恶心、乏力、口干、大便桔滞、大便干、厌油腻为常见症状,舌象多为舌红苔黄腻,脉象多为弦滑数.结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2004年5月湖北宜昌拟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的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与临床不符之处.
-
-
何芳;
孙克伟;
彭建平
- 《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观察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rn 方法:本研究分别从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经辩证属于肝郁脾虚或肝胆涅热证的患者外周血来源的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应用流武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DCs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并以1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rn 结果:在免疫耐受状态(即慢性HBV携带者)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CD80、HLA-DR表达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但两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清除状态(即慢性乙型肝炎)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CD80.CD1a、HLA-DR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但只有CD86,HLA-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且两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慢性HBV感染两证型均表现为DCs存在表型缺失和功能下调,提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肝郁脾虚型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更明显,从而难于清除HBV,更易于HBV慢性化,因此,DCs的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辨治服务.
-
-
-
LU Yi-yu;
陆奕宇;
SU Shi-bing;
苏式兵
- 《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的特征性差异表达细胞因子.rn 方法:运用悬液微珠抗体芯片技术,定量检测分析证候间48种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谱;ELISA法进行验证.rn 结果:与健康者相比,乙肝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各自具有不同的差异表达细胞因子谱.通过统计分析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白细胞介素-18 (IL-18)能够区分两证,但临床肝功能指标无法区分两证.在27例肝胆湿热证和33例肝郁脾虚证之间,IP-10具有差异表达(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P-10和IL-18结合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AUC=0.761).生物学通路分析发现NOD样受体通路,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和RIG-I-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与肝胆湿热证相关;造血细胞谱系和肿瘤相关通路与肝郁脾虚证相关.rn 结论:IP-10和IL-18可能为临床辨别乙肝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提供参考.
-
-
党中勤;
王红霞;
许戈林
-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解毒复肝颗粒对替比夫定抗乙肝病毒的增效作用以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理,从而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片及常规护肝西药.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服解毒复肝颗粒.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2疗程;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结果:①抗乙肝病毒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抑制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肝功能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⑤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①解毒复肝颗粒能够增强替比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疗效;②能够明显减轻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③够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CHE),有一定的护肝作用。④解毒复肝颗粒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为理想的优化治疗方案。
-
-
丁然
-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博士生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确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变部位.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和历代医案数据库,从中寻找中医肝病和脾病常见的证候、症状级症状病机.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中医脾胃功能异常出现的症状一致,和中医肝胆关系不密切.结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符合中医脾胃的特点,脾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病位,肝胆湿热证可能是西医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证候.
-
-
陈宇华;
王晓素
-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郁茵利胆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纳入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肝胆湿热型中医诊断标准的72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胆宁片,治疗组的治疗药物为郁茵利胆颗粒,均按常规治疗剂量服用8周.治疗前后进行三大常规、CRP、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的检测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性别分布、年龄、BMI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郁茵利胆颗粒临床应用过程中无明显实验室指标检测异常;(3)两种药物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5.45%,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6.47%,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B超疗效有效率为31.25%,治疗组B超疗效有效率为59.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郁茵利胆颗粒治疗8周后,血清CRP、TBIL、DBIL水平均有显著的降低,与对照组药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郁茵利胆颗粒临床应用安全性好;(2)从本研究结果看,郁茵利胆颗粒临床疗效较对照组药物更佳,能更好地改善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和B超下影像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