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胀

胆胀

胆胀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1524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陕西中医等; 胆胀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子兴、党中勤、刘铁军等。

胆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15240 占比:99.45%

总计:15325篇

胆胀—发文趋势图

胆胀

-研究学者

  • 严子兴
  • 党中勤
  • 刘铁军
  • 刘险峰
  • 孟宪鑫
  • 朱旭东
  • 李晟
  • 杜昌
  • 林振文
  • 林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李峥; 邓博文; 赵建更
    • 摘要: 本文探讨运用"胆胃同治"理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胆囊炎性疾病提供思路。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胆瘅"的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饮食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见消化道症状。通过中医脏象理论、五行学说及现代医学胃肠激素相关理论认识到胆胃生理关系十分密切,病理上胆腑受邪极易影响脾胃气机的通降,中焦枢机不利,内生病邪又可影响胆气的疏泄,分析"胆胃同治"的理论与临床依据,从调理肝胆气机,理气解郁、清热利湿,同时对脾胃治疗以益气健脾、燥湿和中、温胃止痛的角度论治慢性胆囊炎,同时配合中医传统疗法的调节,有望快速地缓解症状、消除炎症。
    • 李文凭
    •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泻肝汤治疗老年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有效率,客观评价自拟泻肝汤治疗老年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60例,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服用胆宁片,治疗组服用自拟泻肝汤,疗程14 d。分别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在改善胁肋胀痛、晨起口苦、口干欲饮、身重困倦、脘腹胀满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泻肝汤治疗老年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应积极应用于临床。
    • 刘雪贞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在胆胀(胆囊炎)疾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间入我院就诊的胆胀(胆囊炎)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60号),单号记为对照组(n=30),双号记为观察组(n=30).前者行我院胆胀的常规护理,后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四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6.135,6.697,6.853,5.86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显著(x2=5.45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显著(x2=5.455,P<0.05).结论 胆胀(胆囊炎)患者应用将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 张伟健; 郭绍举; 李海文; 梁艺钟; 黄彦子; 陈新博; 刘禹翔; 姜小艳; 康建媛; 李京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胆胀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胆胀临床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深圳市中医院2011年至2019年门诊治疗胆胀病例中的性别年龄、证型、证素和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并导出;结合系统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并对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 共纳入病例1 374例,40~59岁(657)年龄段患者最多.中医证型34种,频次最高的3种证型为肝胆湿热(370)、肝郁脾虚(262)、湿热蕴脾(156).病位证素8个,前3位为肝(978)、脾(554)、胆(370).病性证素10个,前3位为气滞(570)、湿(538)、热(533).涉及中药325味,频次较高的依次为金钱草(1 274)、郁金(1 192)、瓜萎皮(938)等;核心药对有郁金-金钱草、瓜蒌皮-丝瓜络等.结论 气郁为胆胀的核心病机贯穿始终,湿热为其发生发展过程的驱动要素,中后期易夹杂血瘀、痰结、阳亢等复杂证候表现.治疗上以调气、制湿、治心为基本原则,祛邪顾本,痰湿并治,气血同调,常配伍平肝息风药、消食药和清热药等.
    • 周洋; 谢晶日
    • 摘要: 本文探讨运用虚实辨证理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重点探析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分析了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病因病机,发现实者以郁滞湿热多见,虚者以脾胃虚弱、肝血亏虚者多见,提出虚实可反应出疾病的发展阶段,慢性胆囊炎初期以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证居多;后期可见脾气亏虚或肝阴不足,或久病成瘀;临证多见肝郁脾虚、气虚血瘀等虚实相兼之证.治疗时必须精准辨清虚实,实者治以疏肝利胆、行气解郁;清热利湿、通腑消食导滞;理气活血化瘀等法.虚者予以健脾养血,益气养阴之法.虚实夹杂者,应权衡正虚与邪实主次与多少,根据其病因病机分别调治,或补或泻,标本兼顾.另还需值得强调的是,用药时需时时注重顾护脾胃,以防伤及正气.
    • 刘火芬
    • 摘要: 在临床中,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大部分患者还会合并胆石症。若患者右上腹疼痛剧烈且突然发作,或绞痛则可能是急性胆囊炎,而慢性胆囊炎大部分为上腹部持续性胀痛,随着病情发展会加重,主要为放射性疼痛[1]。对于中医来说,胆囊炎属于“胆胀”,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中医治疗技术[2]。
    • 王梽; 傅军; 何守敏; 陈云风; 王守铭
    • 摘要: 目的 观察金铃子散对急性胆管炎肝胆蕴热证术后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急性胆管炎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60例急性胆管炎肝胆蕴热证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金铃子散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天、术后第1周、第2周检测血液及胆汁中的IL-2、IL-4、IL-6、TNF-α、IL-10.结果 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胆管炎肝胆蕴热证术后患者,血液及胆汁中的促炎因子(IL-2、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结论 金铃子散对急性胆管炎肝胆蕴热证术后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万曼曼; 兰慧; 柴娟; 孟宪鑫; 陈硕
    • 摘要: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苏春芝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实践,提出胆石症的基本病机为肝脾不调,痰、湿、瘀、热内蕴,致使胆腑不利,胆液内蕴,煎熬日久成石.故以调和肝脾为治则,以疏肝健脾利胆为大法,采用柴胡四金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 王宇新; 童光东; 邢宇锋; 唐海鸿; 赖剑萍
    • 摘要: cqvip:胆胀是以右胁胀闷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多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反酸嗳气等症状。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以及胆囊息肉样变等胆系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胆胀相似。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现如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体型、年龄偏大者女性多见[1]。西医治疗多以手术或对症治疗为主,但面临着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癌等发病率随之增加,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疗效有限、价格高、疗程长等诸多问题[2]。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因此发扬中医药治疗胆胀的优势十分重要。
    • 于桂芳; 苏春芝; 于梦; 柴娟; 陈硕; 孟宪鑫; 张金丽; 周顺; 王瑞超
    • 摘要: 目的:研究软肝利胆方对肝硬化型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硬化型胆结石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软肝利胆方,对照组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彩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脂、肝脏弹性测定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2)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脂、肝脏弹性测定4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4项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肝利胆方对肝硬化型胆结石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