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职业地位

职业地位

职业地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56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消费社会学研究“”论坛、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职业地位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琼如、张威、朱希峰等。

职业地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13.8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656 占比:85.94%

总计:1927篇

职业地位—发文趋势图

职业地位

-研究学者

  • 孙琼如
  • 张威
  • 朱希峰
  • 李子彪
  • 温红
  • 王静
  • 覃川
  • 邓景华
  • 郭亮
  • 陈飞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一红
    • 摘要: 关于社会资本与个人职业地位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学者把焦点放在了客观性的社会资本上,较少从结构性维度的其他方面展开。实证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和邻里交往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无显著影响,而信任对职业地位获得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是受个人的社会特征和亲属关系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公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程度和基于邻里关系的社会支持都比较弱。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避免因社会资本的过度集中加剧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不平等。
    • 贾丽阳; 沈国琪
    • 摘要: 教师职业地位评价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对青少年职业期望和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讨公众认知、人口社会学特征与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评价之间的关系,以河南省郑州市六区五市为调查范围,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众对幼儿园教师的认可度在学历和子女受教育阶段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专科学历和孩子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公众对幼儿园教师的认可程度最高;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人格特质与认可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因此,要通过优化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等途径,提高公众对该职业的整体认可度。
    • 马延; 包瑞明
    • 摘要: 职业院校以生产与教育相结合为基础,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把学习与生产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汽修专业以汽车生产、销售、维修等岗位为基础,提升学生在这些岗位中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汽修企业与学生学习联系起来,重点表现在办学合作、教学合作,实习管理合作等方面,但在实际中,企业由于成本考虑,往往缺乏合作的促使力,校方在安全考量、教育质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考虑下,处于保守状态,导致双方无法深度合作。
    • 庄渝霞; 冯志昕
    • 摘要: 继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之后,补偿性差异理论、母职惩罚与父职溢价理论和生育支持流派被运用于解释职业地位获得。本文利用1993-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追踪数据,运用多层逻辑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生育事件对城乡非农母亲和非农父亲职业地位的影响,验证母职惩罚与父职溢价理论的作用力并同时验证其他四个理论的作用。1993-2015年20多年间城乡非农母亲和非农父亲的就业率和正规就业比例都有所下降,小时工资率有所提高,然而性别工资差距依然存在。实证检验表明生育事件对城乡非农母亲就业、正规就业和小时工资率都产生一定影响,孩子越多、家中有5周岁以下婴幼儿起负面影响,推迟初育年龄反而起正面影响。生育事件对于城乡非农父亲职业发展的影响较弱,孩子越多的父亲越可能非正规就业,推迟初育年龄有利于父亲采取正规就业。母职惩罚理论得到了验证,父职溢价理论并非完全适用,多育和较早生育对父亲职业地位也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生育支持流派具有一定解释力。建议重视生殖健康宣传,倡导适龄生育;防止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推进男女平等;做好生育休假和幼托服务方案,采取对女性友好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
    • 代春霞; 刘涛
    • 摘要: 利用河南省2017—2019年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农村家庭父代非农就业对子代职业地位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河南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职业地位总体呈现向上流动趋势。其中,子代职业地位相对父代向上流动的个体占比为63.26%,向下流动的个体占比为12.29%,职业地位与父代保持一致的占比为24.45%。(2)父代外出务工会显著降低子代职业地位向上流动的概率。如果父代外出务工,子代职业地位向上流动的概率会降低0.420,向下流动的概率会提高0.174,在逐步加入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和村庄区位因素后,该变量依然显著。(3)父代的就业地点对子代的职业地位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与父代在本地工作的子代相比,父代在外地工作的子代的职业地位更有可能向下流动。具体来说,父代在省外工作的子代职业地位向下流动的概率最大,其次是父代在省内其他地市工作的劳动者,父代在本县城工作的劳动者职业地位向下流动的概率相对较低。
    • 刘森林; 李海灵
    • 摘要: 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教育等其他变量后,认知能力中,数学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非认知能力中,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职业地位。此外,在决定劳动者职业地位的作用上,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但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略高于非认知能力。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劳动者职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 杨胜利; 姚健; 苏寒云
    • 摘要: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对于子代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代教育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子代职业地位的获得显著正相关,家庭政治资本与子代的职业地位并无显著统计相关.具体而言,家庭的经济收入越高、父代的教育程度越高以及父代的职业地位越高,则子代获得的职业地位就越高,但这一结果存在队列差异,主要体现在93~02工作队列中.与其他工作队列相比,家庭社会资本与93~02队列的子代职业地位不存在显著统计相关.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一步分析发现子代教育在家庭资本和职业地位之间发生了完全的中介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就业过程中的"唯能力论"以及加强对子女教育投入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议.
    • 秦广强
    • 摘要: 教育与职业成就获得的重要研究议题在于评估先赋背景与自致努力二者的作用权重及其机制.布劳—邓肯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将教育等人力资本视为自致性因素,作为与家庭背景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其问题在于,教育本身是一个具有内生性的中介变量,而真正的自致努力因素却被忽视了.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在既有路径模型中加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等自致因素,构建更符合逻辑的地位获得模型.研究表明,自致努力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个体的地位和成就变量(教育、职业、收入)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在由先赋和自致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总体影响效应中,自致努力占到了20%—30%的比重.不同世代群体的际遇尤其是所处的制度环境不同,其自致努力的效应也存在异质性,从"50后"至"80后",努力的效应总体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透露出值得警惕的阶层固化信号.
    • 许彬; 姚欢迎; 袁月美
    • 摘要: 人力资本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研究.然而,由于测量方法和数据的限制,人力资本中非认知能力如何作用的经验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利用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广泛用于测量非认知能力的"大五"人格分类标准,考察非认知能力对职业地位的影响.结果发现:严谨性维度下的条理性、顺同性维度下的信任和开放性维度下的价值对个体职业地位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在性别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该研究表明,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养个体能力时,应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非认知能力.
    • 叶鹏飞
    • 摘要: 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地位提升是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关键要素.从煤炭企业的调研来看,当前传统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职业地位提升还面临“双重困境”:一是职业收入层级提升问题,二是职业转换和晋升问题.从群体和阶层角度来看待产业工人的整体境遇,其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和资源多寡,而需要从社会观念包括教育观念、制度设置中进行反思.传统价值观糅合进现代经济理性,塑造了当前对体力型、技能型劳动者严重轻视的社会观念,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劳动群体来说相对不平衡的收入分配和职位晋升等制度安排.由此出发,解决困境的思路是要在社会中重塑尊重劳动的社会观念,在国家制度设计中重回“劳动中心”,并在支持性的观念和制度环境中,致力于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