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439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党的生活(黑龙江)、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2012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职业流动的相关文献由47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晓波、黄建新、吴德群等。

职业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 占比:1.5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4439 占比:98.43%

总计:24830篇

职业流动—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海东; 袁博
    •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特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职业流动特征与模式。发现新的社会阶层相较于其他职业群体,在职业流动特征上呈现出高频次、年轻化、市场化趋势;在代内流动模式上显现出流出“粘性效应”和流入“壁垒效应”;在代际流动模式上则显现出流入“循环效应”。上述发现有助于从社会结构变迁的框架中深入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结构化特征。
    • 罗兴奇
    •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主体,其职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他们对于身份的不同定位造成了垂直流动、隐性流动与外向流动的分化样态,而这根源于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学术场域组织规范以及生活世界压力等因素。因此,探索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发展与流动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郭雅雯; 于莉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文献资料,从人力资本视角探究城郊失地农民的职业流动问题,发现失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非农技能缺失、非农经验不足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底层固化、职业隔离严重。经济状况、二元户籍制度、就业补偿安置以及家庭教育投入、个体观念意识、社会交往是影响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安置、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树立正确观念、扩大交往范围等建议,以促进失地农民实现高质量、高水平职业流动
    • 曾育荣; 柯桂林
    • 摘要: 在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复苏和不断繁荣的进程中,伴随工商入仕禁令、中古自耕农超经济强制等职业壁垒的动摇和破除,科举向社会各阶层的逐步开放,受求取功名与获取财富的双重目标的激励,以农、工、商追逐仕进与农转向工、商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流动,以及士、农、工、商的各业兼营,促成了官僚、地主、商人的三位一体化和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职业之间转换互通、对流兼容的渐趋频繁并日臻常态化,使得汉晋以降职业领域中的封闭僵化状态被开放灵活的格局取而代之,“四民分业”完成了向“四民不分”的转变。而不断加剧的职业流动,又缔造出官僚队伍以“寒人为中坚”、职业分工由“四民”衍化为“六民”、职业层级差别淡化的新型职业结构,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因此而呈现出开放化、平民化、平等化的色彩,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样式得以在此基础上定型。
    • 张叶; 刘云波; 涂晓君
    • 摘要: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下,劳动者的技能和工作是否匹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通过2,476份北京市信息技术和养老护理等行业员工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超过三成的北京市劳动者技能不能满足当下工作所需;有12%的劳动者存在技能的落伍问题。利用序次和多分类逻辑斯特模型回归发现,相比于技能匹配的个体,技能不足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流动(跳槽)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过度技能对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流动(跳槽)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高于技能不足的影响。对此,从关注劳动者技能"折旧"问题、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
    • 伍红军
    • 摘要: 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辅导员职业流动机制.在辅导员职业地位边缘化、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下,辅导员职业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如因先天不适而将辅导员职业当做“跳板”,因职业倦怠而出现的“出逃”现象,以及偶然出现的基于官本位激励的升迁.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职业流动的正常化,需要建立起独属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推进基于专家路线的辅导员水平流动,同时引进淘汰机制,以此来激发辅导员群体的活力,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设计,促进辅导员职业的有序流动.
    • 邓宇婷
    • 摘要: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 陈煜婷
    •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利益格局变动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基于"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大型调查数据,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角度出发,采用自利理论和比较理论来分析民众对于改革损益感的主观认同情况我们能够发现,代内职业向上流动群体并没有更强烈的改革获益感.职业流动和户籍流动消减了农民群体与其他职业阶层群体改革获益感知的差别.户籍农转非群体比城市群体更多地感知了改革带来的益处.改革获益认知与人们在社会等级中位置的客观变化是不同步的.与职业流动相比,户籍流动对于改革获益感的提升效力更高.因此,民众关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心态会进一步影响其对于社会公正的信念,民众对于在改革利益分配中是否获益的感知会影响其对社会公正的态度.
    • 龙良富; 黄英
    • 摘要: 民族地区妇女的社会角色变迁和社会性别关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缺乏对她们代内流动过程的研究.通过对黔东南州丹寨县排倒莫村26位妇女的半结构性访谈和现场观察,发现她们在蜡染手工技艺从规范文化到商品文化的文化构建中,通过母亲的口传心授和自身文化知识的再学习,经历了规范文化下的初级社会化和商品文化下的次级社会化两个阶段.她们以蜡染手工技艺为地方性知识,从农民变为了手工企业或合作社的专职画娘,获得了职业流动,也获得了“乡村艺术家”的美誉以及对家庭经济收入的主导,实现了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高度对称,促进了她们的代内向上流动,这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 张海东
    • 摘要: 考察职业结构和职业流动特征是分析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前中国特大城市职业流动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动向.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体制变革、新技术的影响,社会非组织化特征愈加明显,职业的个体化特征显现.从调查数据中能够看到,在中国特大城市职业群体中非体制人接近80%,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技术人员主动选择成为非体制人或自由职业者.这表明中国职业群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和特殊技艺的职业群体已经摆脱了传统组织化就业的限制,这种变化促进了专业化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活力,并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塑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