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耶稣会传教士

耶稣会传教士

耶稣会传教士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专利文献1072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中国天主教、国际论坛、读书等; 耶稣会传教士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余秋雨、张国刚、张振辉等。

耶稣会传教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11.48%

专利文献>

论文:1072 占比:88.52%

总计:1211篇

耶稣会传教士—发文趋势图

耶稣会传教士

-研究学者

  • 余秋雨
  • 张国刚
  • 张振辉
  • 江晓原
  • 汤开建
  • 陈一心12
  • 陈曦子
  • Aly
  • R·瓦林格
  • 丁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名哲
    • 摘要: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满文本《西洋药书》,据传是传教士白晋、张诚所著。过往对于《西洋药书》之研究,并未建立在全译的基础上。《西洋药书》实载药方48种,其中42种于该书中重复介绍一次,但重复部分所载内容不完全相同。过往清宫档案并没详述西洋药方之药效与使用方法,《西洋药书》可补足这方面的缺失。将《西洋药书》与清宫档案比较,可见清宫中对药物之使用并不完全按照《西洋药书》实施。部分药物之样态、药效与《西洋药书》所载不同,可推测某些药物是共用了某些名称或词根,但不一定是相同药物。《西洋药书》各章节之笔迹、内容,甚至用语都有差异,是未来研究其成书过程的线索。
    • 高晞
    • 摘要: 《格体全录》是一部由满文翻译的西方解剖学作品,它涉及康熙、耶稣会传教士和西方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本文将以17世纪至今所有文献记载为依据,采用版本学研究方法对现存于世界各大图书馆的七种不同《格体全录》的写本、抄本、绘本和译本进行比对校勘,通过对版本内容、结构编排和图像进行分析比对,考订《格体全录》不同版本间的相互关系,梳理不同版本的译文和译名,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国别中的持续流转史,以此分析传播者的初衷、接受者的意愿和决策力、收藏者的动机,以及近人研究的旨趣和纷争,尝试绘出《格体全录》在全球流转的轨迹,并追索其流传背后的推手和动因。
    • 石国俊
    • 摘要: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就读于耶稣会所创办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学。这个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虔诚善良的人生操守视为主要目标。聪明好学的汤若望学习成绩优秀。
    • 陈曦子
    • 摘要: 近代入华教士不仅留下了汉文著作,同时也用多种西方文字发表了近百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和近千封书信,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形成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中学西传".耶稣会传教士陆若汉留存的几件汉文书札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16—17世纪进入中国内陆的西方传教士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汉文化和汉语言的影响及其汉学的修得水平.从明末最早介绍西洋军事科学技术的一批典籍来看,刊载有陆若汉三份汉文书信和奏疏的《守圉全书》是仅存的数部文献之一,又是现存几部介绍西洋军事科学技术著作中规模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一种.
    • 曾纯
    • 摘要: 未来汽车什么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想象。公元8世纪初,我国唐代科学家高僧一行写道,"激铜轮自转之法,加以火蒸汽运,名曰汽车",这是他心目中的未来汽车。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达·芬奇绘制了"弹簧发条车"草图,大概就是他认为的未来汽车的模样。1672年,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设计了一辆用蒸汽作动力来源的车送给康熙,那是65厘米长的玩具车,据说可能是历史上最早设计的汽车。
    • 刘大椿
    • 摘要: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的学术逐渐传入东方的中国.检视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的互动曾形成西学东渐的一股潮流,但到18世纪康乾盛世阶段,西学东源的理念占据主流,西学东渐反而中断了;应当把李约瑟问题区分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个方面,方能有效进行讨论,否则是难有答案的;17世纪中国科技转型曾有可能,但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蜕变为西学东源,彻底丧失了这一机会;乾嘉学派虽有重要学术贡献,但流行的是一种复古式考据的学术路径,并且以西学东源来审视传进来的西方科技,不能不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科技尽管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但通过近百年的师夷长技,它的整个体制和规范已经走出传统的模式,而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实现了并轨.
    • 王一婷
    • 摘要: 如果说西班牙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那么葡萄牙在远东发现的则是高度发展的中国文明。中国和欧洲文明的邂逅,从此拉开了二百年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相融的伟大时代,"热恋时代"的牵线人便是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科技传播原本并非他们的目的,而仅仅只是他们传教的手段。但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的"西学传播"才是他们在中国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 陈曦子
    • 摘要: 近代入华教士不仅留下了汉文著作,同时也用多种西方文字发表了近百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和近千封书信,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形成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中学西传”。耶稣会传教士陆若汉留存的几件汉文书札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16—17世纪进入中国内陆的西方传教士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汉文化和汉语言的影响及其汉学的修得水平。从明末最早介绍西洋军事科学技术的一批典籍来看,刊载有陆若汉三份汉文书信和奏疏的《守圉全书》是仅存的数部文献之一,又是现存几部介绍西洋军事科学技术著作中规模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一种。
    • 意李集雅; 梁慈恩(译)
    • 摘要: 原文出处为:Tiziana Lippiello,“Divination and Rationality in 17th-century China:The Interpretation of a Lunar Eclipse and a Parhelion”,Cina,Vol.27,1997,pp.39-59。论文作者为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副校长、亚洲与北非研究学院教授李集雅。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思想和宗教,特别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伦理。在本论文中,作者先对1647年1月22日耶稣会士汤若望所记录的一次月偏食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耶稣会传教士的书信与著作为基础文献,介绍了17世纪中国的占卜活动及其合理性。同时,该论文也讨论了在明清宫廷中任职的耶稣会士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传教士们在承认观测记录天文现象的习惯以及一些“天文观”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同时,仍旧秉持着西方科学有绝对优越性的观念,不断试图证明中国传统迷信的荒诞性。关于该矛盾态度,论文以汤若望为例,他用中国的“传统理论”来对自己的结论加以解释说明,以便更有效地规劝皇帝,完成传教任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