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翻修

翻修

翻修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93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化学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30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国际骨科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2008国际骨科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等;翻修的相关文献由193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岩、史春宝、胡海滨等。

翻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0 占比:74.7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230 占比:24.55%

总计:937篇

翻修—发文趋势图

翻修

-研究学者

  • 王岩
  • 史春宝
  • 胡海滨
  • 周勇刚
  • 吴海山
  • 杨静
  • 沈彬
  • 王继芳
  • 裴福兴
  • 解凤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怀阳; 于宁; 蔡余力
    • 摘要: 患者,男,82岁,2019年7月10日因右股骨颈骨折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出院后在家活动时不慎摔倒再次入院,行X线检查显示: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2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假体周围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及钛缆环扎固定术+右侧全髋关节翻修术。将股骨头假体和股骨假体顺利取出,见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断端移位明显。清理断端后牵引复位,待复位满意后,取股骨近端钩端锁定钢板及3根钛缆固定。
    • 顾建明; 冯啸; 周一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骨小梁(TM)髋臼和组配重建柄(RM)对使用金属对聚乙烯(MOP)界面发生无菌性松动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因无菌性松动而行髋关节翻修术的47例患者。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7±12.5)岁,体重指数(23.6±3.5)kg/m^(2),从初次置换到行翻修术间隔平均时间为(148.6±76.3)个月,根据骨缺损Paprosky分型:髋臼侧Ⅲ型24例,股骨侧Ⅲ型29例。应用TM臼翻修髋臼侧,RM翻修股骨侧,分析翻修手术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9.3±11.0)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Harris评分显著提高[(82.4±13.2)分比(47.3±11.4)分,P<0.001]。有3例症状性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血栓溶解。1例患者术后脱位,闭合复位以及姿势保护后未再复发。无术后感染、血肿、坐骨神经受损发生。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显示假体无松动。对于髋臼侧骨缺损PaproskyⅢ型患者,未使用垫块患者的旋转中心比健侧位置平均高出(13.1±4.4)mm,使用垫块患者平均高出(2.8±3.2)mm(P<0.01)。股骨假体术后下沉1.0 mm(0~3.0 mm),均发生于术后1年内,至末次随访时再无进展。下肢不等长为6.2(-13.2,10.6)mm。结论:使用TM假体和RM翻修柄处理无菌性松动的髋关节翻修术短期结果满意,对于髋臼侧严重骨缺损使用金属垫块可以获得更好的旋转中心重建效果。
    • 翁习生
    • 摘要: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是髋关节翻修的难点。在进行全面术前评估和计划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分型和选用合适的技术对实现髋臼的成功重建至关重要。生物型髋臼杯、骨小梁金属垫块等新方法显著改善了髋臼重建效果,3D打印等新技术也为髋臼重建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 张博涵; 杜银桥; 张延超; 张提; 董煜; 周勇刚
    • 摘要: 背景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ETO)是一项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广泛应用的手术技术,有助于外科医生安全、高效地取出股骨假体或骨水泥,但目前部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仍有所缺陷。近年来,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大粗隆延长截骨术的临床疗效鲜有研究。目的评估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大粗隆延长截骨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应用大粗隆延长截骨术行全髋关节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疼痛评分、患侧与健侧重力臂及外展力臂距离,记录ETO截骨碎片愈合率和移位程度,分析步态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66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5例;翻修年龄平均58.68岁;左侧27例,右侧39例;初次置换至翻修间隔时间平均11.89年。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43例,假体周围骨折11例,感染9例,反复脱位3例。股骨Paprosky分型:Ⅰ型10例、Ⅱ型29例、ⅢA型22例、ⅢB型5例、Ⅳ型0例。翻修手术时间平均234.1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01.52 mL,截骨长度平均12.84 cm,随访时间平均71.6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外展力臂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患侧重力臂较健侧减小(P=0.012);患侧大粗隆尖端至髂前上棘距离较健侧减小(P=0.005);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33.70±11.11)分提升至(83.02±5.23)分(P<0.001),疼痛评分由术前8分降至1分(P<0.001);所有假体均实现骨长入且稳定在位,未发现假体松动和截骨片段过度移位;69.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跛行,84.8%患者对手术“非常满意”或“满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钩钢板固定大粗隆延长截骨可以减少术后中重度跛行的发生(OR=0.161,95%CI:0.035~0.741)。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大粗隆延长截骨术的患者术后在临床功能重建和影像学评价方面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应用钩钢板固定大粗隆延长截骨对术后步态恢复有积极作用。
    • 李晨恺; 李涛; 王学磊; 张海宁
    • 摘要: 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之一,活动平台单髁假体(Oxford,Zimmer Biomet,USA)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单髁假体,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UKA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聚乙烯衬垫脱位、衬垫磨损、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退变、感染等[1]。但在临床中,早期股骨髁假体脱落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鲜见相关文献报道。
    • 胡孔足; 蒋玮; 张利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动全髋关节置换在高脱位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4例高脱位风险患者。初次置换2例:1例为脑梗死后遗症,左侧上下肢瘫痪,左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为小儿麻痹症,右股骨颈骨折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2例:1例为脑梗死后遗症,左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反复脱位,行双动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为三期梅毒性关节炎,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反复脱位,行双动全髋关节翻修术后1个月再次脱位,再行双杯双动全髋关节翻修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2个月。4例髋关节均恢复稳定,未发生脱位。1例由于左侧肢体长期屈曲痉挛畸形,术后仍然不能行走,但可在床上和坐轮椅随意活动;3例可以行走,均有跛行。结论 采用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脱位风险患者具有关节稳定性好、减少术后脱位等优点。
    • 侯国进; 周方; 田耘;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杨钟玮
    • 摘要: 目的: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 谢川江; 石岭; 朱纪峰; 陈贤明; 王子明; 熊雁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关节四肢外科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61.7岁(38~77岁);急性感染(Ⅱ型)3例,慢性感染(Ⅳ型)14例,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并根据感染分期选择手术治疗,对每例患者术前和术后KS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7例患者中8例行清创关节融合术、5例二期翻修、2例保留假体清创、1例关节镜下清创、1例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7个月(9~70个月),感染均得到控制,术后第6个月VAS评分(平均1.7分)较术前(5.7分)明显下降,术后第6个月KSS评分(平均76.8分)较术前(27分)明显升高.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应行保留假体清创;慢性感染应行二期翻修;膝关节融合术是感染控制和保肢重建条件不足时的一种次要选择.
    • 季卫平; 王波; 何世杰; 范秋平; 沈继全; 陈金堂; 沈慧芸; 潘剑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金属补块和髋臼杯在人工髋翻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需进行人工髋翻修的47例患者48侧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及髋臼情况,将其分为实验组(3D打印钛)23例24髋和对照组(经典臼杯)24例,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功能评价及髋臼外展角.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VAS评分及髋臼外展角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组术后3、6及12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髋臼外展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打印补块和预设计型号髋臼杯假体进行人工髋翻修可减少疼痛,减少取自体骨量,促进功能恢复,使复杂人工髋翻修手术变得容易.
    • 刘建友; 贾中伟; 牛佳伟; 曹鑫杰; 张栋; 魏杰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假体置入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经典股骨颈前倾角术中运用时需转化为骨性标志的相对位置,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术中相关骨性标志可能缺失,希望提出一种新型股骨颈前倾角的测量方法,方便术中加以运用,提高假体置入准确性。目的:通过股骨3D数字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股骨颈前倾测量方法,结合经典股骨颈前倾角为复杂性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的股骨柄假体置入提供解剖学数据,提高假体置入准确性。方法:以CT检查范围包括双侧股骨的41例患者共计82侧正常股骨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50-80岁。通过软件分别重建出每例股骨的3D数字化模型后,选取股骨内上髁、外上髁、大转子上最突出点形成的面及股骨颈轴心线,二者形成的线面夹角即为此次新提出的测量股骨颈前倾方法,为便于区分,称其为新型前倾角。分别在重建出的股骨模型上对应取点测量新型前倾角与经典前倾角,收集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经取点测量后,82例股骨数据以性别、左右分组独立行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的经典前倾角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的新型前倾角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新型股骨前倾角平均值为(7.96±1.11)°,经典前倾角平均值为(13.21±1.28)°,二者线性回归方程为:经典股骨前倾角=10.42°+0.35×新型前倾角;③提示新型前倾角系新提出的一种测量股骨颈的方法,其与经典前倾角均能反映股骨颈前倾,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应关系,联合二者能多维地展现股骨颈真实前倾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