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菌性松动

无菌性松动

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5295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国际骨科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等;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戴闽、赵建宁、陈德胜等。

无菌性松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2954 占比:99.95%

总计:453187篇

无菌性松动—发文趋势图

无菌性松动

-研究学者

  • 戴闽
  • 赵建宁
  • 陈德胜
  • 刘子歌
  • 宋国瑞
  • 张晨
  • 李燕
  • 钟艳春
  • 俞磊
  • 刘心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建安; 林枫松; 卜国云; 杨涛; 魏万富
    • 摘要: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常见病.对于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伴或不伴脱位患者,越来越多学者倾向于反肩关节置换治疗,但假体周围骨吸收、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目的:综述肱骨近端骨折者反肩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和无菌性假体松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Reverse shoulder arthroplasty,complication,osteolysis,aseptic loosening"为英文检索词,以"肱骨近端骨折、反肩关节置换、并发症、假体周围骨吸收、无菌性假体松动"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12月至2021年7月,最终纳入5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反肩关节置换后发生假体周围骨吸收及假体松动平均时间约为置换后6年,按假体部件分类主要有假体柄和假体基座周围的骨吸收、松动.②反肩关节置换后由于假体周围磨损颗粒刺激、假体周围应力及假体周围炎性反应,导致发生假体周围骨吸收、无菌性假体松动.③反肩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吸收、松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假体基座,然而假体基座周围发生骨吸收、松动多需要再手术或翻修手术.④肱骨近端骨折者反肩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和无菌性假体松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基础病变情况等)、医师因素(包括假体选择、假体固定方式、安放角度、术后针对性抗骨质疏松和康复方案等).⑤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操作、置换后个体化康复方案及针对性干预措施,可在未来减少假体周围骨吸收和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 李志; 陈维毅; 王晨艳; 相昌鑫; 兰伟伟; 王长江; 郭媛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衬垫的过度磨损,以及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膝关节假体失效的主要原因.假体与骨骼力学强度差异过大会导致骨上产生应力遮挡,进而诱发假体无菌性松动.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植入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胫骨假体后胫骨假体与胫骨近端松质骨的应力响应.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孔隙率参数的钛合金-羟基磷灰石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Ⅰ、FGMⅢ)和一种钛合金-理想骨弹性材料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Ⅱ),其中FGMⅠ的孔隙率参数分别为0.1,1,1,FGMⅡ和FGMⅢ的孔隙率参数分别为0.4,0,1.建立全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仿真软件Abaqus分析FGM与钛合金材料胫骨假体植入后,在伸直位0°及屈曲位30°和60°三种工况下胫骨假体与胫骨松质骨上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在不同工况下,与钛合金胫骨假体相比,FGM胫骨假体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显著降低,且其松质骨与假体柄端接触部位上的应力明显减小.②胫骨松质骨沿不同路径的应力曲线和平均应力表明,在不同工况下,与钛合金胫骨假体相比,使用FGM假体后胫骨近端松质骨上的应力均有提升,其中FGMⅠ提高5.4%-17.3%,FGMⅡ提高1.0%-13.5%,FGMⅢ提高1.6%-15.4%.③结果 表明,FGM胫骨假体有助于增加胫骨近端松质骨上的应力,减弱胫骨近端的应力遮挡效应,进而可降低胫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的概率,延长假体的寿命,且FGMⅠ在3种FGM假体中效果最好.
    • 李志; 陈维毅; 王晨艳; 相昌鑫; 兰伟伟; 王长江; 郭媛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衬垫的过度磨损,以及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膝关节假体失效的主要原因。假体与骨骼力学强度差异过大会导致骨上产生应力遮挡,进而诱发假体无菌性松动。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植入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胫骨假体后胫骨假体与胫骨近端松质骨的应力响应。方法:设计了两种不同孔隙率参数的钛合金-羟基磷灰石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Ⅰ、FGMⅢ)和一种钛合金-理想骨弹性材料复合功能梯度材料(命名为FGMⅡ),其中FGMⅠ的孔隙率参数分别为0.1,1,1,FGMⅡ和FGMⅢ的孔隙率参数分别为0.4,0,1。建立全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仿真软件Abaqus分析FGM与钛合金材料胫骨假体植入后,在伸直位0°及屈曲位30°和60°三种工况下胫骨假体与胫骨松质骨上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工况下,与钛合金胫骨假体相比,FGM胫骨假体的最大Von Mises应力显著降低,且其松质骨与假体柄端接触部位上的应力明显减小。②胫骨松质骨沿不同路径的应力曲线和平均应力表明,在不同工况下,与钛合金胫骨假体相比,使用FGM假体后胫骨近端松质骨上的应力均有提升,其中FGMⅠ提高5.4%-17.3%,FGMⅡ提高1.0%-13.5%,FGMⅢ提高1.6%-15.4%。③结果表明,FGM胫骨假体有助于增加胫骨近端松质骨上的应力,减弱胫骨近端的应力遮挡效应,进而可降低胫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的概率,延长假体的寿命,且FGMⅠ在3种FGM假体中效果最好。
    • 吴羽翀; 彭旭; 余喜讯
    • 摘要: 背景: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成功不仅取决于成骨作用,还与血管生成以及抑制骨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生物支架材料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微量元素掺杂的方式改善传统骨修复材料所存在的力学强度低、促血管能力不强、骨诱导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方法:通过高温烧结法将不同摩尔含量的铕(0%,1%,3%,5%和7%)掺入聚磷酸钙支架中,制备出多孔掺铕聚磷酸钙支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压汞法和抗压强度测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其结构、晶型、元素组成、孔径分布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分析。将各组支架分别与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并通过细胞增殖检测、扫描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试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结论:①铕的掺杂并没有改变聚磷酸钙的主链结构及其β晶型,但可将孔径分布稳定在200-400μm内,以利于骨骼长入。②与纯聚磷酸钙支架相比,掺铕聚磷酸钙支架的晶粒结合更紧密且排列更有序,材料的机械强度显著提升。③掺铕聚磷酸钙支架表面粗糙度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铺展,可同时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和增殖,其中以5%掺铕聚磷酸钙组最明显。④掺铕聚磷酸钙支架可明显刺激材料上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与骨桥蛋白,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其中以5%掺铕聚磷酸钙组最明显。⑤5%掺铕聚磷酸钙可显著上调由成骨细胞分泌的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比例,表现出抑制骨溶解的潜力,可起到防治无菌性松动的作用。⑥结果表明,5%掺铕聚磷酸钙支架具有加速血管生成和成骨及抑制骨吸收的潜在性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多功能生物材料。
    • 吴羽翀; 彭旭; 余喜讯
    • 摘要: 背景:骨缺损修复的临床成功不仅取决于成骨作用,还与血管生成以及抑制骨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生物支架材料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微量元素掺杂的方式改善传统骨修复材料所存在的力学强度低、促血管能力不强、骨诱导能力不足等多种问题.方法:通过高温烧结法将不同摩尔含量的铕(0%,1%,3%,5%和7%)掺入聚磷酸钙支架中,制备出多孔掺铕聚磷酸钙支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扫描电镜、压汞法和抗压强度测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其结构、晶型、元素组成、孔径分布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分析.将各组支架分别与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并通过细胞增殖检测、扫描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试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与结论:①铕的掺杂并没有改变聚磷酸钙的主链结构及其β晶型,但可将孔径分布稳定在200-400μm内,以利于骨骼长入.②与纯聚磷酸钙支架相比,掺铕聚磷酸钙支架的晶粒结合更紧密且排列更有序,材料的机械强度显著提升.③掺铕聚磷酸钙支架表面粗糙度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铺展,可同时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和增殖,其中以5%掺铕聚磷酸钙组最明显.④掺铕聚磷酸钙支架可明显刺激材料上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与骨桥蛋白,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其中以5%掺铕聚磷酸钙组最明显.⑤5%掺铕聚磷酸钙可显著上调由成骨细胞分泌的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比例,表现出抑制骨溶解的潜力,可起到防治无菌性松动的作用.⑥结果表明,5%掺铕聚磷酸钙支架具有加速血管生成和成骨及抑制骨吸收的潜在性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多功能生物材料.
    • 杨天翔; 张晋宁; 张博文; 陈德胜
    • 摘要: 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将高分子聚乙烯、陶瓷、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关节假体植入患者体内,代替病变的膝关节,用来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近些年来TKA临床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膝关节置换基数的增加,膝关节翻修术也随之增多;膝关节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关节无菌性松动和关节感染[1],虽然这二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2],临床对其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 吴琪; 赵建宁
    • 摘要: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假体无菌性松动和局部软组织不良反应。在置换术后关节假体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假体微动、磨损微粒/离子刺激、液压波动、应力遮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假体周围骨组织丢失和软组织不良反应。既往文献对上述因素单一作用导致骨溶解的讨论较多。本文主要从关节置换术后病理生理进程的角度出发,探讨假体微动、磨损微粒/离子刺激、液压波动等因素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失败中的协同作用。上述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炎性假瘤、骨溶解甚至是无菌性松动,均可以是无临床症状的,但其持续进展,终将导致置换手术失败。
    • 顾建明; 冯啸; 周一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骨小梁(TM)髋臼和组配重建柄(RM)对使用金属对聚乙烯(MOP)界面发生无菌性松动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因无菌性松动而行髋关节翻修术的47例患者。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7±12.5)岁,体重指数(23.6±3.5)kg/m^(2),从初次置换到行翻修术间隔平均时间为(148.6±76.3)个月,根据骨缺损Paprosky分型:髋臼侧Ⅲ型24例,股骨侧Ⅲ型29例。应用TM臼翻修髋臼侧,RM翻修股骨侧,分析翻修手术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9.3±11.0)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Harris评分显著提高[(82.4±13.2)分比(47.3±11.4)分,P<0.001]。有3例症状性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血栓溶解。1例患者术后脱位,闭合复位以及姿势保护后未再复发。无术后感染、血肿、坐骨神经受损发生。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显示假体无松动。对于髋臼侧骨缺损PaproskyⅢ型患者,未使用垫块患者的旋转中心比健侧位置平均高出(13.1±4.4)mm,使用垫块患者平均高出(2.8±3.2)mm(P<0.01)。股骨假体术后下沉1.0 mm(0~3.0 mm),均发生于术后1年内,至末次随访时再无进展。下肢不等长为6.2(-13.2,10.6)mm。结论:使用TM假体和RM翻修柄处理无菌性松动的髋关节翻修术短期结果满意,对于髋臼侧严重骨缺损使用金属垫块可以获得更好的旋转中心重建效果。
    • 王帅; 邓展涛; 马元琛; 郑秋坚
    • 摘要: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在CoCrMo磨损微粒(CoCrMo wear particles,Co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动物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能谱分析(energ y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探测CoPs的形貌、粒径分布、化学成分百分比以及物相成分分析。使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和三维重建分析来对小鼠颅骨骨质丢失程度进行影像学和定量的分析。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鉴定小鼠颅骨组织骨溶解的组织学差异。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对CoPs诱导的无菌性松动的小鼠模型的骨膜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定。结果:CoPs主要由C、Cr7C3、Mo2C、Co和CoMoO4组成,并在SE M和TE M中表现为表面较为光滑的球状。为探究hUCMSCs对CoPs诱导小鼠颅骨骨溶解的影响,首先利用Micro-CT扫描小鼠颅骨样本,结果显示:相比于单次hUCMSCs注射组,多次hUCMSCs注射组能明显改善骨质丢失的情况。与单次hUCMSCs注射组相比,多次hUCMSCs注射组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颅骨的骨丢失较轻且范围较小,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活性较低。小鼠颅骨骨膜中的TNF-α表达呈现出hUCMSCs的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hUCMSCs在CoPs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动物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而调节小鼠颅骨骨膜组织的炎症反应水平可能是hUCMSCs影响磨损微粒诱导的无菌性松动的一种调节机制。
    • 董文超; 昝强; 马建兵; 卿忠; 支力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由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因PJI或无菌性松动(aseptic loosening,AL)行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60例,38例膝关节及22例髋关节。PJI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9~82岁,平均(64.33±13.03)岁;AL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44~85岁,平均(62.50±9.78)岁。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和mNGS检测患者关节液或滑膜组织标本中的病原菌。比较使用mNGS检测和常规细菌培养对关节液或滑膜组织标本PJ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检测时间的差异。进一步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仅行常规培养阴性的PJI患者20例,作为经验性抗生素组(empirical antibiotic group,EA);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行mNGS检测的20例PJI患者作为靶向抗生素组(targeted antibiotic group,TA)。对两组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抗生素花费及不良反应例数及复发病例的差异。结果42例PJI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为30例,mNGS检测阳性为40例。18例AL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为2例,mNGS阳性有7例;细菌培养共检出12种病原菌,mNGS共检出31种病原菌。细菌培养组和mNGS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一致率分别为71.4%、94.4%、93.8%、33.3%、60.0%和95.2%、61.1%、85.1%、84.6%、85.0%。mNGS组的检出时间(1.87±0.39)d明显短于培养组(5.55±0.65)d。两组在敏感度、特异度、一致率及检出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0.15±1.50)d,抗生素费用为(6149.15±763.06)元;对照组EA组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4.52±2.00)d,抗生素治疗费用为(10874.70±1353.63)元。两组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治疗花费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GS可以有效地识别PJI患者的病原菌,与传统培养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一致率,在检出时间和抗生素花费上更具优势,在PJI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率,可在PJI的诊断和治疗中提供有力的临床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