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
经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宗教、四川文物、文物春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等;经幢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碧峰、林悟殊、冯静等。
经幢
-研究学者
- 吴碧峰
- 林悟殊
- 冯静
- 殷小平
- 缪同春
- 冯其庸
- 杜文娟
- 周峰
- 尤李
- 张乃翥
- 潘少波
- 葛许国
- 赖天兵
- 赵耀辉
- 马垒
- 丁伟
- 于博
- 于建明
- 于静波
- 付卫杰
- 何海平1
- 佘国兴
- 俐佳
- 倪鑫
- 关文付
- 冯献党
- 刘卫东
- 刘振江
- 刘越岩
- 刘鲡1
- 包忠聪
- 博志1
- 史国瑞
- 吕承佳1
- 吴建
- 吴志伟1
- 吴梦麟
- 吴欢
- 吴璇
- 夏国芳
- 姚亮
- 姚路
- 姜颖君
- 孙重贵
- 宋艳秋1
- 宗鸣安
- 宫子强
- 左金众(文/图)
- 张亦弛1
- 张兴国1
-
-
杨隽永
-
-
摘要:
保圣寺位于苏州角直古镇,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尊胜陀罗尼经咒经幢位于古物馆前,始建于唐代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宋代重立,其外形为唐幢宋础的结构。由于长期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病害影响以及人为不当修复后,病害程度日益加深,且有倾倒之危险。受原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南京博物院承担了该经幢的方案设计,并与施工单位配合共同完成了原址保护。本文拟就经幢的现场病害检测、实验室分析以及石塔落架、锚杆加固等重要修复工作进行归纳总结。
-
-
左金众(文/图)
-
-
摘要:
道教经幢是以道教信仰为中心,在吸收传统丝帛质幢、幡后,又在唐代佛教经幢带动下而兴起,更在皇权政令推动下率先流行于全国。道教经幢作为道教文化遗迹,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道教碑刻的典型形式,并在古代石幢中占有重要地位。
-
-
-
陈雪
-
-
摘要:
《清康熙六十一年经幢》是三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该经幢形制较小,但保存完整,详细记录了建幢缘由、发愿文,以及建幢者和工匠的信息资料、造幢时间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经幢的形制、刻文等诸多信息研究,考证该经幢的功用、所处时代当地民众信仰、民间习俗,以及建幢人族源情况和匠籍制度。
-
-
王德朋
-
-
摘要:
金代经幢高度以0.5-1米者居多,10米以上者极少,其形状绝大部分为八面体,用料一般就地取材.立幢目的大都与追荐父祖,祈福消灾有关.经幢上大多书写经文、铭记等汉字,也有个别书有梵文经咒.经幢装饰图案以莲花、狮子、龙或佛像较为常见.
-
-
王娅娜
-
-
摘要:
经幢,起源于西藏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地,佛教传入中土后,汉地效仿创建之。其多为石质,塔形居多。刻有佛名、佛像、经咒,以及花卉、云纹、伎乐等图饰,内容丰富且雕刻艺术精良,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尤其是伎乐石刻,记载了其时礼佛乐舞的乐器、服饰、道具以及场景,是研究佛教史、文化史、乐舞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物。
-
-
-
-
王乐庆
-
-
摘要:
《唐会昌二年铭经幢》是2002年追缴的倒卖文物,其原始来源信息简单模糊,含混不清.由经幢上所刻赞文及形制等,可归为墓幢的一种.经幢本身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考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唐代的盛行及经幢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经幢造像记信息丰富,反映了唐代尤重孝道文化的一种普遍社会形态.发愿文中"彭城郡刘士宁"的题名及出现的多个刘氏家族人名又为考证刘氏一支提供了族源信息.经幢底座刻乐舞图像,将未来世界所描述的乐舞思想与陀罗尼经信仰结合起来,准确地表达了建幢者祈愿亡亲能够往生极乐国土、尊享安宁的美好希翼.
-
-
-
黄贵强
-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梳理了浙江唐宋遗存经幢的分布情况,根据经幢特性,分析经幢破坏的原因,总结了经幢所采取的保护方式,认为经幢周边环境采取了三种整治方式:寺庙存在,经幢采取原址保护,增设石栏杆、栅栏、保护亭等围护装置,保持安全距离,如灵隐寺经幢采用石栏杆形式,惠力寺经幢采用木制栅栏;寺庙损毁,砌筑实体或空透围墙等对经幢原址保护,基本不对外开放,如龙兴寺经幢、梵天寺经幢、安国寺经幢、法隆寺经幢等;经幢原址保护难度大,集中到室外或室内环境。1984年普济寺经幢和永寿庵经幢迁移到保国寺山门前,万佛塔基经幢在浙江省博物馆室内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