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化
华化的相关文献在1936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55780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法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清华法学等;
华化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春海、林悟殊、梁荣备等。
华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7801篇
占比:99.98%
总计:557885篇
华化
-研究学者
- 张春海
- 林悟殊
- 梁荣备
- 殷小平
- 王媛媛
- 严耀中
- 么振华
- 于海琴
- 仇璇
- 伍维曦
- 何兆吉
- 刘倩
- 刘有章
- 刘森垚
- 吴文华
- 吴楚克
- 周春健
- 孙健
- 孙吉明
- 孙英
- 张云
- 张小贵
- 张旭东
- 张明蕾
- 张晧岩
- 張小貴
- 无心
- 曹亚瑟
- 曾昭璇
- 朱萍
- 李克建
- 李娟
- 李辉朝
- 杨德亮
- 杨志玖
- 杨承辉
- 林培安
- 梁向明
- 梁林冲
- 武俊含
- 汪彩艳
- 王丹丹
- 王旭秋
- 王晓云
- 王浩
- 王聪
- 田花
- 田青
- 程梦婧
- 罗琼芬
-
-
韩中慧
-
-
摘要:
《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自1923年刊布前四卷,1935年合集正式出版木刻本后,东亚学界对它的资料价值和科学考证方法一致给予高度的肯定。1966年由钱星海、傅路德教授翻译注释的英译补注本出版,欧美学界以牟复礼、拉铁摩尔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在肯定陈垣原稿的资料价值和傅路德教授补注之功的同时,对此书所呈现出的陈垣本人的历史思维、宗教概念、学术研究范式等都进行了较为负面的评价。这些批评在今天看来,有些是英译补注本的中英语言翻译理解的问题,有些不免是对陈垣论述的苛责。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者在评介此书时所提出的现代学术规范、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解等问题,对于当今的史学研究,仍不失启发意义。
-
-
吴楚克;
王浩
-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各民族走向新的国家进程的开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茁壮成长的开始,也是民族矛盾演化为"国内区域民族矛盾"的开始.如何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汉化""胡化"发展到"华化"的过程,就是如何准确看待中华民族诞生的过程,就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性,就是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点.
-
-
张春海
-
-
摘要:
尽管高丽律令格式体系的存在是一个确定不移的事实,但在内容与样态上又与唐制存在重大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法典的框架性与有限的系统性、法典的简单化与法条的直观化、法典的个别化倾向及彼此间界限的融通以及游走于华化与土俗间的法典内容,是高丽律令格式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基本均基于高丽特定的国情,是朝鲜半岛与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诸层面存在"落差"的产物.
-
-
蒲亨强
-
-
摘要:
佛教梵呗华化主要有两个路径.第一,适应中国人审美习惯,音乐形式上以华代梵,形成了十方腔和地方腔旋律系统.第二,音乐概念上的主动华化,以"韵"替代梵音,衍生出"韵主""韵主和尚"等一系列新概念,从观念和传承上深层次地华化;其次是被动华化,梵音概念改造为中国音乐概念.根据十方腔与浙江民间音乐风格的统一,可推测梵呗华化中心可能在浙江.根据各地十方腔色彩的浓淡可以研究梵呗华化的年代和传播路线等问题.
-
-
刘森垚
-
-
摘要:
柔然王室郁久闾氏,古今学者多有关注,而新近郁久闾墓志的出土,则更引人瞩目,这其间自然掺杂了一些博人眼球的伪刻之作,比如《闾麟墓志》.对郁久闾氏墓志的再梳理、考察,有助于厘清内迁郁久闾氏与齐鲁一带紧密关联的分布情况,以及墓志所反映的郁久闾氏以不断层累上溯的姓源认同为表征的华夏化历程.
-
-
-
武俊含
-
-
摘要:
在全球化影响下,国家内部凝聚力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消解,“我是谁”这一根本且永恒的哲学问题必须予以思考。为避免西方国家的“不良干涉”,中华民族的“中国”意识必须得以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证元朝西域人之“华化”问题,其“华化”进程中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兴盛,为当今我们寻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历史参照。
-
-
么振华
-
-
摘要:
两《唐书·忠义传》所载安金藏的忠孝之举,包括剖腹以保皇嗣李旦、丧母后躬造石坟石塔二事.因其孝行,中宗时其家得以旌表门闾;因其忠心护主,玄宗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并泽被其后裔.但安金藏的忠孝之举与中国本土的忠孝行为存在差异与背离之处,通过对正史和墓志中安金藏家族事迹的研读,提出安金藏剖腹并非因其会祆教法术,亦非因其本人为医匠,而是纯粹之忠心护主.安金藏的安国粟特人出身之所以为正史有意掩饰,源于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廷对安姓为主的粟特人产生感情上的憎恶造成的.安金藏家族的华化程度是入华粟特人中相对较高的,安金藏的忠孝之举与中国本土忠孝行为的背离与差异说明粟特人的中国化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适应与融入的.
-
-
严耀中
-
-
摘要:
婆罗门教和所谓"夷教"在中亚等地早有所交集,在经由丝绸之路进入华土的过程中,在都要借用佛教名义和共同进行华化等因素促动下,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注意到这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宗教史。
-
-
张春海
-
-
摘要:
自建国伊始,朝鲜王朝为解决政权合法性之不足,将事大尊明作为立国之基,全盘移植并适用《大明律》.由于本国司法官员律学水平不高,对《大明律》的理解有限,朝鲜人决定从中国输入各种律学著作以明律意,并赋予它们法律效力,使律学著作的输入具有了法律移植的特性.即是说,明代律学著作的输入,是推动半岛法制"华化"的重要手段.从世宗到中宗的近百年间,每一阶段,都会输入一两部有代表性的律学著作,与当时的"华化"进程呈正相关关系,形成了一个解释各个版本《大明律》之完整的律学著作的序列.然而,律学著作的实践性使其受到了土俗因素的阻滞,而随着半岛文化的发展,意识形态动力亦处于不断衰减的过程之中,半岛法制的"华化"进程遂呈现出停滞状态,律学著作的历史使命亦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