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摩尼教

摩尼教

摩尼教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54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531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佛学研究、西域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摩尼教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富学、林悟殊、马小鹤等。

摩尼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7.1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531 占比:92.75%

总计:4885篇

摩尼教—发文趋势图

摩尼教

-研究学者

  • 杨富学
  • 林悟殊
  • 马小鹤
  • 王媛媛
  • 桂林
  • 芮传明
  • 芮傳明
  • 吴幼雄
  • 孙培良
  • 茨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馬小鶴
    • 摘要: 本文先介紹與著録吐魯番出土摩尼教文書M1367和M361中與《四寂讚》相應的帕提亞文原本,再將霞浦文書《興福祖慶誕科》《摩尼光佛》《請神科儀合抄本》與新見屏南文書《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作一合校。然後對《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逐詞釋義,附帶分析《戒月結》的語義,並簡述漢字音譯胡語的異文問題。最後將《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作一擬古意譯。
    • 美马小鹤
    • 摘要: 摩尼教九世纪在中原遭到禁绝以后,向江南发展,受到民间宗教越来越大的影响。摩尼教在接触闾山梨园教以前,已经吸收了陈靖姑(临水夫人)、马元帅、赵元帅、观音、三官大帝、真武等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的神祇。这些神祇也是梨园教崇拜的神祇,这就为摩尼教吸收梨园教其他诸神打开了方便之门。清代文书《明门初传请本师》《乐山堂神记》《贞明开正奏》吸收了田公元帅、风火二大将军、五显灵官大帝、九使、十使、十一使、伍通侯王、南朝护国七五师公等众多梨园教神祇,不过仍然将摩尼教诸神置于最突出的地位,以摩尼光佛为首,源自梨园教的众神只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得以与梨园教文书区别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文书是摩尼教在闽地的最后余绪。
    • 沈琛
    • 摘要: 本文对有关吐蕃与景教、摩尼教联系的5组史料的性质、年代与真伪进行了重新检视,以此探讨景教、摩尼教在吐蕃的传播路径与范围,并着重对学界所提出的摩尼教相关知识自剑南道传入吐蕃之说进行了辨析。景教与摩尼教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吐蕃新占领的敦煌,西境拉达克一带的景教和摩尼教色彩粟特语题记属于麝香之路上的粟特商人或者使者。有关摩尼教与景教的知识可能正是从敦煌和拉达克两条路经传入吐蕃宫廷。这两种宗教也未能在吐蕃腹地获得实质性的传播。
    • 刘拉毛卓玛
    • 摘要: 会昌法难后,回鹘摩尼僧呼禄法师开摩尼教于福建,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摩尼教应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革,融入诸多道教和民间信仰元素,发展成为具有华化民间信仰特征的霞浦摩尼教。2008年以后,福建霞浦、屏南、福清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摩尼教文献、文物、遗址,被称作波斯摩尼教的活化石。杨富学先生新著《霞浦摩尼教研究》一书,以这些文献、文物、遗址为中心,结合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等资料,深入探讨了霞浦摩尼教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线,借由这些历史遗留的活化石材料重构了古代摩尼教在福建、浙江等地传播的历史及其影响,从中国与波斯历史文化交流的角度展示了霞浦摩尼教文书、文物的重要学术价值。
    • 张同胜
    • 摘要: 在知识考古学透视之下,农历正月十五夜放灯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隋唐时期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春节庆典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后经巫史、道教、佛教等话语实践的世代认同和建构,元夕放灯遂成为了它们自己的效果史.在放灯传统的生成过程中,崇尚光明的祆教、摩尼教最"与有力焉",然而在历史上却被尘封而不为人知.自唐开元以来,元夕放灯就是一个被发明的节日传统.
    • 吴泽艺
    • 摘要: 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繁荣,从海外来的乳香等香料部分流入民间为摩尼教信众所利用,官府不希望看到这一局面,而祈风之事又是国之商利。一方面,从"镇风"石塔中可以看出民间宗教融合过程中地方如何阐释"风"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并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演绎这一概念。民间的"镇风"行为的另一方面是希望护守农作物,这又与民间秘密宗教信众获得乳香的需求本身构成矛盾,终赵宋一朝不可调和。
    • 杨富学; 杨琛
    • 摘要: 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教的道化问题,囿于史料所限,研究较少,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以后随着福建霞浦等地大批摩尼教文献的发现才大为改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动向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 郑玲
    • 摘要: 回鹘,现今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古便是一个信仰多元的民族,在15世纪下半叶皈依伊斯兰教之前,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及道教等相继登上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舞台。宗教在回鹘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中曾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回鹘文的创制来自波斯传教士,因佛教与摩尼教的并行而长足发展,遂成为宋元时期西域、中亚乃至西亚诸地通行文字之一;由佛经改编创制的文学剧本、赞美诗集等皆因宣扬宗教教义义理而作;石窟、壁画等艺术成为宗教的图解与形象化;源自中原内地、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及印刷业皆因宗教的弘化而广为传播;普遍联系的佛教“四大”学说为回鹘医学奠定理论基石;统治阶层的“转轮王”思想也与宗教密切相关。在回鹘民族所信奉的众多宗教中,佛教因其流传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而著称。作为活跃在西域历史舞台的主要民族之一,在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回鹘人始终保持宽容开放的积极姿态,广泛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翻译创制了数量可观的宗教典籍文献。这些宗教典籍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再现了东西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接触、交汇直至融合的真情实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 董昱辰
    • 摘要: 帽子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概称"首服"或"头衣",其用途反映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扇形冠在其他民族服饰中十分少见,在回鹘相关文献及资料中有提及,但未有专题论述.文章首先对回鹘冠饰中扇形冠遗存分布状况进行阐述,之后在系统地梳理回鹘扇形冠遗存的基础上,从洞窟壁画等资料中分析扇形冠的艺术特征,并就回鹘曾将摩尼教信奉为国教这一历史事实来分析回鹘冠饰,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回鹘文明及其服饰发展文化.
    • 彭晓静; 杨富学
    • 摘要: 敦煌文献《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中时常出现对"树"的描述,在摩尼教中,树充任重要象征和哲学符号.尤其是其中的"活树"和"死树",乃摩尼教用来表达贯穿其教义核心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思想最贴切的象征,从而通过阐明光明与黑暗二元之间的斗争,来彰显中际时期世界明暗二宗之战的深化和继续,借由"扶明克暗"来体现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灵的善恶和修行的优劣.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强弱变化,亦将最终决定灵魂能否及早得救、复归光明天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