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4075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历史学习(高考)、考试周刊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毛泽东、费斌(图)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毛泽东
- 费斌(图)
- 赵晗
- 金光闪闪(图)
- 丁金栋
- 三铭
- 仲尧明
- 仲建春
- 任朝霞
- 伊织
- 伍美琦
- 何平
- 何琼
- 何立波
- 余玮
- 俞立鹏
- 傅锦华
- 公兵
- 刘卫华
- 刘婉晴
- 刘尊东
- 刘弋立
- 刘志坚
- 刘文彦
- 刘海涛
- 刘玉辑
- 刘登云1
- 刘良军
- 刘锡邦1
- 卜大炜
- 卢玉
- 叶佳妮
- 吕焰华
- 吴华
- 周志梅
- 周贵绵
- 唐诃
- 四川省收租院复制创作组
- 夏一璞
- 姜悦
- 娄龙雁
- 孙小童
- 孙民
- 孟红
- 安仲华
- 封孝伦
- 尤国辉
- 尹达
- 屈锋
-
-
陶新玥
-
-
摘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
-
-
屈锋;
李海;
张宗明
-
-
摘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天下午上课前,是中国工农红军高台董振堂红军小学的午诵时间。一首首红色经典诗文,在孩子们铿锵有力的诵读下,响彻在这所红色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里。2021年1月8日,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小学部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高台董振堂红军小学”。
-
-
杨明希
-
-
摘要:
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5周年,95年红旗漫卷,95年初心不忘。军人,用朴实的语言书写了对党的忠诚,用热血的青春诠释了对人民的热爱,用伟岸的身躯肩负起祖国的嘱托。有关军人最初的记忆,是那首“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七律·长征》。金沙江浊浪滔天,大渡河铁索刺骨,尽管身前身后危险重重,我信仰如铁、意志如钢,翻过岷山,笑逐颜开,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
-
刘卫华
-
-
摘要:
时空观念是指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时空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在此,笔者以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片段来说明时空观念的培养。一、导入问题呈现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
卢玉
-
-
摘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面面书写着红色诗句的墙壁,成了眼下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清明节期间,在甘肃金塔县金塔镇红光村,主题凸显的红色文化墙与烂漫绽放的杏花相互辉映,勾勒出一幅春色正好的文旅大片,游客们或驻足细品、拍照留影,或漫步花海、享受美好春光。
-
-
远行人
-
-
摘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七律·长征》大家在课本上一定读到过,我们都知道这是毛泽东爷爷为长征写的诗歌。可是长征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呢?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放映厅”,看看电影《长征》。去看看少年时的中国共产党,看看那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吧!
-
-
王本华
-
-
摘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诗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30年代,剧本)“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40年代,散文)“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
-
-
伍美琦;
胡雅静(指导)
-
-
摘要: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许多不同的滋味,有的甜,有的酸,有的苦,有的辣。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味道。成长的味道有时很甜。考试的前一个晚上,我认真地复习了好几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我的房里传出,直到深夜。第二天,我胸有成竹地踏进了考场,认真地写下了试卷上每一道题的答案。经过这几天的努力,我这次考试的平均分达到了九十分。看到成绩后,我兴奋不己,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勤奋与努力让我尝到了成长中的甜味。
-
-
孙小童
-
-
摘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油画民族化”的美术思潮。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它激发了中国学者对我国本土艺术语言的研究热情。董希文的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其在创作了《开国大典》后又一幅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开国大典》那样闻名遐迩,但是董希文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成熟的艺术理论在作品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对董希文革命历史画的创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探究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