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710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江苏中医药、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中德代谢综合征高层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五届学术大会暨黑龙江省中医周围血管病2013年学术讨论会、2012北京医学会糖尿病暨内分泌学分会学术年会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赫楠、王立强、吴深涛等。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101 占比:99.87%

总计:97232篇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发文趋势图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研究学者

  • 李赫楠
  • 王立强
  • 吴深涛
  • 周静
  • 徐强
  • 高晟
  • GAO Sheng
  • WU Shen-tao
  • ZHOU Jing
  • 吕小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锐; 欧小兰; 刘军; 田恒; 瞿文瑞; 朱哲; 张振宇; 刘倩倩; 郭文来
    • 摘要: 背景:糖尿病足存在较严重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和认识,为糖尿病足预防及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目的:文章通过对糖尿病足病因、预防、治疗等因素进行总结,提出ANTI·DF原则指导糖尿病足防治的学术观点探讨。方法:通过ANTI·DF原则概括糖尿病导致畸形、畸形导致足部溃疡、治疗和预防等几个方面,参考国际与中国相关指南及文献,按入组标准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筛选出73篇文献,以此总结提出糖尿病足的防治原则。结果与结论:(1)涉及糖尿病足创面形成的原因和造成创面难愈合的因素有10个:动脉(Artery)、神经(Nerve)、坏死组织(Tissue nonviable)、感染或炎症(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肌肉(Muscle)、骨关节病损(Osteoarticular lesion)、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肌腱(Tendon)、畸形(Deformity)及足部溃疡(Foot ulcer)。(2)下文中此10个因素将分别用其大写英文首字母代表,可归纳为ANTI·MOST·DF原则。因为畸形(D)包括MOST4个解剖结构的形态改变,所以MOST这4个因素可以被简化掉,简称ANTI·DF原则。(3)从糖尿病足病因学方面考虑,ANTI DF原则这6个因素中,畸形(D,包括MOST的4个解剖结构的形态改变)是“真凶”,神经(N)病变是“元凶”,动脉(A)缺血通常是“帮凶”,组织(T)坏死、感染(I)和足部溃疡(F)只是“外在表现”。(4)从糖尿病足防治学方面来说,缓解畸形(D)造成的压力、改善神经(N)保护功能、恢复动脉(A)供血是预防及治疗坏死组织、感染或炎症、足部溃疡(TIF)的前提;清创坏死组织(T)是控制感染(I)的前提;清创坏死组织(T)和控制感染(I)是闭合足部溃疡(F)的前提。(5)文章是该团队提出的学术观点讨论,希望ANTI DF原则为临床工作者在糖尿病足防治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提供治疗依据,以期使糖尿病足患者的患足获得迅速愈合,并预防复发。
    • 匡鑫; 吴淑琼
    •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血管病变(DPVD)相关危险因素及踝肱指数(A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12月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7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BI值,将ABI≤0.9(存在DPVD)作为ABI降低组,ABI>0.9(不存在DPVD)作为ABI正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PVD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T2DM患者中28例患者ABI≤0.9,DPVD发病率为40.00%。ABI降低组年龄、病程、HbA1c、TG、LDL-C、UA、CREA水平均高于ABI正常组,FT3水平低于AB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HbA1c、TG、LDL-C、FT3、UA、CREA是DP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DPVD发生率较高,年龄、病程、HbA1c、TG、LDL-C、FT3、UA、CREA与DPVD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对病程较长、血糖控制欠佳的老年T2DM患者进行血脂、甲状腺功能、UA及CREA水平监测,早期预防DPVD;同时,可定期检测ABI,早期筛查DPVD,以期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 兰文立
    • 摘要: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该院内分泌科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N)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MD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MDNS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ABI指数及足背温度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FIB、TC水平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缓解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及脂代谢水平。
    • 杨光; 徐新; 张宇; 许娟; 蒋淑娟; 夏莉; 张洋; 王贻坤; 李忠胜; 章诗琪
    • 摘要: 背景高血糖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肌肽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潜在清除剂,但其在组织中的有效性受血清肌肽酶-1(CN-1)活性的限制。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AGEs与血清CN-1的相关性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AGEs、血清CN-1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以评估皮肤AGEs和血清CN-1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皮肤AGEs与血清CN-1的相关性,皮肤AGEs、血清CN-1分别与一般资料、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皮肤AGEs、血清CN-1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3例(9.7%)、糖尿病肾病(DN)38例(28.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56例(41.8%)、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79例(59.0%),皮肤AGEs(80.2±10.6),血清CN-1(6.9±3.4)μg/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DR与皮肤AGEs呈正相关(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N-1与皮肤AGEs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7.630)、年龄(B=0.408)、DR(B=7.183)是皮肤AGEs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舒张压(DBP)与血清CN-1呈正相关(P<0.05),皮肤AGEs与血清CN-1呈负相关(P<0.05)。结论皮肤AGEs、血清CN-1与大部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N、DPN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与血清CN-1不同,皮肤AGEs与DR存在相关性。
    • 沈小燕; 柯文志; 林鹭平; 罗芳涛; 陈美贞; 宋渊浩; 林志华
    • 摘要: 目的了解近年来我院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感染标本病原菌变迁及病原菌与患者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的16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2017年1月—2019年1月称前2年组共76例,2019年2月—2021年1月称近2年组共92例。按照ABI水平分为非动脉硬化组(非PAD组,0.9≤ABI≤1.30)94例及动脉硬化组(PAD组,ABI>1.30或ABI<0.9)74例。并收集比较其临床资料。结果16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分泌物培养中,共培养菌株116株,近2年组单纯革兰阴性感染比例明显增多(P=0.027)。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从前2年组的17.10%升高到近2年组的31.52%(P=0.032)。近2年组革兰阴性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前2年组耐药率增加(P<0.05),PAD组混合感染及单纯革兰阴性的发生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于非PAD组。PAD组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明显高于非PAD组。结论近2年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有所变化,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影响糖尿病足细菌感染的类型且与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相关。
    • 蒋美琼; 韩跃武; 刘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通络消散复荣汤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通络消散复荣汤治疗,共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ean)、阻力指数(RI)、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中医症状积分(下肢发凉、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ABI、Vmean高于对照组,而PI、RI、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下肢发凉、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消散复荣汤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
    • 陈庆华; 薛蕊芳
    • 摘要: 目的:探究通络消散复荣汤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VD)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下肢血流量、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1月—2021年6月120例DPVD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60例辅以通络消散复荣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内皮功能、下肢血流量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PGI2、ET-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将通络消散复荣汤辅助用于DPVD可通过调节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恢复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增加下肢血流量,提高临床疗效。
    • 李卓席; 黄成虎; 胡永梅; 彭彩碧
    •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02例T2DM合并H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分为微血管病变组59例与非微血管病变组43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糖脂代谢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HUA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微血管病变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腰臀比(WHR)、合并高血压病者占比和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水平均高于非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长于非微血管病变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R、高血压病、糖尿病病程、SBP、HbA1c、SUA和LDL-C均为T2DM合并HUA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合并HUA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较高,WHR、高血压病、糖尿病病程、SBP和HbA1c、SUA、LDL-C水平均是其影响因素。
    • 邱晓伟
    •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微血管病变时通络养阴汤联合针灸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00例糖尿病周微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于2018年3月~2020年7月,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通络养阴汤、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股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糖、腘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通络养阴汤联合针灸治疗时,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并能显著改善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 刘雪云
    • 摘要: 目的:探讨生血洗胆方足浴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生血洗胆方足浴,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血洗胆方方足浴配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