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9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92篇、会议论文402篇、专利文献139308篇;相关期刊831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等; 相关会议170种,包括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中德代谢综合征高层论坛、第十四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由13631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晓春、刘新壮、张俊卿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92 占比:5.03%

会议论文>

论文:40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39308 占比:94.70%

总计:147102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文趋势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研究学者

  • 梁晓春
  • 刘新壮
  • 张俊卿
  • 张瑞才
  • 王月英
  • 迟丽茹
  • 高彦彬
  • 方朝晖
  • 倪青
  • 王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锐; 欧小兰; 刘军; 田恒; 瞿文瑞; 朱哲; 张振宇; 刘倩倩; 郭文来
    • 摘要: 背景:糖尿病足存在较严重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和认识,为糖尿病足预防及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目的:文章通过对糖尿病足病因、预防、治疗等因素进行总结,提出ANTI·DF原则指导糖尿病足防治的学术观点探讨。方法:通过ANTI·DF原则概括糖尿病导致畸形、畸形导致足部溃疡、治疗和预防等几个方面,参考国际与中国相关指南及文献,按入组标准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筛选出73篇文献,以此总结提出糖尿病足的防治原则。结果与结论:(1)涉及糖尿病足创面形成的原因和造成创面难愈合的因素有10个:动脉(Artery)、神经(Nerve)、坏死组织(Tissue nonviable)、感染或炎症(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肌肉(Muscle)、骨关节病损(Osteoarticular lesion)、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肌腱(Tendon)、畸形(Deformity)及足部溃疡(Foot ulcer)。(2)下文中此10个因素将分别用其大写英文首字母代表,可归纳为ANTI·MOST·DF原则。因为畸形(D)包括MOST4个解剖结构的形态改变,所以MOST这4个因素可以被简化掉,简称ANTI·DF原则。(3)从糖尿病足病因学方面考虑,ANTI DF原则这6个因素中,畸形(D,包括MOST的4个解剖结构的形态改变)是“真凶”,神经(N)病变是“元凶”,动脉(A)缺血通常是“帮凶”,组织(T)坏死、感染(I)和足部溃疡(F)只是“外在表现”。(4)从糖尿病足防治学方面来说,缓解畸形(D)造成的压力、改善神经(N)保护功能、恢复动脉(A)供血是预防及治疗坏死组织、感染或炎症、足部溃疡(TIF)的前提;清创坏死组织(T)是控制感染(I)的前提;清创坏死组织(T)和控制感染(I)是闭合足部溃疡(F)的前提。(5)文章是该团队提出的学术观点讨论,希望ANTI DF原则为临床工作者在糖尿病足防治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提供治疗依据,以期使糖尿病足患者的患足获得迅速愈合,并预防复发。
    • 吴婷; 张渭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传统凝血四项指标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患者中的水平.方法 以86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以同期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TEG参数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对照组、NDN组、DN组R值、K值、Angle角、MA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R值、K值低于NDN组、DN组(P<0.05),Angle角、MA值高于NDN、DN组(P<0.05).NDN组R值、K值高于DN组(P<0.05);Angle角、MA值低于DN组(P<0.05).对照组、NDN组、DN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aPTT、PT、TT水平高于NDN组、DN组(P<0.05),Fbg水平低于NDN组、DN组(P<0.05);NDN组aPTT、PT、TT水平高于DN组(P<0.05),Fbg水平低于DN组(P<0.05).结论 TEG参数及凝血指标对DN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杨莉
    • 摘要: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对总有效率的影响,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从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选择该病例88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44例,传统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责任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55%、90.91%明显高于传统组的45.45%、72.73%,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运动神经波幅为(6.68±1.50)mV、感觉神经波幅为(9.31±2.45)mV,传统组的运动神经波幅为(4.19±1.27)mV、感觉神经波幅为(6.33±2.20)mV,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为(13.65±4.2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58±10.36)分,传统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为(22.18±3.97)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3.20±7.54)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吴俊; 郭萍; 陈燕; 余雅莹
    •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并讨论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2月就诊于医院的124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DPN的7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DPN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指数≥24、2hPG≥15 mmol/L、HbA1c≥8%、糖尿病病程≥5年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发生DPN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2hPG、HbAlc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DPN发生率.
    • 包薇萍; 范尧夫; 武相
    • 摘要: 目的:观察降糖通痹汤联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降糖通痹汤;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T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率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改善TC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神经传导速率、调节免疫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糖通痹汤联合依帕司他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马显军; 么俊鹏
    •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经络治疗仪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经络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周围神经功能[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FPG、2 h PG、HbA1c水平及T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肝、肾、心等功能均未见异常,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低频脉冲经络治疗仪治疗老年DPN患者的效果确切,有利于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周围神经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徐利娟; 马丽
    •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所致的截肢和神经性疼痛致残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使其心理遭受重创。DPN的发病机制众多,内质网应激(ERS)作为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与DPN的发病密切相关,持续高糖环境激活ERS,进而使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肌醇需求酶1、转录活化因子6通路被激活,引起细胞凋亡。因此充分了解ER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DPN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对DPN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林云梅; 梁琼; 罗春燕
    •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2月—2021年10月于该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6.00%)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5);观察组FPG、2 hPG、HbA1c、TG、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可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值得借鉴。
    • 戴伦
    •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以感觉神经衰退、肢体有麻木和疼痛感为临床表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常见且更为持久。此病变主要危害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神经。
    • 陈贺
    • 摘要: 目的:探讨α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96例DPN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8月。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α硫辛酸与依帕司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TSS)、神经传导速度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T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T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CV、SCV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的MCV、SCV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GSH-Px含量高于治疗前,MDA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α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DPN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明显提高,临床症状以及神经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临床进行大力推广的价值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