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碱木质素

碱木质素

碱木质素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831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江苏省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2013年“木(竹)材低碳加工与绿色保障”研讨会等;碱木质素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桂珍、邱学青、杨东杰等。

碱木质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8314 占比:99.08%

总计:18484篇

碱木质素—发文趋势图

碱木质素

-研究学者

  • 方桂珍
  • 邱学青
  • 杨东杰
  • 任世学
  • 楼宏铭
  • 欧阳新平
  • 周明松
  • 庞煜霞
  • 邓永红
  • 郭大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东晶; 王志花; 周宁; 刘国庆; 杨少华; 汪文君
    • 摘要: 为了选出能够有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以废弃的白蚁巢为来源进行筛选,并以无氮培养基、碱木质素培养基、苯胺蓝培养基和愈创木酚培养基进行复筛。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16S rRNA鉴定以及形态学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降解前后的碱木质素进行降解特性的解析。结果筛选出一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细菌经鉴定并命名为R.ornithinolytica RS-1,以碱木质素为底物发酵一周,木质素降解率在前3 d最高达到24.21%,同时3种木质素降解酶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的酶活也达到最高,分别为177.42 U/L、1466.67 U/L、6.94 U/L。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发现经菌处理后结构有明显变化,说明该菌可以作为木质素降解的有效菌株。
    • 王江丽; 薛敏; 赵承科; 岳凤霞
    • 摘要: 木质素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天然芳香类聚合物,功能基团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工业碱木质素是当前木质素转化利用的主体,主要源于制浆黑液。由于原料来源、制浆工艺的影响,木质素多分散性高、结构与性能不一,致使相应的木质素基产品的均一性与稳定性较差。通过木质素分级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分子量或特定化学结构特征的木质素级分,促使各级分的多分散性降低、均一性提高,进而针对特定性能的级分进行改性或者直接利用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对现行木质素的主要分级方式进行了总结,重点探讨了工业碱木质素的分级方式对其后续利用的影响及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木质素不同级分的特点对木质素未来分级的方向及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 张楠; 赵曼; 张正健; 陈蕴智
    • 摘要: 采用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TBDMSCl)对碱木质素(AL)进行甲基硅烷化改性,并将改性木质素(SAL)与聚乳酸(PLA)/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熔融共混吹塑成膜,探讨了不同含量的SAL对复合包装膜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阻隔等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SAL与PLA/PPC之间的相容性明显改善。热性能测试表明SAL的加入提高了PLA的结晶能力。力学和阻隔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PLA/PPC复合包装膜相比,当SAL用量为1.5%时,PLA/PPC/SAL复合包装膜的力学强度和氧气阻隔性能达到最佳,其中拉伸强度提高了6.9%,氧气阻隔性能提高了33.7%;复合包装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在SAL添加量为1%时达到最低值。
    • 杜艺飞; 蒲悦; 张力平; 赵强; 宋先亮
    • 摘要: 通过改变溶剂体系及预处理条件,对酶解木质素(EHL)、碱木质素(AL)、木质素磺酸钠(SL)和糠醛渣(FR),这4种类型的木质素在直接生物质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AL反应前后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1)H NMR谱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L的产电性能最好,开路电压可达392.7 mV,最大功率密度为0.198 W/m^(2)。木质素在3种不同的溶剂体系中的发电性能不同,在NaOH溶液中的产电性能最好,在NaOH+苯甲酸钠溶液中最差。水浴加热预处理对木质素的产电性能有提高作用,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木质素的产电性能会越好。木质素在经紫外光照射处理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电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经处理24 h时产电性能最好,开路电压可以提高到431.2 mV,最大功率密度提高到0.371 W/m^(2)。经过在燃料电池中的氧化反应,AL的紫外吸收峰产生红移和增色效应,在红外光谱中羰基吸收峰增强,^(1)H NMR谱图中芳香族质子、酚羟基、脂肪族羟基的信号减弱,证明木质素的苯环结构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苯环上的羟基被氧化成了羰基结构。
    • 任世明; 郑祖阳; 韩春晖; 李瑶瑶; 庄建东
    • 摘要: 以碱木质素(Alkalilignin,AL)为碳源、乙二胺(Ethanediamine,EDA)为钝化剂、双氧水(H_(2)O_(2))为氧化剂,利用简单、绿色、高效的水热法制备碱木质素碳点(ALE-CDs)。以荧光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出ALE-CDs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ALE-CDs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OH)、羧基(—COOH)和氨基(—NH_(2))等官能团,在水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荧光量子产率及寿命分别为19.20%和6.03 ns。利用ALE-CDs为荧光探针检测不同金属离子,发现ALE-CDs对Fe^(3+)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荧光强度与Fe^(3+)浓度(0~50μ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Fe^(3+)检出限约为1.66μmol/L。
    • 曹美芳; 陈博; 阮涛; 欧阳新平; 邱学青
    • 摘要: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芳香族聚合物,约占木质纤维素的30%,是唯一通过裂解C―O醚键和C―C键生产芳香族化学品或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芳香族资源。迄今为止,对木质素氢解制备有价值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不稳定的C―O键的裂解上,这限制了木质素氢解的效率。采用水热法和湿浸渍法制备了多功能Pt/NbPWO催化剂。通过破坏碱木质素中的C―O键和C―C键,可以得到产率为18.02%的芳香族单体。该反应不仅可以断裂木质素聚合物中醚键,同时也可以断裂部分关键的C―C键。其氢解机理可能是丰富的Brønsted酸和Lewis酸位点参与了C―C的活化。此外,重点分析载体和Pt物种在Pt/NbPWO催化剂中的协同作用。
    • 粟婉婷; 李鹏辉; 赵秀府; 骆子琴; 吴文娟
    • 摘要: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天然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高分子化合物,是制浆造纸产业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具有价格低、生产量大、易于降解的优点,其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与苯酚相似,因此可作为酚醛树脂的原料。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制备与应用可以使大量生物质资源得到高价值利用,还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短缺等问题,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综述了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含硫木质素基酚醛树脂与无硫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现状,并总结了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发展存在的问题。
    • 赵小红; 阮虹
    • 摘要: 为拓宽木质素、碳酸钙应用并获得廉价、易得、性能优异的吸附剂,以碱木质素、氯化钙和碳酸钾为原料制备碱木质素/轻质碳酸钙复合吸附剂,采用化学和仪器分析对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工艺、结构和性能、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先制备碳酸钙再加入碱木质素的液相复合方式较好,最佳复合工艺为m(碱木质素)∶m(碳酸钙)=1∶1,温度为65°C,复合时间为1.5h,转速为600 r/min,此条件产品对水中铅离子吸附率可达到90.17%,吸附量14.43mg/g,远优于纯轻质碳酸钙和碱木质素。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优惠性吸附。5次解吸率均在88%以上,重复使用的吸附量高于初次使用时的73%。复合剂官能团和比表面的增加促进了吸附活性点的增加,使其既可利用木质素官能团的螯合作用和碳酸钙的离子交换作用发生化学吸附,又可以利用多孔结构、静电作用发生物理吸附。木质素和碳酸钙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大提高了复合吸附剂对Pb^(2+)的吸附性能。
    • 唐小慧; 平清伟; 盛雪茹
    • 摘要: 以碱木质素(AL)为原料,采用微波消解预处理AL,随后采用季胺化反应制备得到木质素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探究H_(2)O_(2)用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电位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等对AL及其季铵化产物(ALG)、微波消解预处理木质素(ALM)及其季铵化产物(即木质素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LMG)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消解预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是:H_(2)O_(2)用量8.4 wt%、微波时间7 min、微波功率140 W。经微波消解预处理后,ALM的酚羟基含量明显提高(由AL的1.29 mmol/g提高至ALM的2.39 mmol/g)。经季铵化接枝后,ALMG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相同质量浓度(0.1 g/L)下,ALMG溶液的表面张力为36 mN/m,显著低于ALG溶液的表面张力(47 mN/m);ALMG临界胶束浓度值为0.6 g/L,可用作润湿剂。
    • 许伟; 刘军利; 孙康; 卢辛成; 徐茹婷; 张艳萍
    • 摘要: 以碱木质素和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碱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考察了碱木质素质量分数、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复配杉木屑(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后,复配料的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瞬时水接触角由133.2°(碱木质素)降低至86.6°(复配料);热膨胀系数显著降低,膨胀温度区间的热膨胀系数由2365μm/(m·°C)(碱木质素)降低至45μm/(m·°C)(复配料)。在最佳工艺条件即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浸渍比1.5∶1(纯磷酸与复配料质量比)、活化温度500°C、活化时间90 min下,制备的成型活性炭得率41.76%,碘吸附值107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55 mg/g,强度90%,比表面积1646 m^(2)/g,总孔容积为0.795 cm^(3)/g,其中孔径小于5 nm的孔容积占总孔容积的97.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