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解产物

热解产物

热解产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56961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六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第七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等;热解产物的相关文献由909位作者贡献,包括K·G·里德、徐腾、方梦祥等。

热解产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6961 占比:99.94%

总计:257117篇

热解产物—发文趋势图

热解产物

-研究学者

  • K·G·里德
  • 徐腾
  • 方梦祥
  • D·T·菲卢赫利
  • 刘璐
  • 吴道洪
  • 张安强
  • 肖磊
  • 骆仲泱
  • 孙云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松; 王玉琳; 任庚坡; 洪鎏
    • 摘要: 利用固定床热解实验装置,研究了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热解产物特性。采用两种标准的浸出方法,评价了污泥及其热解炭的重金属浸出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450~600°C)的升高,固相产物(热解炭)的质量明显降低,液相产物质量明显增加,气相产物变化不明显。当热解温度高于550°C时,气相产物中CO_(2)所占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H_(2)、CO等可燃气体组分比例增加,液相产物中苯环类物质明显增加;不同热解终温下的热解炭按照重金属浸出评价均不属于危险废弃物,但是,Ni和Pb的浸出偏高,尚不能满足直接进入卫生填埋场的条件。通过在热解过程中添加药剂Fe^(2+)/Fe^(3+)同时炭化,热解炭中所有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明显降低,低于卫生填埋场的入场标准限值。
    • 韩冬云; 曹蕊; 曹祖斌
    • 摘要: 采用铝甑热解装置对武汉某化工厂含油污泥进行热解实验,以获取油品高回收率为依据对热解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热解产物的性质。含油污泥的最佳热解条件为:热解终温为520°C,升温速率为10°C·min^(-1),达到热解终温520°C后恒温30 min,此时热解油回收率最高,可达25%。分析表明,热解油为含硫原油,重质油馏分约占70%,经脱硫降黏后可做燃料油使用;不凝气热值高,处理后作为热解过程中的补充热源,可降低能耗;热解尾渣浸出液中重金属质量分数满足《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要求,可以在农用地上排放。
    • 王翠苹; 梁文政; 王坤; GEORGY Ryabov; 赵荣洋; 单明玄; 岳光溪
    • 摘要: 市政污泥的低碳资源化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化学链燃烧/气化技术是通过载氧体在污泥燃料和空气之间的循环反应实现污泥热解继而燃烧和碳捕集。采用廉价易得的铁基载氧体开展市政污泥化学链燃烧研究,为探究市政污泥基于铁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初始阶段的热解机理,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13)C固体核磁等表征手段结合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确定了典型市政污泥所含元素种类、化学价态以及成键方式,从而确定其分子团化学结构;以AlFeO_(3)的载氧体形式,构建了污泥独立热解和载氧体表面热解2种结构模型。通过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ReaxFF MD),主要针对升温速率和热解温度2个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污泥独立热解的产物主要为有机气体,升温速率过高不利于污泥分子团热解,选取16 K/ps较为合适;热解温度的升高和载氧体的存在均促进了污泥化学结构的热解,减少了焦油生成;无载氧体作用时,N元素在不同升温速率下,主要迁移至重质焦油中参与后续的燃烧反应;热解温度对含氮产物的生成影响不大。而载氧体的存在促使含氮活性基团的生成,进而产生NO并部分还原为N_(2);S元素主要迁移至小分子量碎片中,或以H_(2) S形式析出。因此,铁基载氧体提升了固体燃料的热解速率,可减少焦油产生,降低了NO_(x)生成,但对SO_(2)排放影响不大。
    • 蒋松; 龚德鸿; 徐弘阳; 王廷燚; 程含含
    • 摘要: 利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对煤泥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含水率和升温速率对煤泥热解产物析出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热解产物依次为CH_(4)、HCN、CO_(2)、C_(3)H_(7)^(+)、C_(2)H_(6)、C_(3)H_(5)^(+),其析出温度均分布在350~650°C和650~900°C;含水率对热解产物的析出特性影响较小,CH_(4)、HCN、C_(2)H_(6)与C_(3)H_(5)^(+)析出强度峰值在500°C左右,CO_(2)及C_(3)H_(7)^(+)的析出强度峰值分别在500、700°C左右;升温速率对热解产物的析出特性影响较明显;随着升温速率提高,产物析出峰值均向高温区段移动,4种热解产物的析出强度均呈增大趋势。
    • 李攀; 师晓鹏; 宋建德; 方书起; 白净; 常春
    • 摘要: 生物质微波热解具有反应速率快、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但存在产物选择性不高、品质较低等问题,结合催化剂使用,具有制备高值产品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生物质微波催化热解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微波催化热解的机理、反应体系、热解产物等对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影响。简述了微波催化热解的机理,从原料、微波吸收剂、催化剂三个方面对微波催化热解体系进行讨论,介绍了不同种类原料对产物产率的差异、不同催化剂对于产物选择性的区别。分析了不同提高产物产率和选择性的方法,指出优化和改善催化剂特性使其具备复合功能、开发大型微波反应器、产物定向富集和转化是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为生产富烃生物油、高性能生物炭等产品,进而推广到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 南玮; 吴爱军
    • 摘要: 研究了阻燃电缆的交联聚乙烯(PE)绝缘材料和聚氯乙烯(PVC)护套材料在氮气条件以不同升温速率进行热解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忽略升温速率的影响下,两种材料的热失重(TG)曲线呈现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了单组分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PVC和交联PE热解过程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163.77,269.5 kJ/mol和119.456,251.449 kJ/mol。PVC护套材料热解产物有水、氯化氢、氯代烃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交联PE绝缘材料的热解过程的前半阶段产物以烷烃官能团为主,后半阶段产物为不同种类的烯烃官能团以及其他碳氢官能团。
    • 叶美瀛; 陈王觅; 侯佳奇; 戴昕; 李鸣晓; 孟繁华; 席北斗; 童英伟
    • 摘要: 我国废旧纺织品年产量和存量持续增加,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废旧纺织品富含碳,可成为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来源。热解技术被认为是高效回收有机废物能量和化学组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该技术可将废旧纺织品转化为热解油、生物炭和可燃气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前景广阔。通过简述废旧纺织品种类及基本性质,重点阐述了废旧纺织品热解特性、热解产物分布及应用等研究现状,以期为解决废旧纺织品环境污染、实现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 蒋智慧; 刘洋; 宋永猛; 邓泽宇; 张天昊; 付洁; 敖文雅; 代建军
    • 摘要: 热解作为废旧轮胎处置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废旧轮胎热解的影响因素以及热解产物的研究进展,对废旧轮胎热解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说明,指出当前工业化热解废旧轮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节能环保式热解工艺的应用前景.结合现有的工业化热解设备,优化工艺条件和反应器结构型式,进一步分析了热解产物即热解气、热解油及热解炭的成分结构与应用,通过对热解产物改性活化与提质处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出应基于环境法规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糅合多种处理技术,研制适合废旧轮胎热解的工艺装备,开发集收集/预处理/热解/产物回收与提质于一体的废旧轮胎处置技术,实现废旧轮胎高效清洁转化和高值利用.
    • 刘惠美; 徐允良; 胡朝帅; 朱亚明; 赵雪飞
    • 摘要: 煤沥青族组分的基础物性对其衍生炭材料的质量提升具有极大的影响.以正庚烷、甲苯、喹啉为萃取剂,采用单溶剂萃取法分别对中温沥青(AGMP)进行萃取分离,得到3种族组分,分别为正庚烷可溶组分(HS)、甲苯可溶组分(TS)和喹啉可溶组分(QS).利用元素分析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FTIR),结合分峰拟合处理方法对3种组分的分子结构信息进行研究,利用TG/DTG对其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相应热解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S、TS、QS的芳香性指数和支链化指数依次增加,热解剩余质量依次增加而最大失重速率依次减小.3种可溶组分热解产物的微观结构均表现出良好的片层结构和纤维状结构,可作为优质炭材料的前驱体.
    • 孔令伟; 毛羽丰; 张翠华; 潘春晖; 舒开林
    • 摘要: 采用电热与微波辐射的干燥方式对内蒙褐煤进行干燥预处理,研究了干燥方式及不同的微波火力对样品的特性以及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干燥对煤的表面润湿性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对煤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赋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经微波干燥后的样品在热解过程中解聚程度有所增加,有利于产物向流动相的分布.煤样在微波干燥后生成的干馏煤气的高热值可燃性组分增加,且干馏煤气的高、低热值均随着微波火力的减小而逐渐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