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硬脊膜

硬脊膜

硬脊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8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解剖学杂志、颈腰痛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论坛等;硬脊膜的相关文献由804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春林、黄德清、隋鸿锦等。

硬脊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77.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68 占比:22.44%

总计:303篇

硬脊膜—发文趋势图

硬脊膜

-研究学者

  • 侯春林
  • 黄德清
  • 隋鸿锦
  • 于胜波
  • 王新伟
  • 于凤宾
  • 凌锋
  • 刘渤
  • 宋亭薇
  • 岑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龙
    • 摘要: 近年来,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新技术层出不穷,相比以往的开刀手术,大家对这些似刀非刀的新型治疗方式、适应证,以及毒副反应还是知之甚少。椎管内肿瘤通常选择后路手术,这不可避免地要切开脊柱,露出肿瘤,然后把肿瘤切除。但手术是否要切开脊髓,要看肿瘤的部位。髓外硬膜下肿瘤,在脊髓和硬脊膜之间,所以不用切开脊髓就可以切除。
    • 金鹏飞; 郁义星; 杨丽勤; 王希明
    • 摘要: 患者女,38岁,因腰痛2个月,伴左大腿疼痛1个月入院。患者体健,无肿瘤病史。实验室检查及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L_(3-4)水平椎管内见一结节,大小约16 mm×13 mm×20 mm,病灶与硬脊膜呈锐角相接,T_(1)加权成像(T_(1)WI)、fs-T_(2)加权成像(T_(2)WI)均呈等信号,其内见线样低T_(2)WI信号,病灶上方似见一迂曲增粗血管流空信号与其相连(图1),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内见斑点状低强化区,病灶上方见明显强化的粗大血管影(图1)。
    • 成俊; 谭均; 赵耘; 程方东; 石国佳
    • 摘要: 背景:纤维蛋白胶常用于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但标准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凝固过快致粘接硬脊膜效果差,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封堵硬膜损伤预防脑脊液漏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低浓度凝血酶及标准凝血酶浓度对纤维蛋白胶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硬脊膜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随机分2组进行治疗,每组20例:低浓度凝血酶组采用低浓度凝血酶(100 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标准浓度凝血酶组采用标准浓度凝血酶(500 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间脑脊液漏发生率、累计引流量、引流持续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试验获得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低浓度凝血酶组脑脊液漏发生例数、累计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均少于标准浓度凝血酶组(P<0.05);②低浓度凝血酶组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二次手术引流1例,标准浓度凝血酶组发生切口并发症2例、二次手术引流2例,两组间切口并发症与二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能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是封堵硬脊膜损伤的可靠方法.
    • 成俊; 谭均; 赵耘; 程方东; 石国佳
    • 摘要: 背景:纤维蛋白胶常用于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但标准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凝固过快致粘接硬脊膜效果差,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封堵硬膜损伤预防脑脊液漏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低浓度凝血酶及标准凝血酶浓度对纤维蛋白胶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硬脊膜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随机分2组进行治疗,每组20例:低浓度凝血酶组采用低浓度凝血酶(100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标准浓度凝血酶组采用标准浓度凝血酶(500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间脑脊液漏发生率、累计引流量、引流持续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试验获得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低浓度凝血酶组脑脊液漏发生例数、累计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均少于标准浓度凝血酶组(P0.05);③结果表明,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能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是封堵硬脊膜损伤的可靠方法。
    • 宋亭薇; 张健飞; 赖华勋; 刘渤; 宫瑾; 于胜波; 隋鸿锦
    • 摘要: 肌硬膜桥是枕下区深层肌经寰枕后膜、寰枢后膜连接上颈段硬脊膜的结缔组织桥。目前对肌硬膜桥的组成、连接方式及纤维组成等已有详细描述,但关于肌硬膜桥发育学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选取孕12~20dSD大鼠胚胎(E12~20d)为研究对象,取寰枕寰枢区域组织,通过HE及铁苏木染色、TUNEL法以及透射电镜等多种方法观察MDB的细胞组成及其超微结构的发育规律,明确细胞凋亡是否参与其发育过程。
    • 赖华勋; 宋亭薇; 宫瑾; 迟彦艳; 刘渤; 于胜波; 张健飞; 隋鸿锦
    • 摘要: 肌硬膜桥是位于寰枕和寰枢间隙连接枕下区肌肉与硬脊膜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桥,众多实验表明,肌硬膜桥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成年人的肌硬膜桥主要由Ⅰ型胶原纤维组成,肌硬膜桥在人胚胎中的发育还少有报道。本研究对12~28周的人胚标本(E)进行石蜡切片及天狼星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寰枢间隙肌硬膜桥胶原纤维的变化,并通过ImageJ软件,沿MDB纤维走行方向,随机选取彼此互不重合且面积相同的3~5个区域(根据标本大小决定),测量并计算出几个区域的平均灰度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 魏晓松; 李潺; 隋鸿锦
    • 摘要: 脑脊液循环被称为人体第三循环,由于脑与脊髓被膜中没有平滑肌的存在,因此脑脊液循环的动力机制尚不明确。肌硬膜桥(myodural bridge,MDB)位于枕下区,是将枕下肌与颈部硬脊膜相连的致密腱性纤维连接。近年来,肌硬膜桥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头部运动时枕下肌收缩,经肌硬膜桥的传递,牵拉硬脊膜,改变蛛网膜下隙的局部容积,产生负压,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循环。而脑脊液循环发生改变的同时,脑脊液的产生会发生代偿性的改变,来维持脑脊液循环的稳定。
    • 庄静; 苑晓鹰; 李潺; 于胜波; 隋鸿锦
    • 摘要: 慢性头痛患者可能存在脑脊液循环的异常。本课题组推测,枕下肌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通过肌硬膜桥影响了硬脊膜周围的结构,改变了蛛网膜下隙的容积,导致枕下区脑脊液的异常流动和压力改变,最终产生慢性头痛。肌硬膜桥是枕下区深层的头后小直肌和韧带等在寰枢和寰枕间隙水平与硬脊膜之间相连的致密的结缔组织桥。
    • 赖华勋; 张健飞; 宋亭薇; 刘渤; 于胜波; 隋鸿锦
    • 摘要: 肌硬膜桥(MDB)是存在于枕下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及项韧带与硬脊膜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桥。众多研究提示MDB可能存在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人MDB的发育学研究还很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等方法,对12~40周的人胚胎(E)进行组织学观察,以明确MDB及其相关结构的发育特点。观察人胚胎枕下区矢状切面,结果可见:①硬脊膜:从E12周开始就是多层结构,硬脊膜与寰枕和寰枢后膜紧贴附;随着发育,硬脊膜逐渐增厚;②枕下肌:寰枢间隙的肌细胞从E12周就已经很明显;而寰枕间隙的肌细胞发育明显晚于寰枢间隙,约从E13周开始才明显增多;约至20周,肌细胞形态接近成熟肌细胞;③寰枕后膜与寰枢后膜:在E12~E13周时寰枕后膜与寰枢后膜完全封闭寰枕间隙及寰枢间隙;E15周起,寰枕后膜的下方出现一个间隙,可以观察到有许多MDB纤维样结构从这个间隙通过,并融入硬脊膜;E15周MDB纤维也开始穿过寰椎后弓与头下斜肌之间的间隙,向前下走行穿过寰枢间隙进入椎管并融入硬脊膜;大约从E22周开始,穿过寰枢间隙的MDB纤维呈放射状附着在硬脊膜上;④MDB纤维成分: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在E15周,可见微弱的Ⅰ型胶原纤维的红色双折光,在E21周强度明显增加,在之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MDB纤维逐渐增强。
    • 宋亭薇; 张健飞; 赖华勋; 刘渤; 朱世杰; 于胜波; 隋鸿锦
    • 摘要: 肌硬膜桥是枕下区深层肌经寰枕后膜、寰枢后膜连接上颈段硬脊膜的结缔组织桥,目前对肌硬膜桥的组成、连接方式及纤维组成等已有详细描述,但关于肌硬膜桥发育学方面的研究甚少。SD大鼠已被证实存在肌硬膜桥结构,本研究以SD大鼠胚胎(E)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胎鼠颈枕部及肌硬膜桥在各发育时期的细胞组成及形态变化,以揭示肌硬膜桥的细胞发育规律。胎鼠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HE及铁苏木染色后观察枕颈部交接区的细胞组成及形态特点。结果显示:①E12~E13d,该区域的细胞成分以星形多突起状、核仁明显、胞质浅染的间充质细胞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散在的梭形成纤维细胞;②E14~E17d,该区域的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可见成纤维细胞核仁明显、细胞突起交织成网状,且细胞排列呈腹侧紧密、背侧松散的分层现象;③E18~E21d,可见在该区域由紧密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组成硬脊膜,其与背侧的枕下肌组织间为排列松散、交织成网状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寰枕后膜和寰枢后膜,呈长梭形、胞体较小、胞质较少、胞核深染的纤维细胞也开始出现。综上,肌硬膜桥细胞在E13d以前,颈枕交界区细胞以间充质细胞为主;E13~E17d,以成纤维细胞为主;E18d开始,成纤维细胞逐渐转化为纤维细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