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板切除术

椎板切除术

椎板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4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689867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4中国骨科学学术交流大会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骨科专家委员组建会议、2012中华脊柱外科高级论坛、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等;椎板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15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新、曹晓建、孙钰等。

椎板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9867 占比:99.93%

总计:690359篇

椎板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椎板切除术

-研究学者

  • 王立新
  • 曹晓建
  • 孙钰
  • 杨述华
  • 周卫
  • 张宁
  • 李进
  • 梁文锴
  • 邹云雯
  • 郝定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东骜; 赵新岗; 梁聪; 王寅千; 吴锟; 王聖茜; 张帆; 盖起飞; 范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板切除术与椎板复位术对颈椎髓内肿瘤患者术后颈椎畸形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柱脊髓中心诊治的颈脊髓髓内肿瘤患者7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椎板切除组(37例)和椎板复位组(40例)。对两组患者病变所在节段分别行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复位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肿瘤类型、受累椎体数量、术前神经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和颈椎畸形发生率进行比较。颈椎畸形定义为颈椎出现反曲或颈椎侧弯或后凸角度≥10°。结果 椎板切除组和椎板复位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2(IQR 24-50)个月和35(IQR 26-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良McCormick评分(MMS)均为2(2-3)分。椎板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畸形14例(37.8%),包括颈椎侧弯3例(8.1%)、颈椎后凸10例(27.0%)和颈椎侧弯合并颈椎后凸1例(2.7%);椎板复位组患者发生颈椎畸形6例(15.0%),包括颈椎侧弯2例(5.0%)和颈椎后凸4例(10.0%);两组颈椎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采用椎板复位术治疗颈椎髓内肿瘤患者,术后颈椎畸形发生率较椎板切除术下降。对存在脊柱畸形潜在风险的颈椎髓内肿瘤患者应优先考虑行椎板复位术治疗。
    • 夏光明; 王瑞; 张丽娜; 张建勋; 代煜
    • 摘要: 椎板切除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椎管狭窄症的骨外科手术,通过移除椎板来恢复椎管空间和解除脊髓压迫.椎板磨削是椎板切除术中的核心环节.在机器人磨薄椎板的过程中,磨钻需要在接近脊髓的1~2 mm左右的区域内工作,存在较高手术风险.使用脊柱手术机器人磨削椎板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在术中估计椎板的剩余厚度来决定是否停止磨削操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机器人对椎板的逐层磨削过程,通过建立椎板磨削振动模型,给出了根据磨钻切入椎板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来估计椎板剩余厚度的原理.然后搭建了脊柱手术机器人样机,使用机器人按规划轨迹逐层切入和磨薄猪脊骨的椎板,并使用振动传感器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分别采集手术磨钻切入椎板过程中磨钻和椎板在切深方向上的振动信号.最后计算两种振动信号中对应磨钻旋转频率的谐波幅值和相对幅值来构造特征向量和训练神经网络,用于识别椎板剩余厚度.实验结果表明,考虑相对幅值的椎板剩余厚度的识别成功率更高.磨削力扰动下,3 mm、2 mm和1 mm的成功率分别为96.7%、96.9%和100%.92组实验中,仅有1组3 mm被识别为2 mm,所有磨钻切入2 mm和1 mm椎板的过程均被准确识别.所提方法有利于提升脊柱手术机器人自动椎板磨削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
    • 朱建华; 彭俊木; 刘玉刚; 权正学
    • 摘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脊柱外科常见且治疗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脊髓神经损伤。OPLL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一种疾病,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生及发展过程。该病治疗方式繁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OPLL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许春阳; 杨晋才; 尹鹏; 周立金; 高海峰; 海涌
    • 摘要: 颈椎后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主要包括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手术常用于累及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患者,是改善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传统手术方式用时短,出血少,是可靠的治疗方案,但并发症较多,如轴性疼痛、颈椎后凸等。鉴于此,许多学者设计了很多改良术式,力求彻底减压,持久扩大椎管,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脊髓功能。因此,目前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常用的颈椎后路手术方式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予以综述,以期为骨科医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选择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
    • 袁一; 李翔宇; 刘承鑫; 史彬; 王东凡; 王宇; 孔超; 鲁世保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 詹乙; 王彪
    • 摘要: 颈椎病是影响国人乃至全人类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患之一,颈椎病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生活困扰。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颈椎病,尤其是多节段颈椎病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然而,后路手术需将颈椎棘突和附着在其上的棘上、棘间韧带部分或完全切除,从而破坏了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术后病人易出现颈椎反曲、鹅颈畸形、颈椎失稳,甚至出现迟发性脊髓神经受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集中于避免破坏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国内外学者从集中术式改良和手术入路改良两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均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了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破坏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也许会是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治疗方式的新思路。
    • 严小林; 陈彦; 陈永华; 曾永吉; 刘雅若; 杨波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余90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1.26±1.3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内窥镜组切口更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窥镜下TLIF和椎板切除术治疗LSS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经皮内窥镜下TLIF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灵活选择。
    • 吴雨璇; 阴鲁鑫; 华磊; 蒋健; 孟柏屹; 冯骁; 袁泉
    • 摘要: 目的 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回植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LC回植椎管成形术25例(A组),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0例(B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205.7±55.1)mLvs.(506.6±187.8)mL],术后引流量少[(136.0±31.6)mLvs.(211.0±26.5)mL](P<0.05).两组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ODI评分低于B组[(20.2±2.4)分vs.(22.9±2.9)分](P<0.05).A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B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其中合并感染3例.结论 PLC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全椎板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有利于远期腰椎功能的恢复.
    • 曹江; 常杰; 黄子彦; 曹晓建; 眭涛
    • 摘要: 目的 比较放置单侧与双侧引流管对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为引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75例患者资料.根据引流管放置数量分为单侧组(n=45)和双侧组(n=30).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诊断结果)、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减压节段数、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记录并比较2组术后切口异常渗血、切口感染、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诊断结果)、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减压节段数、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9例(20.0%)、双侧组1例(3.3%)发生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19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7例(36.8%)发生术后并发症,双侧组12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放置引流管可降低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王宁; 杨晓清; 王翔宇; 胡文浩; 刘伟波; 郝永玉; 张雪松
    • 摘要: 目的 观察对比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OPLL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82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132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8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组132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全部214例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平均(36±8)个月;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矢状位平衡指数(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 2组术后24个月随访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2组术后24个月随访ROM均较术前丢失(P0.05);2组患者C2-7SVA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增加值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椎管成形术组术后轴性症状3例,C5神经根麻痹4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管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改善等方面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尽管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在颈椎活动度保留方面不如颈椎椎板成形术,但在维持颈椎曲度、矢状位平衡方面优于椎管成形术,并可以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