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背侧

背侧

背侧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68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特种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9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生物学教学、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华烧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等;背侧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幸志、M.A.斯图伯、P.A.尼加德等。

背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35.9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439 占比:63.90%

总计:687篇

背侧—发文趋势图

背侧

-研究学者

  • 戴幸志
  • M.A.斯图伯
  • P.A.尼加德
  • S.B.莫林
  • H-J·舒尔策
  • H·E·罗兹
  • J·金
  • 伦纳德.福布斯
  • 托马斯.乔伊
  • 钱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聪敏; 乔英芹; 姜华
    • 摘要: 甲状旁腺属于人体内分泌器官,93%以上的人有4个甲状旁腺,少数人存在5个或2个甲状旁腺,其主要位于甲状腺侧叶背侧上下极,主要呈扁平状或卵圆形;。甲状旁腺增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低血钙、磷潴留等导致甲状旁腺主要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增大腺体体积,出现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增生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需要与甲状旁腺腺瘤相鉴别,二者手术方案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明确甲状旁腺具体情况,是制定手术方案的前提。
    • 葛美玲; 丁杰; 刘艳红; 高玒; 王小巍; 胡月
    • 摘要: 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手术”,是普外科最复杂、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手术。累计手术区的癌症主要包括胰腺癌、远端胆管癌、壶腹部癌和十二指肠肠癌。胰腺位于腹膜后间隙,起源于中胚层的原肠。胚胎发育第4周,前肠和中肠交界处出现腹侧和背侧膨出,即腹胰芽和背胰芽,前者分化为腹侧胰腺,后者分化为背侧胰腺。其中,腹侧胰腺又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在分化的过程中逐渐萎缩。
    • 徐伟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腹侧和经背侧超声定位在体外采用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收治的15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背侧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经腹侧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末次碎石术后再随访2周。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情况、碎石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结石定位时间、结石至皮肤距离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3次碎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背侧超声定位比,经腹侧超声定位用于输尿管上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同时,能够增加定位的准确性,缩短定位时间,缩短冲击波和结石的距离,进而提高碎石效果,但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体位,无特殊情况下宜首选经腹侧超声定位。
    • 彭聪; 黄晓夏; 孔维奇; 买买提艾力·吐孙尼牙孜; 刘凯; 赵岩
    • 摘要: 目的:比较术中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8例新鲜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55.7±11.5)岁。根据AO骨折分型:B1型9例,B2型8例,B3型10例,C1型12例,C2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平均(5.4±0.7)d。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骨折复位后均选用掌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所有螺钉孔行双皮质钻孔。接骨板固定完成后行正、侧位透视,确认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进入桡腕关节或下尺桡关节后,再行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将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较短螺钉后再次行背侧切线位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记录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及获得满意图像所需透视次数,术后行CT检查验证是否有螺钉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比较背侧切线位和腕管位透视对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螺钉的检出率及获得满意图像所需透视次数。结果:48例患者术中共植入192枚桡骨远端螺钉,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分别发现22枚(11.5%,22/192)和24枚(12.5%,24/192)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切线位透视次数显著多于腕管位透视(2.1±1.0∶1.6±0.8,P<0.05)。术后CT检查未发现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的螺钉。结论:腕管位透视法和背侧切线位透视法均能可靠地检测出螺钉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但腕管位透视法在获得满意图像时的透视次数少于背侧切线位透视法,减少了医患双方放射线暴露次数。
    • 陈军; 余贵华; 廖伟; 甘辛; 石卫星
    • 摘要: 目的探讨背侧与侧方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40例指骨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背侧入路组(简称背侧组)和侧方入路组(简称侧方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手外科协会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系统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18个月。侧方组手术时间为(61.2±10.6)min,住院时间为(11.3±2.1)d,骨折愈合时间为(6.8±2.4)个月。背侧组手术时间为(50.3±10.2)min,住院时间为(10.2±1.4)d,骨折愈合时间为(7.1±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TAM标准,背侧组优9指,良4指,中5指,差2指,优良率为65%;侧方组优11指,良6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6,P=0.007)。侧方组未发生肌腱粘连,背侧组有3例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屈伸手指受限。结论侧方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能够减少伸肌腱粘连,较背侧入路优良率更高,是治疗指骨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
    • 虞俊波; 杨洋; 刘佳佳; 薛建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掌侧、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掌侧入路组36例,背侧入路组34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之间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与术前比较,3项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结论:掌侧或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都能获得相近的临床疗效.
    • 徐文达; 施昭; 胡斌; 张龙江; 卢光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1.080~11.679)、3.900(1.172~12.976)、4.966(1.504~16.401)、51.893(7.913~340.296)及50.015(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 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 王金山
    • 摘要: 夏季,由于气温过高,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受到抑制,热量蓄积在体内,易引发头晕、发热、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重者还会出现昏迷、抽搐等。为预防“夏季高温病”,闲暇时不妨多按按“四冲”。所谓“四冲”,即太冲、少冲、中冲和关冲四个穴位。【太冲穴】◎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彭聪; 黄晓夏; 李彦宇; 买买提艾力.吐孙尼牙孜; 孔维奇; 赵岩
    • 摘要: cqvip: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即距离桡骨远端骨关节面3 cm之内的骨折,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骨折,占急诊就诊骨折患者的六分之一[1]。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DRF[2]。虽然背侧入路ORIF已被证实在保持解剖复位、提供稳定固定和促进早期活动方面是有效的[3-4],但该术式较掌侧入路ORIF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肌腱激惹、粘连甚至断裂[5-6]。与背侧伸肌腱下不规则的骨皮质表面相比,桡骨掌侧骨皮质表面相对平坦,其上覆盖的旋前方肌也避免了内固定物与屈肌腱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肌腱并发症[7],且掌侧入路ORIF即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背侧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解剖复位[8]。因此,掌侧入路ORIF治疗DRF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受欢迎,已成为更多骨科医生的选择。
    • SCHOPPER C; ZDERIC I; MENZE J;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股骨颈系统(FNS)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固定系统,作者为了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制作了PauwelsⅡ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分别使用FNS和Hansson钉固定,比较两组生物力学特性。采用14组新鲜冰冻股骨,制作40°PauwelsⅡ型股骨颈骨折以及后方15°楔形骨折块模型,以两种方法固定后施加循环加载,直至结构失效。结果发现,加载至10°内翻次数FNS组为(23007±5496)次,显著高于Hansson钉组的(17289±4686)次;加载至10°股骨头背侧倾斜以及10°旋转次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