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973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健康必读(下旬刊)、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四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第八届中日友好神经外科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神经介入论坛、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颈内动脉瘤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段传志、秦尚振、马廉亭等。

颈内动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973 占比:99.65%

总计:22050篇

颈内动脉瘤—发文趋势图

颈内动脉瘤

-研究学者

  • 段传志
  • 秦尚振
  • 马廉亭
  • 任国荣
  • 凌锋
  • 刘建民
  • 刘曼
  • 刘远来
  • 叶明
  • 周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仁跃; 张腾; 唐小姝; 李慧丽
    • 摘要: 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4个月在我院眼科就诊,否认视物变形、变色。既往高血压病史。专科检查如下。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左眼0.6;右侧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非接触性眼压测量(NCT):右眼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0 mmHg;双眼位无偏斜,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瞳孔等大形圆约3 mm,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密度增加,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双眼呈豹纹状眼底,视盘边界清,色红,双眼杯盘比(C/D)约0.3,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图1A、D)。
    • 宿海超; 杨海明; 林强; 闫敏; 张琪
    • 摘要: 目的 构建个体化颈内动脉瘤模型,分析非牛顿血液特性、多相流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进一步探讨颈内动脉瘤的红细胞聚集现象的影响。方法 采集颈内动脉瘤患者CTA影像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对左右两侧颈内动脉进行数值模拟,考察红细胞等微观粒子的分布特征,并正在此基础上分析红细胞聚集对颈内动脉瘤的危害。结果 颈内动脉瘤内存在红细胞聚集的现象,震荡剪切应力震荡促进红细胞聚集。结论 红细胞聚集现象与血流的流变特性密切相关,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考虑血液的黏度,以多相流数值模拟方式能够有效地考察红细胞的分布特性,可有效地分析红细胞聚集对血管重塑的危害。
    • 丁金铎; 尹乾坤; 艾鹏辉
    • 摘要: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形态学参数与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内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分为破裂组(n=32)和未破裂组(n=5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对颈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动脉瘤数目、瘤体宽度、瘤体垂直高度、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的表面平均压力(PA)、标准化PA、最大压力(PM)、标准化PM、平均壁面剪切力(WSSA)、标准化WSSA、壁面剪切力最大值(WSSM)与颈内动脉瘤破裂无关(P>0.05),动脉瘤的最长径、动脉瘤的体颈比值(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标准化WSSM(NWSSM)、剪切力震荡指数(OSI)、低剪切力面积比值、平均壁面剪切梯度与颈内动脉瘤破裂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NWSSM、OSI均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NWSSM、OSI预测颈内动脉瘤破裂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700、1.5300、0.3900、0.0032,灵敏度分别为79.64%、75.62%、90.24%、85.49%,特异度分别为86.37%、89.46%、64.79%、79.8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791、0.894、0.851。结论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NWSSM、OSI均是影响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且对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薛萌; 程涛; 杨延洁; 刘亮; 毋少华; 吴亚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9年1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0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均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治疗,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7例效果较理想,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在治疗同侧出现脑出血,药物干预后遗留有左侧无力后遗症,1例术后在治疗同侧出现皮层脑梗死,药物干预后无明显后遗症,1例术后次日入院前就存在的头痛较前加重,治疗后头痛消失,所有病人均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均闭塞.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 徐文达; 施昭; 胡斌; 张龙江; 卢光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1.080~11.679)、3.900(1.172~12.976)、4.966(1.504~16.401)、51.893(7.913~340.296)及50.015(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 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 李萌萌; 孙玉华; 王亚博; 卢恒辉; 于思雨; 郑候婷
    •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PN)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颈内动脉瘤的APN患者病例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伴有明显自主神经表现:无汗、腹泻、视物模糊、直立性低血压等.脑脊液提示蛋白增高明显,早期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结论 APN是一种罕见疾病,因其表现形式多样性,临床上常造成误诊,因此了解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 任国荣; 孟祥水; 祝树森; 于良宁
    • 摘要: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hemodynamic features of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odynamics and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 .Methods The 3D model of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 was established by 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was used to carry out numerical simulation.Results Low wall shear stress of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 were located at the same area.The wall shear stress at different region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lood flow velocity.Conclusion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wall shear stress at the top of aneurysm are relatively low.This pos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upture position.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hemodynamic at the top of aneurysm may trigger a series of mechanical biological effects on the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 wall.The changes alters cells'gene and protein's expression,causes rupture of the aneurysm.%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研究血流动力学与颈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关系.方法 利用 MIM-ICS软件建立颈内动脉瘤三维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中对颈内动脉瘤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颈内动脉瘤低壁面剪切力(WSS)部位不随入口速度的改变发生变化,且各区域的 WSS大小与颈内动脉瘤入口处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结论 颈内动脉瘤血流速度和 WSS均较低的位置与破裂的位置一致,位于瘤顶处.瘤顶部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触发了颈内动脉瘤瘤壁的一系列机械生物效应,改变了血管细胞的基因、蛋白表达,导致颈内动脉瘤的破裂.
    • 张宪亮; 崔红凯
    • 摘要: 目的 构建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兔颈内动脉瘤模型,评价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在兔颈内动脉瘤模型的组织学反应,支架降解和内皮化情况.方法 选取20只新西兰白兔构建颈内动脉瘤模型,通过外科手术于72 h内植入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不同时间段行DSA血管造影检查评价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及再狭窄率等情况.随访4个月,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包括6和12个月的颈内动脉造影和血管内皮化及临床评估.结果 共成功构建20例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瘤模型,顺利植入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术后立即行血管造影,显示18例完全闭塞,仅2例动脉瘤腔内有部分血栓形成.光镜扫描下所有动脉瘤腔内均可见血栓形成,有些甚至发生机化.1周血管造影显示直段血管侧壁动脉瘤保持很好通畅,支架释放12个月后动脉瘤腔完全隔离.钼靶检测结果显示,镁合金覆膜支架在1 a后明显降解,期间未发现支架移位.术后1个月血管出现内皮化进程,术后6个月完成内皮化过程.结论 应用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有助于治疗颈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的通畅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镁合金覆膜支架具有可生物降解特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解,于术后6个月完成内皮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