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X线透视

X线透视

X线透视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44908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健康必读(中旬刊)、中国医疗设备、医疗装备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全国医学影像诊断与肿瘤介入治疗技术新进展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等;X线透视的相关文献由93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中梅、张英泽、李淑敏等。

X线透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4908 占比:99.90%

总计:345258篇

X线透视—发文趋势图

X线透视

-研究学者

  • 刘中梅
  • 张英泽
  • 李淑敏
  • 赵玲
  • 郭涛
  • 韩明华
  • 顾云
  • 增田豐
  • 孔刚
  • 康吉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星; 樊碧发; 高畔; 赵颖; 张毅; 王泊宁; 王新星; 李怡帆; 毛鹏
    • 摘要: 目的:评价X线透视引导下常见疼痛手术的辐射暴露和防护策略。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2021年1月至5月住院行X线透视引导下手术病人140例。从C形臂历史资料中获得病人术中X线透视数据,求得常见术式的平均透视次数和透视时间。用个人辐射剂量测试仪,分别在影像增强器位于床上方和床下方两种位置,以及距离床面20 cm、40 cm、60 cm时测量手术床面的剂量当量率评估病人所受电离辐射。另在距离C形臂1 m、2 m、3 m位置,测量铅板(铅板正中、铅板边缘、铅板外10 cm处)、铅衣、无防护时的剂量当量率评估术中医师所受电离辐射。结果:X线透视引导下疼痛微创介入手术平均辐射暴露均小于5μSv。影像增强器在上时剂量当量率20 cm>40 cm>60 cm(P<0.01),影像增强器在下结果与之相同(P<0.01)。影像增强器在上时的剂量当量率明显低于在下时(P<0.01)。影像增强器在上,距离C形臂1 m时无防护和铅板外10 cm的剂量当量率明显高于铅衣、铅板边缘和铅板中央(P<0.01);在距离C形臂2 m时亦然,但剂量当量率显著下降(P<0.01);在距离C形臂3 m时,各防护方式的剂量当量率均接近背景辐射。影像增强器在下时情况类似。结论:中日医院X线透视引导下疼痛微创介入手术平均辐射剂量小于5μSv,提示操作者应提高手术效率,减少透视次数并利用距离、铅衣、铅板等做好防护。
    • 彭聪; 黄晓夏; 孔维奇; 买买提艾力·吐孙尼牙孜; 刘凯; 赵岩
    • 摘要: 目的:比较术中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8例新鲜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55.7±11.5)岁。根据AO骨折分型:B1型9例,B2型8例,B3型10例,C1型12例,C2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平均(5.4±0.7)d。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骨折复位后均选用掌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所有螺钉孔行双皮质钻孔。接骨板固定完成后行正、侧位透视,确认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进入桡腕关节或下尺桡关节后,再行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将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较短螺钉后再次行背侧切线位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记录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及获得满意图像所需透视次数,术后行CT检查验证是否有螺钉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比较背侧切线位和腕管位透视对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螺钉的检出率及获得满意图像所需透视次数。结果:48例患者术中共植入192枚桡骨远端螺钉,背侧切线位透视和腕管位透视分别发现22枚(11.5%,22/192)和24枚(12.5%,24/192)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切线位透视次数显著多于腕管位透视(2.1±1.0∶1.6±0.8,P<0.05)。术后CT检查未发现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的螺钉。结论:腕管位透视法和背侧切线位透视法均能可靠地检测出螺钉穿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但腕管位透视法在获得满意图像时的透视次数少于背侧切线位透视法,减少了医患双方放射线暴露次数。
    • 段莉娜; 杜飞; 罗颖
    • 摘要: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部肿块诊断中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筛选周围型肺部肿块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89例患者均选自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区间,均实施常规盲视下穿刺(对照组)、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观察组),分析一次性定位成功率、一次性活检成功率、诊断准确率、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定位成功率(91.01%)、一次性活检成功率(95.51%)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为8.99%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以观察组检出4(4.49%)例真菌性肉芽肿、4(4.49%)例非特异性炎症、3(3.37%)例尘肺、5(5.62%)例非原发淋巴瘤、4(4.49%)例肺结核、26(29.21%)例肺腺癌、31(34.83%)例肺鳞癌、5(5.62%)例肺未分化癌,准确率为92.13%(82/89)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选择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部肿块进行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亦可确保一次性定位、活检成功率,避免出现并发症影响其预后效果,值得参考。
    • 郭东举
    • 摘要: 目的:评价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用于细微骨折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骨科2019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经CT检查确诊为腕骨骨折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实施X线检查,X线检查的具体摄片方式包括正位片、正侧位片、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比较X线各种摄片方式的细微骨折检出情况。结果:81例患者CT检查的细微骨折类型包括舟骨骨折、月骨骨折、头状骨骨折、三角骨骨折、大多角骨骨折、小多角骨骨折、豌豆骨骨折,各类型骨折的构成比依次为67.90%、16.05%、11.11%、7.41%、3.70%、3.70%、2.47%。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诊断上述细微骨折类型的准确率均较X线正位片和X线正侧位片高(P<0.05)。结论:可以弥补传统X线正位片和X线正侧位片存在的应用局限性,降低细微骨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 张超; 罗涛; 李昂; 曹锋; 朱林忠; 吴琼; 李非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复杂上消化道梗阻中,应用Simmons 1造影导管(SIM 1导管)在介入下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介入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患者78例,应用导管前推法或导丝导管结合法行空肠营养管置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其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78例介入下应用SIM 1导管辅助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导管前推法平均操作时间为(7.76±3.47)min,导丝导管结合法为(24.90±7.36)min,患者耐受较好,35例(44.9%)出现鼻腔不适,18例(23.1%)出现少量出血,术后出血停止;无鼻咽部损伤、吸入性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上消化道梗阻困难病例中,应用介入下SIM 1导管辅助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 管玉婷; 罗明; 黄丽; 陈建平; 曾国斌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胸壁输液港精准植入的成功率、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 1月至2018年8月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患者62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20例在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精准植入输液港为A组,采用个体化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入路,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术中C型臂X线机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另303例以传统方式植入输液港为B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以经验方法估计置入导管的深度.比较两组的首次植入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气胸、血胸、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位置不佳、皮囊感染、血栓形成等).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植入成功率:A组为100.0%(320/320),B组为93.1%(282/3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95,P<0.01).A组手术时间(26.48±5.49)min,明显短于B组的(35.51±14.37)min(t=-10.25,P<0.01).A组2例患者并发气胸,均保守治疗后治愈;6例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2.5%(8/320).B组6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9例气胸、4例异位二次调管、17例导管尖端位置不佳、36例血栓形成、1例皮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2.11%(67/30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3,P<0.01).B组气胸9例中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6例;4例导管异位者均异位至颈内静脉,行二次手术调整.结论 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胸壁输液港精准植入术首次成功率达100.0%,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患者舒适度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 郭东举
    • 摘要: 目的:评价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用于细微骨折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骨科2019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经C T检查确诊为腕骨骨折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实施X线检查,X线检查的具体摄片方式包括正位片、正侧位片、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比较X线各种摄片方式的细微骨折检出情况.结果:81例患者C T检查的细微骨折类型包括舟骨骨折、月骨骨折、头状骨骨折、三角骨骨折、大多角骨骨折、小多角骨骨折、豌豆骨骨折,各类型骨折的构成比依次为67.90%、16.05%、11.11%、7.41%、3.70%、3.70%、2.47%.X线透视结合切线位点片诊断上述细微骨折类型的准确率均较X线正位片和X线正侧位片高(P<0.05).结论:可以弥补传统X线正位片和X线正侧位片存在的应用局限性,降低细微骨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
    • 谢谨捷; 张俊蒙; 王月丽; 张涵; 李嵘娟; 杨娅
    • 摘要: 目的 总结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电极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电极距三尖瓣隔瓣距离(DTV-L)等指标定量评价起搏电极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LBBP术的患者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65±16)岁.总结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根据术中起搏电极的植入位置将病例分为高位间隔组(14例)、中位间隔组(17例)和低位间隔组(1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电极植入位置(DTV-L)及植入深度的差异.结果 所有病例均可在超声心动图中显示电极尖端位置,LBBP电极植入室间隔的深度平均为(8.13±2.10)mm,距左心室面距离平均为(2.25±1.79)mm,不同组间电极植入深度及距左心室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病例DTV-L结果比较,高位间隔组电极明显小于中位间隔组[(10.79±6.62)mm vs(17.59±5.23)mm,P<0.05],中位间隔组则明显小于低位间隔组[(17.59±5.23)mm vs(32.83±8.99)mm,P<0.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73,P<0.001).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用于LBBP电极的定位评价,DTV-L等参数可作为LBBP电极定位评价的量化指标,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