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
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

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13-08-16

主办单位:安徽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会议文集: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65岁以上老人住院的首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植入性器械治疗,尤其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已得到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所证实:本文探讨了如何优化CRT,通过对患者筛选、器械植入以及术后管理的整个手术链进行系统优化,以期提高患者对CRT的反应性。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浓度(cTnI)与心脏结构及功能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rn 方法:根据入院时血清cTnI检测结果将103例CHF患者分为cTnI阳性组(51例)和cTnI阴性组(52例),对两组间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住院期间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随访3个月以死亡和再住院为主要研究终点.rn 结果:与cTnI阴性组相比,cTnI阳性组的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脑钠肽(BNP)及NYHA心功能Ⅲ~V级比例显著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cTnI浓度与LVEDD、LA、BNP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cTnI阴性组相比,cTnI阳性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升高30.10%(P<0.05);3个月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升高30.17%(P<0.05).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生存分析显示,cTnI阳性组3个月再住院曲线高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1P=0.003),3个月生存曲线虽低于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cTnI联合BNP检测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更大.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阳性是10d和3个月临床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cTnI浓度可作为CHF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一个预测因子,cTnI阳性是反映CHF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摘要: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它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体、主突和足突.足突是维持和改变足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核心,由复杂的细胞骨架成分、裂孔膜结构、基底膜结构和顶膜分子组成.相邻足突之间相互交联形成裂孔,覆盖一层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形成裂孔复合体,这一结构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中起重要作用.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细胞成分,维持着肾小球正常滤过,合成肾小球正常及病理状态下主要的细胞外基质,表达多种对维持系膜和内皮正常功能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功能.高血压早期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拌压力增加,使肾小球形成“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牵拉刺激损伤足细胞,最终导致促使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环素(Doxycycline)对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HF)和左心室重构(LVR)的保护作用.rn 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70 mg.kg-1)麻醉,电生理仪监测心电图,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设定呼吸频率45次.min-1,潮气量30 ml.其中34只大鼠通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MI模型,除去死亡2只,共有32只大鼠造模成功,随机的分为模型组(Model group)、多西环素(DOCgroup)组各16只,余16只SD雄性大鼠仅开胸,未予以LAD结扎,称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SD雄性大鼠造模成功术后3天开始进行药物干预,其中模型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 Bid×5天)、多西环素组(腹腔内注射多西环素15 mg.kg-1.d-1 Bid×5天),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 Bid×5天)。术后2周后SD雄性大鼠全身麻醉条件下心脏彩超评价SD雄性大鼠心功能,心脏彩超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开胸右室采血后取出大鼠心脏,用PBS缓冲液冲洗干净,并除去附着的脂肪,称出全心重量(HW)。分别与其体重(BW)比较,计算HW/BW比例。将固定后的心肌组织用石蜡包埋,制成5pm厚的切片,用Masson染色法分析心肌梗死面积,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心肌冷冻组织置于Lysis缓冲液中匀浆,12000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用明胶酶法分析大鼠心肌组织蛋白MMP-2和MMP-9的活性。rn 结果:MI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脏彩超提示:多西环素组左室前壁(LVAW)厚度明显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缩小(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模型组HW/BW增大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环素组虽较假手术组增大,但却较模型组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西环素组梗死面积百分比缩小,明胶酶谱分析证实治疗组心肌组织MMP-2、MMP-9的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rn 结论:多西环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MMP-2、MMP-9的活性、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存活心肌的纤维化而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
  • 摘要: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7只造模成功的家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分别为安慰剂组(A组)、通心络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A组予以安慰剂,B组予以通心络0.59·k-1·d-1+阿司匹林10mg·kg-1·d-1+阿托伐他汀5mg·kg-1·d-1,C组予以阿司匹林10 mg·kg-1·d-1+阿托伐他汀5mg·kg-1·d-1,给药期间普通饮食.各组在常规剂量药物干预一周后以3倍常规剂量的负荷剂量药物干预3小时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4小、时后处死家兔,取心脏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el-2、Bax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rn 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最低,Bcl-2蛋白的表达则反之,B组和C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最高;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下降,但B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轻(P<0.05).rn 结论:通心络可以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cl-2的表达,减少缺血心肌组织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β1-肾上腺受体(β1-AR)激活对慢性心衰豚鼠心室肌细胞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的影响及其机制.rn 方法:制备豚鼠心衰模型,酶解法分离心衰豚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r,观察选择性β1-AR激动剂对慢性心衰豚鼠心室肌细胞IKr电流的影响,并采用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抑制剂干预研究其作用机制.rn 结果:β1-AR激动剂扎莫特罗显著抑制心衰豚鼠心室肌细胞IKr尾电流,扎莫特罗作用10分钟后,心室肌细胞IKr尾电流减少了52±8%(n=6,p<0.001);应用选择性β1-AR阻滞剂CGP20712A预处理,扎莫特罗仅使IKr减少了8±1%,结果显示CGP20712A几乎完全抑制扎莫特罗对心衰心室肌细胞IKr的减弱作用.应用特异性PKA抑制剂KT5720预处理,扎莫特罗仅使心衰心室肌细胞IKr减少了28±3%,结果显示PKA通路介导了B1-AI对IKr的抑制作用.应用特异性CaMKⅡ抑制剂KN93预处理后,KN93不能减弱扎莫特罗对心衰心室肌细胞IKr的抑制作用.rn 结论:β1-AR激活抑制心衰心室肌细胞lr;心衰时β1-AR通过PKA通路抑制心室肌细胞IKr;与CaMKⅡ通路无关.
  • 摘要:目的: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抢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临床疗效.方法:设去甲肾腺素为治疗组(静脉使用包括弹丸式注射和持续泵入,剂量大于10mg),肾上腺素为对照组,比较心肺复苏时间所需时间、持续时间、意识恢复、24小时存活率、存活出院率.结果:去甲肾上腺素组心肺复苏时间所需时间、持续时间、意识恢复、24小时存活率、存活出院率优于肾上腺素组.结论:在心脏骤停进行CPR时,应尽早应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非一次大剂量"弹丸式"给药,而需要持续静脉泵入,方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心脏起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已经有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包括了心脏猝死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许多研究显示CRTD使某些ICD或CRT患者进一步获益。本篇Meta分析以全因死亡率为终点,研究在良好药物控制基础上,单独ICD和CRTD相比患者的受益情况。文章共纳入6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有NYHAⅠ/Ⅱ级心衰患者49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带有除颤功能的CRT治疗与单纯的ICD在治疗轻度心衰中可以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近十几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治疗靶点已从过去的“改善血流动力学”,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及心室重构”。心室重构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恶化进展的解剖及病理基础。NYHAⅠ/Ⅱ级伴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这个阶段病情相对稳定,心衰症状不明显,但左心室重构及心腔扩张已经开始并持续进行,最终可发展成有症状的中重度心力衰竭。逆转左室重构是CRT的重要治疗结果,而这种作用与心衰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等临床结局指标的改善有密切关系,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
  • 摘要:目的:在探索大鼠心肌损伤坏死模型中骨髓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骨髓相关蛋白在心肌坏死事件中诊断价值.rn 方法:首先检测健康成年Sprauge Dawley大鼠(体重220+.20克,购于南京青龙山实验动物养殖场.合格证号:SCXK2009-0001)Ⅱ导联心电图,剔除异常心电图者,适应性饲养一周.把大鼠分成两组:模型组,n=16,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模型组大鼠给予一次性多点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每隔24小时注射一次,连续三次,给予正常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于第三次给药后1、3、6、8小时经左侧颈总动脉采动脉血,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骨髓相关蛋白(MRP8/14)含量,末次取血后立即打开大鼠胸腔取出心脏,并制作病理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rn 结果:1.光镜下发现模型组心肌组织坏死、肌纤维断裂、肌细胞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cTnI:模型组与正常组不满足球形对称,校正后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总体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P<0.001);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h、3h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意义,在6h、8h时间点两组比较有意义.3.MRP8/14:模型组与正常组不满足球形对称,校正后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点总体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P<0.001);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h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意义,在3h、6h、8h时间点两组比较有意义.rn 结论:在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损伤坏死模型中,与肌钙蛋白类似,骨髓相关蛋白可作为该模型的诊断指标,较肌钙蛋白更早期反映心肌坏死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吡咯列酮和瑞舒伐他汀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高脂血症兔主动脉斑块面积和ABCA1的影响,探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rn 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单纯喂食高胆固醇饮食;②毗咯列酮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吡咯列酮5 mg/(kg·d);③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瑞舒伐他汀1.5 mg/(kg·d)④吡咯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吡咯列酮5 mg/(kg·d),瑞舒伐他汀1.5 mg/(kg·d),20周后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的ABCA1表达量,利用酶法测定兔的血脂,并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兔主动脉AS面积.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吡咯列酮组与吡咯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均提高血浆HDL—C、载脂蛋白Al(apoAl)水平,并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的ABCA1表达量.同时使主动脉As面积明显减少.其中毗咯列酮+瑞舒伐他汀组的变化较吡咯列酮组、瑞舒伐他汀组更加明显.rn 结论:瑞舒伐他汀和吡咯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 摘要:目的: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特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以及保护性因素.rn 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自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1月30日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1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急性肾损伤21例(13.3%).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患者的计量资料:年龄构成(t=3.152,P<0.0S)、空腹血糖值(t=2.658,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t=-2.460,P<0.05),单因素分析患者的计数资料:收缩压(X2=5.079,p<0.05),糖尿病(X2=10.091,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X2=32.003,p<0.05),心力衰竭(X2=10.828,P<0.05),入院后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X2=19.7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空腹血糖的水平(0R=6.421,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OR=9.411,p<0.05)、心力衰竭均有统计学意义(OR=6.976,p<0.05),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0R=0.0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糖尿病、心力衰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慢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rn 方法:将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替罗非班组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随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5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36h; PCI术后2组均给予常规抗凝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后即刻TIMI血流、ST段回落百分比、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后慢复流发生率降低(P<0.05),90min内ST段回落百分比提高;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住院期间死亡及急性血栓形成,在出血并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与日本大耳白兔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功能的关系以及通心络的保护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微栓塞组(B组)、通心络联合组(通心络+阿斯匹林+阿托伐他汀C组)、非联合组(阿斯匹林+阿托伐他汀D组).术前颈动脉插管连续观察心功能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和术后6h的cTnl数值.结果:冠状动脉微栓塞后cTnI与心功能呈负相关;联合通心络不能进一步减少CME后心肌损伤;药物干预可不同程度抑制CME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联合通心络可进一步改善.结论:联合通心络可减轻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功能损害.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为61岁老年男性,以晕厥为首发表现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多次心电图检查监测提示V2-V3导联J点抬高及其动态回落直至入院后第二天前间壁导联异常Q波的形成,却不呈现STEMI典型心电图动态演变,血心肌酶谱及心肌标志物动态监测提示明显的升高异常并呈动态演变过程。依据最新指南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是明确的。治疗上给予经双联抗血小板、调脂、扩冠、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处理,并择期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LAD,至今患者无晕厥症状再发。对于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患者,常因临床无典型胸痛和心电图改变而忽略心肌梗死,动态监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早期指导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目前在心衰治疗中,CRT唯一不仅能急性和慢性改善心脏泵功能而且能提高生存率,目前没有哪种现存药物可做到这点。从分子的极化和CRT的影响,不同步心衰和CRT的电生理影响,整个心肌细胞存活信号变化,静息和肾上腺刺激的心肌细胞功能,分子/细胞的变化机制和在无反应者的可能作用等角度探讨了CRT的分子机制。
  • 摘要: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已成为合并心脏不同步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CRT的发展过程中,超声心动检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传统超声的基础上,组织多普勒、三维超声等新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指标来预测CRT疗效.心脏扭转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评价新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能优于现有的超声指标,在不同步判定、心功能评价和CRT有效性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左室运动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未来有望在再同步治疗中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本文就其在再同步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是肺血管对缺氧反应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能在缺氧的肺泡区重新匹配通气/血流比例,保证其氧气的供应,对维持局部通气/血流比例、动脉氧分压恒定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存在多种钾通道,缺氧可抑制某些钾通道活性导致其细胞膜去极化,从而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引发细胞外Ca2+内流,肺血管平滑肌收缩,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启动HPV.新近发现的双孔钾通道能产生瞬时性、非失活性电流,在兔、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高表达,在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只表达双孔钾通道亚型TASK-1。本文拟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与TASK-1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双孔钾通道TASK-1因其具有膜电位全时程中活性、控制静息电位及缺氧敏感性等特点而作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氧感受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双孔钾通道可能参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并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双孔钾通道TASK-1在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其通过缺氧、pH值、吸入性麻醉剂和G蛋白偶联途径等因素的调节与肺血管张力改变相关。但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TASK-1是否参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尚无文献报道,其调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探讨TASK-1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相关性,将为逆转肺血管的重塑提供潜在靶点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防治提供新的实验资料和临床依据。
  • 摘要:大量循证医学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仅能显著降低中至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缓轻度或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按照目前指南入选标准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大约2/3的患者能从CRT中显著获益;在有反应患者中,部分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心脏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该部分患者称为超反应者(super-responders,SR).介绍一例患者,女性,72岁,既往糖尿病病史3年,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2010年4月10日,因“反复胸闷气促1年余,加重20天”入院。ECG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QRS=150 ms),短阵室速。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8mm,EF=32%,左心增大,左室整体收缩活动减弱,轻中度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65%。冠脉CTA:未见明显冠脉狭窄性病变。初步诊断:1.扩张型心肌病非持续性室速CLBBB心功能Ⅳ级;2.2型糖尿病;3.慢性支气管炎。给予卡托普利、呋塞米、安体舒通、地高辛、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因哮喘存在未用美托洛尔)。根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于2009年制定的我国的CRT适应证为CRT植入Ⅰ类指征。故于2010年4月10日植入CRT-D(圣犹达公司生产),左室电极导线置于心侧静脉,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QRS=110ms)。经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发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影明显缩小,左室逆转重构明显,心脏结构与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正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影响因素.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65例患者72处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的治疗结果.rn 结果:CTO病变PCI成功率为91.67%(66/72),闭塞时间>12个月、闭塞长度>15mm、闭塞断端呈刀切状的CTO病变的PCI成功率均显著下降(P<0.05);PCI失败有6处,4处因导丝未能通过病变,2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0.16%.rn 结论:CTO病变PCI成功率与病变特征、介入器械、手术技巧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及猝死.本研究通过OCT在伴有临界病变的中、高危组UA/N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旨在探讨其安全性及临床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利用宽带光源的短程相干特性对活体组织内部结构断层成像,基本原理类似于传统的超声成像法,与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不同的是OCT导管通过超发光二极管发射垂直于导管轴向的低相干近红外线光束,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光被捕捉,再通过干涉法测量深度,进行图像重建,具有极高的分辨率,比IVUS分辨率高10倍,其轴向分辨率在10-15μm之间,纵向分辨率在20-25μm之间,能从组织水平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了解到冠脉微小结构的变化,无需样本切除或处理,因此,OCT又被称为“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是一种继X射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之后的又一种新的医学成像技术。
  •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现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38例ACS患者PCI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75 mg~150mg)后,然后以0.5mg/min~lmg/min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rn 结果:38例患者用药后30min、4h、12h、24h心室率分别是136.8±12.6次/min、122±11.6次/min、104.7±9.31次/min、82.4±14.0次/min,较用药前148.4±14.6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28例患者(73.7%)在24h内恢复窦性心率,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出现长R-R间期,停药或减量后恢复.rn 结论: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当地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差异.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新疆皮山县人民医院住院的45例维吾尔族和35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维、汉族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吸烟史、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心电图、心肌梗死部位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rn 结果:(1)维吾尔族AMI患者平均年龄(54.25±10.18)岁,低于汉族患者(61.25±11.80)岁(P<0.05),维吾尔族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及梗死部位与汉族无明显差异(P>0.05),吸烟史维吾尔族患者明显低于汉族患者(P<0.05),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维吾尔族患者明显长于汉族患者(P<0.05),维吾尔族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2)临床症状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维吾尔族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rn 结论:新疆皮山地区维吾尔族AMI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吸烟较少,其他危险因素及梗死部位无差异,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较重.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男性、19岁、学生,既往无特殊病史.因"发现心律不齐1年,黑朦1次"入院.患者1年前入伍体检发现心律不齐,行下蹲蛙跳等动作时出现一过性头晕黑朦.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增大.诊断为:1.心肌病,2.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规律口服厄贝沙坦、卡维地洛及辅酶Q,治疗1年上述症状好转不明显.卡维地洛及辅酶Q,治疗1年上述症状好转不明显。本次入住我院我科,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24小时总心搏103691次,室性早搏45086次,均为单发,入院前1月当地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67mm、LVEF62%,前壁前间壁心肌运动减弱欠协调、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患者24小时室早数接近总心搏数50%,心脏增大有行射频消融术,遂于2011年11月22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术后患者心律不齐、头晕黑朦等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2次,单发,24/小时总心搏91043次,未见室性早搏。出院后服用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缓释片、雅施达治疗。半年后门诊复查心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52mm、LVEF67%,未见瓣膜返流,动态心电图未见室性早搏。
  • 摘要: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B痕迹蛋白(BTP)在预测造影剂肾病(CIN)发生中的价值.rn 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4月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造影术前抽血检测血浆肌酐(Scr)、CysC、BTP及依据MDR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于冠脉造影术后24h、48h检测Scr,依据造影后48h内CIN发生情况,将其分为CIN组与非CIN组.分析CysC、BTP等指标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rn 结果:1.CIN发病率为12.0%.2.CIN组与非CIN组相比,两组间Scr、CysC、BTP及eGFR有差异(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ysC、BTP、Scr与造影剂肾病呈正相关(r=0.357,P<0.01;r=0.309,P<0.01;r=0.238,P=0.017),eGFR与造影剂肾病呈负相关(r=-0.246,P=0.014).4.通过ROC曲线找到CysC、BTP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29mg/1(敏感度83.3%;特异度83%)、3.91 μg/1(敏感度75%;特异度78.4%).5.以是否发生造影剂肾病作为因变量,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纳入回归方程的指标仅为血浆CysC(OR=5.192,P=o.045).rn 结论:血浆CysC可作为预测造影剂肾病发生的指标,而血浆BTP浓度对造影剂肾病无明显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rEMI)的非糖尿病患者急性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rn 方法:分析我院近5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共278例,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入院后即刻检测血糖及lHBIc1年死率为主要不良结果.30天死亡率为次要不良结果.rn 结果:HBAIc升高水平和血糖升高水平均与30天死亡率与l年死亡率有关 排除早期死亡(30天内)影响因素之后,HBAIc仍然与1年死亡率有关,而血糖水平与之无关.心肌梗死的范围与血糖水平有关,而与HBAIc水平无关.rn 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论是血糖水平升高还是HBAlc水平升高均与不良结果有关 这两种指标反映出不同的患病人群预后的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的机制.两种指标的检测能帮助对于高危人群的识别.
  • 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已被证实为有效控制血栓风险的治疗方法。一旦房颤卒中高危人群合并冠心病,而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须植入支架时,为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资料证明对于冠心病接受PCI的房颤患者,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增加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翻,因此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理论上是一种既可以预防房颤卒中高危人群的血栓栓塞事件,又可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方案。然而三联抗栓治疗存在争议,最为关注的不是此方案的疗效,而是可能增加的出血风险。因而房颤卒中高危人群PCI后该选择什么样的抗栓策略,由于缺乏直接评价房颤卒中高危人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策略的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因此房颤卒中高危人群合并冠心病并植入支架后的抗栓策略,目前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实际问题。目前有3项正在进行的关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PCI后抗栓治疗的随机研究。1、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三联抗凝治疗(ISAR-TRIPLE),计划入选600例患者,将比较短期的三联治疗(6周)和阿司匹林、华法林的长期治疗(6月)。主要终点是9个月时的联合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中风、或主要出血。2、什么是口服抗凝药物和冠脉支架患者最佳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研究(WOEST),将随机入选496例患者,比较口服抗凝剂加氯吡格雷与三联治疗。主要终点为1年以上的任何出血。3、支架干预后的抗凝研究(MUSICA-2) ,计划随机入选304例低到中度卒中风险患者(CHADS2<2),比较双联抗血小板与三联治疗。主要终点包括12个月时的死亡、心肌梗死、中风、栓塞或支架内血栓。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与血脂的关系.rn 方法:选取入住我校附属弋矶山医院心内科并行冠脉造影的291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测空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a脂蛋白共7项血脂指标,分别根据冠脉造影结果、Gensini评分、病变累及支数分组,最后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统计比较.rn 结果:l、CHD组与非CHD组比较,CHD组HDL、APOA1水平较非CHD组明显降低(P<0.05),而APOB、LDL/HDL、TC/HDL、Ln(LDL)、Ln(LPa)、Ln(APOB/APOAl)较非CHD组明显升高(P<0.05);2、按Gensini评分三分位法分三组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TC、HDL、APOAl、LDL/HDL、APOB/APOAl、TC/HDL、Ln(LDL)、Ln(LPa)比较总体差异均有显著性,但组内比较部分无差异显著性,特别是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3、以Gensini评分=45分分两组比较发现,Gensini评分≥45分者TC、LDL/HDL、APOB/APOA1、TC/HDL、Ln(LDL)、Ln(LPa)明显增高,而HDL、APOA1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病变累计冠脉支数分三组进行比较发现:发现随病变支数的增加,LDL/HDL、TC/HDL有增高趋势,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八项三组间比较总体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1.空腹TG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低HDL、低APOAl、APOB、LDL/LPa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APOB/APOA1、LDL/HDL、TC/HDL比值也是预测冠心病的良好指标.2.随着APOB/APOA1、LDL/HDL、TC/HDL比值的增高,冠脉病变程度越重.3.随着LDL/HDL、TC/HDL比值的增高,冠脉病变累及冠脉支数越多,但APOB/APOA1比值对预测冠脉病变累及冠脉支数无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高龄(≥80岁)冠心病(CA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年龄≥80岁的完心病患者(72例)与<80岁冠心病患者(68例)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并发立竿见影、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PCI术后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安全性的主要预测因素.rn 结果:年龄>80岁组三支病变,弥漫及钙化病变高于年龄<80岁组(P<0.05);病变部位2组无明显差异;置入支架数较年龄<75岁组少,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亚急性支架血栓、造影剂肾损害、长期随访主要出血并发症、脑卒中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年龄≥80岁组发生心因性病死率增高(5.5%).多因素分析LVEF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95%可信区间0.868~0.954,P=0.032).rn 结论:高龄(年龄≥80岁)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常规内科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凝、抗血小板及调脂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泰嘉和万爽力,疗程12周.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等指标均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泰嘉联合万爽力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中的意义.rn 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入住我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2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二日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检查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反应蛋白,所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阳性组根据病变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 三支病变组,比较组问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rn 结果:阳性病变组的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水平,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病变组中随着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其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 摘要:根据2012年8月欧洲心脏协会年会的PCI心肌梗死新定义,其发生率会相应降低,目前尚无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具体数字尚不清楚。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完善PCI的技术、介入器械和辅助药物的应用,从而降低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发生,提高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安全性。提高对PCI心肌梗死的认识及对围手术期亚临床心肌损伤的干预处理,需要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开展PCI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不断完善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策略。PCI相关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治疗包括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他汀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抗凝剂、尼可地尔等。非药物治疗主要是血栓保护装置等。
  • 摘要:目的:评价起源点邻近主动脉瓣下频发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对在在我院住院的5例频发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出口均位于主动脉瓣下,其中后侧壁3例,前侧壁2例,5例室早均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点位于主动脉瓣下的频发室早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早的起源部位,成功消融.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可导致心悸、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肢体栓塞等,治疗房颤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近年来,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相继将药物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 PAF)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提升至一线治疗.临床上,对于阵发性房颤主要采用三维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其5年随访成功率可达80%.我科使用最新一代Carto 3系统成功指导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rn 采用Carto 3系统FAM模式建模,其建模速度与导管移动速度同步,可控Lasso导管与肺静脉及左房接触面积大,稍加推送、旋转导管即可迅速重建粗大的肺静脉及左房后壁模型,且解剖结构和心电信息同步获得,但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对于左心耳、二尖瓣环等需要导管精细操作的部位,采用消融大头建模可能更为迅捷。rn 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隔离过程中,术者最为关注的为左、右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但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环肺静脉电隔离后PVP未被隔离的现象,既往Carto XP或Ensite系统下,就必须参照Lasso导管上电信号在原消融途径上寻找裂隙,补点消融才可隔离PVP,Carto 3系统另一大技术特点一磁电双电位的定位技术,可保证了心腔内导管的精确可视,使术者可迅速移动消融导管至裂隙部位,放电消融时,也可实时观察到消融导管位置及指向,大大减少手术并发症出现,X光曝光时间亦会随之减少。
  • 摘要:目的:评价房间传导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rn 方法:6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I导联或aVL导联或Vl导联P波时限及形态,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17例)、房间传导正常组(52例).术后1、3、6、12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U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并根据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rn 结果:与房间传导正常组相比,房间传导阻滞组新发房颤率(41.1% vs 11.5%,P=0.012)明显增高,而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早期(术后1周)即出现新发房颤.此外,房间传导阻滞组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率(41.1% vs 11.5%,P=0.012)也明显增高,并且需要更长的AV/PV间期.rn 结论:房间传导阻滞增加CRTD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昼夜变化规律.rn 方法:采用普通体表ECG对患者的早搏进行筛选,符合右室流出道特征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rn 结果:本研究共入选符合分析要求的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75例,平均年龄42.67±13.65岁,其中女性48例,男性27例.单个室早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征,高峰出现13点与18点,低谷位于0点至10点;成对室早也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点,明显的高峰位于13点与20点;而非持续性室速出现相反昼夜节律性即夜多白少,高峰出现于21点与2点,低谷出现于8点至17点.rn 结论:流出道室早与非持续性室速不同的昼夜节律性这对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时机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的主要适应证.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影响起搏器功能,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研究表明,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与心房间传导延迟、各向异性传导、心房不应期离散度有关,不同的心脏起搏部位与房颤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不同心脏起搏部位与房颤发生作一综述.rn 通过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如Bachmann束或低位房间隔来缩短P波时间,减少房间传导延迟和心房除极与复极不应期的离散度,减少双腔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可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问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以防治术后房颤。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进行,将为病窦综合征患者选择更合理的起搏部位、方式提供实践依据,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监狱警察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29名20~60岁在职监狱警察行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凋查,以同期529名非监狱警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调查其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警察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343,P<0.05),且30~40岁、40~50岁、50~60岁三个年龄段中,警察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132,4.750,5.050,P<0.05);警察组吸烟率、饮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11.632,8.729,P<0.05),但超重及肥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9.80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是监狱警察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rn 结论:监狱警察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应引起重视,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 摘要:GDF-1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心脏保护因子之一,在应激条件下,其表达迅速增加,发挥抗炎、抗细胞凋亡、抗心肌重构等重要作用,与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包括颈动脉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指标应用于临床。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制尚不是十分明确,它在血清中的浓度梯度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是否可以用药物控制血清中GDF-15水平以便更好的干预疾病的进展,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从而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服务于人类。
  • 摘要: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生理性心房起搏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心房预防性起搏是目前房颤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就临床相关病例进行探讨.rn 房颤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触发因素和基质因素,触发因素主要是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适时的房早可以诱发房颤,触发房颤的房早比未触发房颤的房早明显提前,应用较高频率的心房起搏对房早有超速抑制作用,常选用80-95次/分的起搏频率,当起搏频率小于70次,分时,房颤的复发概率明显提高,此外频率较快的心房起搏可以缩短心房的传导时间,消除心房内的缓慢传导,减少房颤的发生起搏电刺激可直接或经心房血液动力学或解剖学的变化间接改变致阵发性房颤(PAF)的电生理基质,提高心房功能、逆转心房肌重构;血流动力学改善的直接作用可使心房内压力下降、心房容积缩小,逆转心房肌重构,有利于消除房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发生及维持因素。本例患者发生房颤时心室率均较快,说明房室传导良好。这样,选择VVI是安全的,即使房颤发生,起搏器不工作,心室率也不会过缓而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房起搏频率越快,起搏心律所占比例越高,房颤发作越少。应用较高频率心房起搏不仅可超速抑制房早诱发的房颤,并可引起良性的血流动力学结果及电生理作用,降低房颤时心房节律周期的变异性,改善心房复极的离散度,使心房肌的除极和复极顺序趋向一致,恢复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改善心房解剖和电学重构引起的各向异性的传导。快速心房起搏可使心房率稳定,消除由长-短间期变化触发的房颤。rn 因AAI起搏更符合生理状态,减少起搏后慢性房颤的发生,是部分SSS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的最佳起搏方式。本例由VVI更换为AAI起搏,提高心房起搏频率,术前频繁发作快速房颤,术后患者症状改善,随访一月未再出现房颤,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随访时间较短,进一步疗效需要更长时间及更多病例的随访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并分析纯收缩期高血压与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几率.rn 方法:选择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升高类型不同分组,其中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1组)35例,纯舒张期高血压(2组)30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3组)45例,同期选择30例血压正常人作对比.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mh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对其颈动脉行超声检查.rn 结果: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各参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四组间血压变异相同,白天增高夜间下降,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1组)血压变异各参数显著大于其他高血压组.高血压各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1组)与(2组)(3组)比较有差异性,p<0.01.rn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对后者有促进作用;纯收缩期高血压比(2组)(3组)更易引起颈动脉硬化斑块.
  •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参数程控优化对CRT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的影响.rn 方法:选取成功植入CRT及CRT-D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术后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及时对起搏系统参数进行程控和必要的心脏彩超指导下房室间期(A-V)、室室间期(V-V)优化.确定患者起搏器工作最佳模式及辅助用药,评估CRT临床疗效并与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心脏同步性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比较.rn 结果:术后发现最佳A-V间期在110-160(136.43±15.43) ms之间,最佳V-V间期在4~12(5.78±2.44) ms之间.术后双室起搏辅以优化的起搏参数及药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及心脏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均有改善,运动耐量增加.rn 结论:术后个体化程控及参数优化能提高CRT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B型脑钠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rn 方法:200例CHF患者入院后1小时及72小时测定血液BNP水平,24小时内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按患者住院期间患者死亡和好转出院分为死亡组和痊愈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入院后BNP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死亡组和痊愈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34.47±5.32)%和(42.85±6.12)%(P<0.01),死亡组和痊愈组入院后1小时BNP水平分别为(2475.42±325.69)ng/L和(1536.87±298.75) ng/L(P<0.01),72小时BNP水平分别为(1975.86±242.15) ng/L和(836.36±132.38)ng/L(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25.56±3.19)%和(41.07±5.35)%(P<0.01).rn 结论:不同BNP水平影响CHF患者住院病死率,以大于死亡组入院1小时BNP水平均值(2475ng/L)及治疗72小时后BNP水平下降幅度小于痊愈组的均值(41%)提示患者近期预后差.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肾功能对CRT疗效的影响.rn 方法:选取200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行CRT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月和术后6月检测患者的肾功能,通过估计的肾小球滤过虑(eGFR)来评价肾功能水平.术后随访至6个月,观察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与CRT疗效的关系.rn 结果:共入选202例CRT患者,有40例(19.8%)患者符合CKD标准,与非CKD组相比,CKD组患者的年龄大、缺血性心肌病多.术后有146例(72.3%,有反应组)CRT有效,有反应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肾功能显著改善.根据术前eGFR水平的不同,将CRT患者分为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组、轻度损害组和正常组,各组患者的CRT疗效有显著差异(p=0.024),随着肾功能的下降,CRT疗效逐渐变差.rn 结论:术前eGFR水平与CRT的疗效显著相关,随着肾功能的下降,CRT疗效逐步变差.同时,CRT亦可改善肾功能,在术后6月时更为显著.
  • 摘要:ALDH2在CH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活ALDH2能降低心肌缺血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发生。ALDH2野生型是对抗氧化应激的保护因子,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缺失型能够增加体内的氧化应激,破坏斑块的稳定性,成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ALDH2活性水平可能作为分析病情及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为应用ALDH2激活剂在AMI的治疗中发挥心脏保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对于ALDH2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由于种族差异和样本量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还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深入探讨ALDH2在对心血管病的作用,加大其临床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将成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新的突破点。
  • 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血脂、主动脉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血炎症因子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rn 方法:复制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MT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MT喂养.1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血脂:总胆固醇fr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口(TG)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兔主动脉TLR4蛋白水平.rn 结果:12周高脂喂养成功建立实验性兔AS模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LDL-C、HDL-C、TG、TNF-α、hs-CRP明显升高,内膜与内膜/中膜厚度比明显升高,动脉TLR4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MT组血清TC、LDL-C、TG、TNF-α、hs-CRP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主动脉中ILR4表达减少,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MT可能通过改善血脂、降低动脉TLR4蛋白表达和血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实验性兔AS进展.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瑞舒伐他汀(ROS)对去氧皮质酮-盐联合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效应,探索ROS抑制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纤维化过程的可能机制.rn 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给予1%NaCl、0.2%KCl饮水4周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去氧皮质酮组(DOCA组);去氧皮质酮+ROS组(DOCA+ROS组).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苏木精染色观察心肌间质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单核巨噬细胞抗原(ED-1)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表达.rn 结果:①第28天DOCA组出现明显纤维化,其CVF指标显著高于DOCA+ROS组(P<0.05),DOCA+ROS组与CON组的CVF无明显差异;②与CON组相比,DOCA组及DOCA+ROS组心肌间质可见明显炎症渗出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③CON组和DOCA+ROS组纤维连接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低于DOCA组(P<0.05).rn 结论: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ROS具备抑制去氧皮质酮-盐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盐皮质激素致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过程、减少心肌纤维化指标的表达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和心功能及血浆BNP的相关性,为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144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Ⅱ~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指标及检测血浆BNP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中医证型和NYHA分级显著相关,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浆BNP水平不同,有统计学差异,其浓度随中医证型和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血浆BNP是反映心功能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尘肺患者中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将40例尘肺患者按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尘肺合并心衰组(30例)和尘肺非心衰组(10例),采用胶体金法测定2组患者血清中NT-proBNP水平,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射血分数(LVEF).rn 结果:尘肺合并心衰组Ⅲ级、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尘肺非心衰组(均P<0.05).NT-proBNP水平与NYHA分级成显著正相关(r=74,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值呈显著负相关(r=-0.76,P<0.01).rn 结论:血清NT-proBNP能较好地反映心脏功能,对尘肺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疾病,现阶段针对心衰的治疗只能控制患者的症状,广谱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及相关的特异性抑制剂能够阻止心脏肥大、纤维化,阻止心衰发展的进程.但其治疗心衰的具体机制仍在不断地研究中.本文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包括炎症机制,阻止心脏肥大,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自体吞噬途径等。心衰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组蛋白的乙酰化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对组蛋白修饰调节的不断研究,HDACi在心衰进程中的有利作用不断被证实,其相关机制也在不断被阐明,HDACi有望成为治疗心衰的新方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哪一HDAC亚型参与病理过程、各亚型临床前的安全与有效性研究、广谱制剂与选择性制剂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新的HDACi制剂与当前的心衰治疗原则是否协调一致等等。同时,HDACi在心衰治疗作用中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前实验来阐明。HDACi应用于临床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 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rn 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作正常对照组(N组,n=6).3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5组(n=6):高血压对照组(P组);假手术组(sham组,实验开始时,开胸,在大鼠左室游离壁的5个点直接注入null-Ad5,0.1 ml,术后常规饲养4周);HGF组(H组,实验开始时,开胸,在大鼠左室游离壁直接注入5×109Pfu/ml Ad5-HGF,0.1 ml,术后常规饲养4周);缬沙坦组[V组,缬沙坦灌胃30 mg/(kg·d),治疗4周];HGF联合缬沙坦组[HV组,实验开始时,开胸,在大鼠左室游离壁直接注入5×109Pfu/ml Ad5-HGF,0.1 ml,术后予以缬沙坦灌胃30 mg/(kg.d)×4周].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周测量一次尾动脉血压.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用ELISA法测定心肌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Masson染色评价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法评定心肌组织Ⅰ型胶原(CollagenⅠ)含量.rn 结果:治疗2周后,HV组和V组血压明显下降,随后维持较低水平(P<0.05);治疗4周后,检测心肌相关指标:CVF和CollagenⅠ含量,以HV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其次为H组、V组; HGF表达,以HV组、H组最高(P<0.05),其次为V组;TGF-β1的变化同CVF和CollagenⅠ,而MMP-1以H组和HV组明显升高(P<0.05).rn 结论:对于SHR,HGF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的疗效优于单独用药,其机制可能为两者联用能更充分地抑制TGF-β轴,调节MMP-1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心肌纤维的疗效.
  • 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Andreas Gruntzig完成的世界上首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历了早期单纯的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和近年来的药物洗脱支架的时代.无疑对适宜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成功的PCI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是PCI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与金属裸支架(BMS)相比,DES能够显著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和靶血管的再次血运重建。如今大多数的PCI涉及冠脉支架的植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BMS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0.1%-2.3%之间,而DES的发生率在0.2%-3.1%不等,并且以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为主。支架内血栓形成(ST)是PCI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胸痛、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虽然ST发生率并不高,但可以带来严重的临床后果,需引起高度重视。ST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目前还缺乏预测ST发生的有效手段或检查方法,因此识别可能发生ST的高危患者,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T发生的关键。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包括IVUS、OCT和血管镜等影像手段的适时合理使用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支架植入的即刻疗效,术后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预防ST重要方面。新型药物支架的研发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防治ST中的作用值得期待。
  • 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消化道出血(GIB)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rn 方法:收集我院接受PCI的460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讨论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GIB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rn 结果:449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出现GIB.既往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病史以及Killip Ⅳ级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高的患者GIB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后GIB的发病率无明显降低(X2=3.04,P=0.08);GIB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0.3±5.4vs7.8±4.6,P=0.03),并且住院期间死亡率(X2=23.54,P<0.01)、心源性死亡率(X2=20.22,P<0.01)及总死亡率(X2=19.96,P<0.01)均增高.rn 结论:并发GIB的STEMI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增高;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Killip IV级及CK-MB为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联用PPI后GIB的风险并无明显降低.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为83岁高龄男性,临床诊断明确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同时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CAG检查示严重的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入院后经抗血小板、抗凝、调脂、降压、降糖、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处理后,仍然反复发作性胸闷,故采取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的发生,但术中风险高,夹层、急性闭塞、穿孔、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病例患者术中就发生了严重的无复流现象。对于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行延迟PCI,需更长时间抗栓治疗达到预防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一旦发生无复流,术中冷静面对,积极抢救,及时正确处理是关键,同时术后应当强化抗栓及调脂治疗。
  • 摘要:传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需要在x线引导下操作导管完成.近年来,随着三维导航技术的发展与其在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X线透视的依赖已大大减少.介绍一例患者,男59岁,系”反复心悸不适7年,伴晕厥一次”入院。全胸片、心脏彩超、血生化均大致正常,门诊心电图:预激综合征。于2013年6月3日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常规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及左、右股静脉,分别置入10极及4极标测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启动CARTO 3系统,运用Carto 3快速解剖建模(FAM)方式,在右心房、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内充分移动导管,采集记录、并分别标记出希氏束、三尖瓣环6、9、12点,以确定三尖瓣环和完成右心房重建。斯瓦斯长鞘支撑下导航芯消融导管标测最早心室激动区域,结合局部电位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明确旁路位于三尖瓣环6点-7点钟方位,设置消融功率40w.温度55°,放电3秒后旁路消失,巩固放电120秒。术后静推ATP20mg,腔内电图旁路前传及逆传均消失,手术成功。患者两日后顺利出院。
  • 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众多心脏病中的终末期的共同途径,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进展性心衰中,其病理生理改变与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一些药物和针对心脏-神经轴系统的植入性装置治疗取得进展尤为突出.最近,在心衰实验模型中,针对心脏-神经轴系统的靶向器械治疗,即神经调节刺激治疗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并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该治疗包括:脊髓刺激、迷走神经刺激以及压力感受器反射调节等.其中脊髓刺激器在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中应用效果尤为显著,目前正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用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植入性器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于左室舒张内径增大(大于55mm)、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小于35%)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宽度大于0.12s)的心衰患者已有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列入指南的IA类适应症31,其有反应性者达70%。从另一方面说,尽管有好的适应症患者植入CRT,仍有30%无反应性。而对于该30%患者再予以植入SCS则有进一步减少无反应性患者比例。并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两种脉冲发生器合二为一,即:植入一种器械,发挥两种机制治疗心衰。
  • 摘要:本篇文章将以Ca2+和K+在糖尿病心肌病DCM的电生理改变机制进行综述。心肌的收缩功能与兴奋性与细胞内Ca2+浓度相关,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快速变化调控肌细胞兴奋-收缩-舒张过程。Nobe等人通过对小鼠心脏的离体实验证实,Ca2+电流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现已证明糖尿病患者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出现心功能不全与钙离子通道异常有密切联系,血糖升高会使心肌细胞内及线粒体内Ca2+浓度增加,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异常及细胞凋亡。KATP由内向整流钾通道(Kir)和磺酰脲类受体(SUR)组成,当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的环境下,其平台期显著缩短。
  • 摘要:经桡、尺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成熟,也有经桡动脉途径行左侧旁道消融成功的报道。但经尺动脉途径行射频消融术成功的尚无报道。本例患者因降主动脉狭窄,大头消融电极不能顺利到位,另因患者曾从有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检查,桡动脉穿刺不易成功,遂尝试经尺动脉途径,并消融成功。多数人尺动脉血管较桡动脉略粗或直径相近,男性2.6mm左右、女性约2.3mm左右,直径大于2.3mm的血管可以通过6F甚至7F导管进行心脏介入操作。本例患者尺动脉造影提示:尺动脉发育良好,血管相对较粗,有利于7F鞘管的置入,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解剖学基础。主动脉瓣下起源的室早不常见,其心电图特点与瓦氏窦起源的室早特点相同,缺乏特异性的鉴别点,诊断依据是消融成功的靶点位于主动脉瓣以下。本例患者消融成功,术后心电图无室性早搏,给了人们一些启示:经尺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是可行的,当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均不能顺利置入大头电极时,可尝试尺动脉途径,或可获得手术成功的希望,为射频消融提供了又一新途径。
  • 摘要:介绍了一例患者男性,46岁,平素体健。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d”入院。患者2012年5月13日清晨6时左右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大汗淋漓,症状持续45分钟逐渐缓解。因日间自觉乏力,仍有数次短暂胸闷不适发作,遂于晚间9时左右在社区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V1-V5导联ST段弓背上抬0.1-0.2mv,V1-V4和avL导联呈QS型,V2-V6导联T波倒置,拟诊“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转入我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及心血管家族史,否认吸烟史,平素少酒。入院查体:BP: 110/70mmHg(左上肢),120/70mmHg右上肢。神清,一般情况可,颈静脉显露,肝-颈静脉返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界阈值,HR:6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入院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径35-40mm,左房径33mm,右室径19mm,左室径57mm,前间隔、前壁活动减弱,左室射血分数50%。入院检查:肌钙蛋白T(cTn)5.53ug/L,CK 1340U/L,CK-MB 167U/L,NT-pro BNP 78.6ng/L(正常值:0-100ng/L),总胆固醇:3.2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mmol/L; D-二聚体:13mg/L(正常值:0-0.5mg/L);超敏C反应蛋白:1.3mg/L,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HIV抗体阴性。入院后予以患者心电、血压监护,考虑患者入院距发病超过12小时,且血流动力学及心电稳定,无胸痛症状再发,遂予以强化双重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入院后第五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巨大瘤样扩张,前降支起始端完全闭塞,可见血栓影,中间支、回旋支及右冠未见狭窄(1);冠状动脉双源CT示左主干呈瘤样扩张,前降支近段100%闭塞(图2),建议冠状动脉搭桥(后转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摘要:乌头碱是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微溶于水,在消化道及皮肤破损处易于吸收,主要从唾液和尿中排出.这些药经炮制后乌头碱含量明显下降,若生用或炮制不合格极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表现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口服纯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5mg可致死.民间常用草乌、川乌等植物来泡制药酒,用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腰腿关节疼痛,但常常由于用药不当而中毒.本文报道1例饮用含乌头碱药酒后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乌头碱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对离体与在体蛙的实验显示,最初心率减慢,随即由于高度刺激了心肌,突然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很快出现心律紊乱,心收缩力减弱,心脏收缩如桑葚状,最终心跳停止。rn 一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应抗心律失常治疗:①阿托品是乌头碱中毒的重要拮抗剂,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加快房室传导,抑制异位起搏点,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瞳孔散大,面红口干,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心率增快,体温升高等阿托品化体征的出现,防止过量阿托品引起中毒发生。②利多卡因可直接有效抑制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迅速降低心脏应激性,减慢心肌局部传导,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并对抗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的兴奋,防止肌肉强直抽搐导致的窒息及呼吸衰竭,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③胺碘酮:程冕等曾报道采用胺碘酮成功抢救乌头碱中毒致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王洪如等报道采用胺碘酮持续静脉滴注,治疗乌头碱急性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并与利多卡因组比较,效果满意。④电复律:对药物不能控制的室速室颤应及早给予电复律治疗。本例患者联合应用了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和直流电复律,成功抢救此例顽固性室速。
  • 摘要:临床上需要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中,危重冠心病约占5%-10%,表现为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难以奏效或有禁忌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高危且难以预料近远期效果,而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左主干合并三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三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合并心功能低下等.临床上此类患者容易猝死,单纯PCI术中风险性高,而PCI术中联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治疗此类患者往往获得理想效果.rn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仪借助驱动装置,其气囊在心室舒张时膨胀,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用于高危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心室收缩时气囊被吸扁,可减少左心室后负荷,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研究显示IABP能够升高主动脉舒张压力达l00mmHg,增加冠脉灌注,并提高心输出量20%左右,同时不影响心脏在左心室低阻力下排血,降低心肌氧耗,现已成为STEMI合并CS及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美国及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均推荐IABP应用于AMI并发CS患者(Ⅰ类推荐,B类证据)。我国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明确指出:IABP是STEMI合并低血压、低心排血量及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Ⅰ类推荐指征。对大面积STEMI或高危患者应考虑预防性应用IABP。年龄>75岁、以往有心力衰竭史、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持续低血压、killip Ⅲ-Ⅳ级、收缩压<120mmHg且持续性心动过速等STEMI患者,应用IABP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于三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CAG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DSCTCA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以及解剖学分布的诊断价值.rn 结果:50例患者中,D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mm节段有580个,571个节段可进行评估,共检测出129个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3%,其中69%为大斑块,28%为小斑块,70%为钙化斑块,CTO病变共检出4个,心肌桥(MB)5个,与CAG相比,DSCTC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7.3%、92.2%、99.1%.rn 结论: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CTO病变、MB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前瞻性随访2008-2012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552例,通过COX回归方法分析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初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卒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次级终点事件(IV级心功能衰竭及再血管化治疗)的影响.rn 结果:正规服药组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低于不正规服药组(6% vs 15.3%,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级终点事件正规用药组发生率低于不正规用药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发现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RR=0.469,95%CI:0.239-0.992,P=0.028),但对次级终点事件无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显示正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仅对卒中发生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RR=0.079,95%CI:0.015-0.411,P=0.003),对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预测价值.rn 结论: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特别是卒中的发生.
  • 摘要:高钾血症是一类可以危及生命的电解质代谢紊乱类型,对心肌细胞的复极及传导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血钾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血钾升高导致跨膜离子梯度减小,膜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及幅度降低,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性及传导性降低或消失。该患者此次入院血钾升高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合用保钾利尿剂,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心电图提示原有房颤消失,呈现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QRS波增宽。该患者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多次住院治疗,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均提示心房颤动,所以永久性心房颤动诊断明确。此处转为窦性心律,考虑为高血钾导致心房肌兴奋性、传导性降低,房性静止,心房肌麻痹,减轻了心房肌传导纤维的不应性离散,同时加重了心房肌纤维的传导障碍,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终止了房内折返的发生,从而最高节律点窦房结夺获心房,转复为窦性心律。国内有报道当血钾浓度超过8.0 mmol/l,对心房肌的抑制更加明显,可使房颤转为窦室传导,也有报道血钾恢复正常后窦性心律再次转为房颤,但该例患者仍有窦性P波,考虑可能与患者临床情况类型不同有关,如酸碱失衡、钠镁等离子紊乱及肝肾功能不全、心脏器质性病变等,患者心肌细胞对高血钾反应性不同。
  •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岁(标准差4.5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对比剂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小于100 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 mL) 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大于200 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剂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 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ysC.rn 结果:低剂量组中,SCr在对比剂应用后48 h,而CysC仅在对比剂应用后24h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 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ys 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剂应用72 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 0.05).rn 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 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 mL)和高剂量(>200r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 摘要: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心血管病中首要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中,补体系统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补体及补体调节因子参与其中.补体因子H(CFH)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补体调节蛋白,是一种补体激活抑制剂,并且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被发现.化病变中被发现。由旁路途径活化和放大效应产生的重要抑制因子之一。通过对补体激活调节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关于CFH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CFHY402H作为补体基因第9个外显子已被识别,有回顾性研究表明,CFHY402H基因多态性的风险增加与老年相关性的黄斑病变密切相关,风险越大,病变越重。CFHY402H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对CFHY402H基因与冠心病关系研究可知:不同种人群及不同性别的CFHY402H多态性与冠心病可能存在不一样的相关性,但关联程度如何,如何影响,制约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现在还尚不明朗,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无关联,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不久将来,CFHY402H基因的作用可能在基因诊断、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鞘磷脂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rn 方法:327例胸闷及/或胸痛患者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健康对照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1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55例,采用酶学方法检测三组血浆鞘磷脂,比较各组血浆鞘磷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rn 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血浆鞘磷脂含量(14.00μg/l,9.83~17.54μg/l)比稳定性心绞痛组(8.58μg/l,6.29~13.17μg/l)显著增高(p<0.001),对照组血浆鞘磷脂含量(8.17μg/l,5.67~13.58μg/l)与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SM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危险性有明显相关性(OR3.695,95%CI 1.848~7.40, p<0.001).(3)ROC曲线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鞘磷脂曲线下面积为0.727(0.654 to 0.800,p<0.001),对ACS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n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鞘磷脂含量明显增高,血浆鞘磷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高血浆鞘磷脂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不稳定标记物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患者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24小时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再以每日40mg,维持1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的安全性研究.rn 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常规治疗组A组(20mg/d)和阿托伐他汀钙序贯组B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监测入院用药前、用药后1日、4日、7日、14日、21日、30日肝肾功能、肌酶指标.记录PCI术后30天内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rn 结果:两组用药后比较:ALT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ULN),A组12.50%和B组29.6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均发生在1周内;ALT≥3ULN,A组1.79%和B组5.56%(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碱性磷酸酶(ALP)>1ULN、总胆红素(TBL)>1ULN、肌酸激酶(CK)>10ULN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MACE发生率,A组20.69%和B组7.27%,(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除早期存在一过性ALT轻度升高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增加;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减少主要MACE的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征.rn 方法:入选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5岁以下的女性患者,收集既往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家族史等)资料,入院后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及临床资料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rn 结果:共入选253例患者,其中冠心病组96例(占37.9%).在研究人群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依次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58%比41%,P<0.01),而三支病变的发生率则显著降低(17%比36%,P<0.01).rn 结论:对于本研究中的≤55岁女性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
  • 摘要:目的:观察氢氯吡格雷联合冠心舒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rn 方法:选择70例ACS行PCI术后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等,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和冠心舒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d、30d检测hs-CRP和LDL—C;在用药前后检测血尿常规、PT、APTT、及肝肾功能等测定.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心血管事件、不良反应及hs—CRP、LDL—C水平.rn 结果: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hs—CRP水平、LDL—C水平,联合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n 结论:采用联合组的方法更能改善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LDL—C,且不增加出血事件.
  • 摘要: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结果的对比,评估运动平板心电图(TET),24小时动态心电图(12导Holter)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TET和Holter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准确性,是临床上简便,实用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方法。TET和Holter对冠脉双支及多支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TET和Holter两者结合起来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目前,TET和Holter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要排除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减少冠心病诊断的误诊和漏诊率。
  • 摘要: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处理方面,他汀类药减少主要血管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的药物,可有效降低LDL-C+多效性,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绝不是一个万能的药物,所以要合理掌握适应症:ACS及拟行PCI的患者需阶段性强化调脂,难以达标的患者可联合调脂,而大多数患者应该是标准剂量调脂。他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而下降;非透析的CKD患者接受他汀治疗可以明显获益,而已透析患者疗效尚不肯定。他汀治疗总体是安全的,但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观察他汀疗效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必要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调脂治疗必须个体化,同时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必然是医生必须考虑、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
  • 摘要:GDF-15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标志物,预测价值超过常用临床指标如NT-proBNP;联合应用GDF-15和NT-proBNP可用于筛选高危患者群。另一系列研究证实,GDF-15与ACS、心力衰竭、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与右心衰、不明原因的急性胸痛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GDF-15的水平能否作为ACS的临床状况判断指标以及辅助制定治疗策略仍待探究。GDF-15对ACS的辅助诊断、危险分层具有一定意义,对预后也有一定预测作用。GDF-15是冠心病终点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二者的关系是独立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已确定的生化标志物,包括NT-proBNP和肌钙蛋白。rn GDF-15与ACS关系密切,其用于临床还需更加成熟的研究及深入探索,它能否作为诊断的独立生物学标记物尚待商榷。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GDF-15虽为心脏保护因子,但随着其水平升高在临床过程中又发挥有害的作用,这可能提示GDF-15也许只是反映了部分心脏适应性的反应,其与由心肌缺血所产生的BNP类似。GDF-15抵抗可能发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分离GDF-15的受体或许成为解决之道。随着科技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GDF-15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范围可能更加广泛。但目前人们对GDF-15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将被逐渐解决,未来的研究尚需要前瞻性评估GDF-15能否单独或作为多种标志物的一部分来提高风险预测并提高对疾病的治疗管理。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连续选取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随访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电极参数变化、心电图、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感知阚值、起搏阈值、QRS波宽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电极阻抗方面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长期随访右室心尖部起搏组LVEDD、LVESD均较间隔部起搏者增加,LVEF减低.结论:长期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更小.
  • 摘要:目的:探讨EnSite NavX标测指导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n 方法:1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被随机分为采用EnSite NavX系统标测指导组和常规透视组(X线).rn 结果:65例为AVNRT,其中标测组指导组32例,常规透视组33例.所有手术均获得即刻的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标测指导组手术时间较常规透视组长(64.6±12.7 min vs 37.5±13.6min,P<0.01).标测指导组较常规透视组有更少的X线透视时间(27.62±31.5s vs324.2±108.3s,P<0.01),其中有21例患者,占65.6%(21/32)未接受X线透视.平均随访6月均无心动过速复发.rn 结论:EnSite NavX标测指导下AVNRT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且显著减少了X线透视时间.
  • 摘要:fQRS波系心肌瘢痕的标记,可预测多种心脏疾病心脏事件及死亡率。fQRS波对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病情判断的价值正在临床上初步体现。fQRS波与增高的患病率、死亡率、SCD、不良事件的复发率等相关性已见之于大量报道。不能否认有关报道可能存在样本量少等诸多缺陷。另外也有fQRS波可见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关等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报道。至目前对于fQRS波在不同病种中的认识尚不全面,仍处于探索中。随着更深入的研究,fQRS波将更清晰的被人们认知,其价值也逐渐在临床上得以体现。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高血压病的治疗是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地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越来越明确、有效,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本文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方法对我科5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国产奥美沙坦酯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研究,验证本药与原研药等效情况。rn 奥美沙坦酯片是一种前体药物,经胃肠道吸收水解后成为奥美沙坦。奥美沙坦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平滑肌AT1受体的结合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血管作用。奥美沙坦与AT1的亲和力要比与AT2的亲和力大12500多倍,对AT2受体没有任何激动剂活性。其对AT1受体具有独特反向激动作用,能同时阻断压力依赖和血管紧张素依赖的AT1受体激动作用,更好发挥其拮抗作用而降低血压。本试验中,经过8周治疗后,奥美沙坦组虽然有8人剂量加—倍;但是8周末的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2.47±7.70) mmHg和(16.12±5.51)mmHg,总有效率达96.30%,均有良好的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的作用,而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国产奥美沙坦酯片有两例谷丙转氨酶用药后异常情况,但可能与药物无关,余指标均无临床意义,均未发生因干咳、头晕等不良反应而停药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原研药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奥美沙坦酯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除了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rn 国产奥美沙坦酯片降压疗效不逊色于原研药物傲坦,安全性相似,耐受性好,是一理想的值得推广应用的长效降压药。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对64例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观察组)采用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B组(对照组)单纯采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显著疗效(P<0.01)和有效(P<0.01)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高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单药盐酸贝那普利治疗.
  • 摘要: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病、冠心病二级预防、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指征,老年群体由于生理变化的影响,多种疾病并存,个体对治疗的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应积极而谨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充分考虑治疗患者的总体获益,掌握好β受体阻滞剂降低死亡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获益和不良反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之间的平衡,以得到最大获益并把风险和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 摘要:多数研究表明在ICD术后电风暴存活的患者中,电风暴的发生对于患者长期的预后有不良影响,心源性死亡率高,并且电风暴已经被认同与射血分数等其他预测因子一样的预测心源性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这表明电风暴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存率。ICD植入可以防止心脏猝死,减少死亡率,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在植入术后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是有益甚至是必须的,同时植入ICD的患者经行定期随访和ICD程控,对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不断优化参数保证ICD的正常工作极为重要。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伴随症状的有效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3年5月公开发表的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伴随症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对筛选出的文献查找全文,经质量评价最终纳入文献后采用Review Man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10篇文章,共计17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终点,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高血压伴随头痛、头晕、失眠优于对照组,有效率的RR及其95%CI分别为(RR=1.37, 95%CI:1.27-1.47, P<0.01)、(RR=1.34, 95%CI:1.21-1.48,P<0.01)、(RR=2.20, 95%CI:1.36-3.54,P<0.01).rn 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失眠.但由于纳入文章质量有限,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验证,建议临床审慎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