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34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现代哲学、江海学刊、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知觉现象学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胜、周约妙、唐俊威等。
知觉现象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345篇
占比:99.39%
总计:16445篇
知觉现象学
-研究学者
- 曾胜
- 周约妙
- 唐俊威
- 张晓东
- 张浩
- 张荆芳
- 王鑫
- 蔡俏凌
- 都士杰
- 万融
- 严献亮
- 严育洪
- 付彤
- 付茜茜
- 代福平
- 何泽宇
- 倪阳
- 冯琳
- 冯运丽
- 刘子瑜
- 刘康男
- 刘胜利
- 刘蓉
- 刘顺兴
- 叶洪图
- 叶盛
- 吴一迪
- 吴彤
- 吴昊
- 吴晶晶
- 周凌
- 周小慧
- 周静
- 夏婉云
- 姜志辉(译)
- 孙一凤新加坡
- 孙元煦
- 孙在国
- 宋昆
- 宗芝洋
- 席岳琳
- 庄严
- 廖惠和
- 张万钦
- 张佳秋
- 张再林
- 张唐宁
- 张安石
- 张宸
- 张尧均(译)
-
-
黄嘉媛
-
-
摘要:
现象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表象呈现的学科,该文运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分析漆画的艺术语言,探讨大漆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由此丰富漆画的本体语言,主张漆画家“知行合一”,以获得最贴近精神核心的知觉。面对当代漆画中存在的东施效颦、词不达意等现象,知觉现象学能够帮助人们剥开事物的表象,用纯真之眼看到真实,改变漆画艺术语言“应当如何”,推动人们转向“如其所是”。
-
-
龙嫣然
-
-
摘要:
《无题(L形横梁)》是美国早期极少主义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创作于1965年立方体雕塑时期的作品,也是其客体雕塑时期与立方体雕塑时期交织的转向之作。该作品强调于观者的身体参与,试图将发生在雕塑内在空间的文本意义转向外部空间的感知意义之中。本文着眼于对《无题(L形横梁)》作品的形式分析与内在阐释,一方面对哲学领域中梅洛·庞蒂关于知觉现象学相关理论进行大致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对1965年罗伯特·莫里斯的雕塑作品展开形式分析,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探究该作品中内外空间隐喻的转向。
-
-
张唐宁
-
-
摘要:
荀子的“知”,不仅打通了“能知之人”与“被知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着动词与名词两层含义。前者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知觉能力”,又分为感知与考量权衡两个方面;后者指的是认识的内容与结果——知识,二者有着时间与逻辑的先后。而在认识过程中,“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则造成了对事物与心灵的遮蔽,对“知”这一含义进行现象学还原,可以从中还原出对生活的好奇心、与个体共在的他者、个体共存的经验世界。
-
-
宗芝洋
-
-
摘要:
《蒲塘秋艳图》是清代女画家恽冰的代表作之一,设色妍丽,技法精巧。此画营构了一种时空幻化之境,一反传统文人画中秋荷颓败萧瑟的形象,予观者以活泼明快、纤秾明艳之感。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从空间、时间两种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恽冰作为闺阁画家在题材、构图、技法等方面的独特安排,从而使之抵达了恽寿平式“师法自然,摄情作画”的画境。
-
-
倪阳;
方舟
-
-
摘要:
梅洛-庞蒂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其倡导人们关注身体和知觉,对各体验设计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根源。该文从“知觉身体”、“在世界的肉里”、“可能性场”三个方面分析整合梅氏思想,并以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学视角,结合实际案例,构建了“知觉现象学体验结构模型”;由此对极端的理智主义,建筑中孤立关注功能、形式、视觉效果等乱象进行反思,提倡从“身体—世界”的结构整体出发做设计,重视主客交互、主体间交互,以营造人于全面时空结构下的完整场所体验。
-
-
李弘力
-
-
摘要:
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大背景出发,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最末端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针对目前小微公共空间更新面临的3个层次的问题,借助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分别给出回应,为城市微更新提供新的设计视角与途径。
-
-
吴昊;
万融
-
-
摘要:
斯蒂文·霍尔是建筑现象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者之一。基于霍尔有关著作与作品,本文将霍尔的建筑现象学思想分为“场所”(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知觉”(知觉现象学)前后两个阶段,并分析梳理了这两个阶段的关键思想、理论来源及在建筑作品上的应用,将其思想转向特征总结为“延续‘锚固’思想”“从整体导向到局部协同”“从静态联系到动态关联”3个部分,希望借此,使霍尔有关场地、建筑和人联系思考的方式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
-
孙元煦
-
-
摘要:
技术主导下的建筑呈现多样化特点,但缺乏感性的充分表达。对于人的意识层次中感知层的研究,在对抗“唯理智主义”建筑上起到了定性作用。研究从感知层的概念出发,以知觉现象学的哲学观念辨析了人的三个感知层次,即身体、感官和记忆;并以仪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应的赋形表达研究。结合观念和具体的案例,提供了一条将知觉现象转译为建筑空间形态的路径,从而表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感性特征。
-
-
杨显泽;
魏万磊
-
-
摘要:
对于电影艺术本质的讨论自从电影诞生之初便长久不休,自20世纪中叶安德烈·巴赞提出电影本体论后,影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电影本体的哲学性问题也随着时代进步迎来了新一波研究热潮,电影学家、哲学家将现象学、新心理学等概念引入讨论,使得影视学研究上升到哲学与文化命题高度,通过客观技术、人的认知与“摄制者”的主体性等层面来描绘电影本质,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需逐渐提上日程。
-
-
何泽宇;
周静
-
-
摘要:
加速日益成为当下社会的显著现实并构成新的美学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维度赋予速度物质经济内涵不同,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深受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影响,从微观的具身感知切入,构建了以速度为核心的美学本体论。维利里奥认为速度是维系感知主体与现象事件之间的基本元素,速度与个体的感觉结构具有同构性。个人的感知模式与现象事件依赖于技术速度的曝光,速度被赋予现象学内涵,实时速度造就了消失的美学,消失成为当下普遍的审美体验。技术速度引发现实生活真实根基的动摇,德波、鲍德里亚的符号学美学否定媒介符号内容的真实性,维利里奥以媒介技术的形式为批判原点,指出实时的技术速度带来了主体日常生活世界中实感经验的衰退,构造了区别于鲍德里亚拟像现实的替代现实的审美范式。
-
-
徐华
- 《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技术的社会,技术充满了整个生活,小到一睁眼就看到的镜子,大到衣食住行,技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处.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强调世界是知觉的世界,知觉是世界的知觉,人类和世界共在在知觉中,技术作为人的知觉延伸,人的发展史是进化的、延续的,那么对于技术呢?本文从知觉现象学切入,解释技术的进化.因为知觉的技术进化与物种进化是相类似的,技术进化规律与生物进化规律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技术是进化着的技术,进化着的技术像物种进化一样也存在着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生态过程。技术的遗传体现了技术进化的继承性和累积性,然而,技术的繁殖总是大于社会和自然的需求,面对有限的发展名额,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能存活下来,选择过程就自然地发生了。在竞争中,技术不仅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还要满足人类社会的各项要求,只有被社会和自然选择了的技术才能够存活下来,以技术体系的新旧更替来实现技术的进化。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的意志和需求,技术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技术,作为人的知觉的延伸,必然被社会所影响,只有被人类发现的科学原理、由人类发明的科研成果才可能被运用到人类的技术实践中。因此,技术进化中的诸多因素是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意味着他们为人类的行为所影响、作用、甚至是控制。所以,在顺应技术进化规律的前提下,如何调整人类的行为,就成了规范技术、引导技术、促进技术进化、使技术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的关键。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分别研究如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领域调整人类的实践行为,就成了规范、引导技术,促进技术进化,让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有效途径。总之,技术作为知觉的技术,是与人在一起的,人本身是自然界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技术也是与人、自然、社会协同进化的。
-
-
高聪聪
-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在对老建筑保护和更新时,常常仅关注外在的视觉效果,忽略原建筑的内在.现象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现象学的角度关注人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强调对建筑所在场所的思考.本文将建筑现象学介入到非文物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中,以历史建筑中的知觉体验为出发点,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及理论研究等方法寻找现象学视角下非文物类历史建筑在材料感知方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提出非文物类历史建筑在材料角度下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
-
-
周小慧;
邢凯;
邵郁
- 《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基于知觉体验的建筑设计创新是以知觉现象学为哲学基础,通过建筑师的知觉体验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进行探索,涉及建筑学、创新学、现象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本论文从知觉现象学的背景入手,通过挖掘视觉、触觉、动觉和联觉四种知觉体验的内涵以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与表达,意在设计中融会贯通构建更多的创新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从建筑师的角度理解知觉体验对于建筑创新应用的可能性.
-
-
张晓东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选择了几个视点——倾听与描述,呈现与判断,身体与存在,观念与欲望——结合现当代以及古典文本的解释,表达了对当代文学的观察与思考.现象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回到事物本身"的认知理念,它理路清晰地引领人们来到思维的原点处.在梅洛—庞蒂的视域中,顺随着他的目光可以看见旧风景中的新色彩:关于这个世界、还有人们的生命以及艺术.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1946年,即梅洛庞蒂的主要着作《知觉现象学》(La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出版之後的隔年,他于法国哲学学社(La Sociétéfran(c)aise de philosophie)发表了〈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後果〉(Le Primat de la perception et ses consequences philosophiques)一文,此文旨在论述与证成「知觉作为意识的原初模型」这一命题.其中包含以「被知觉世界(le monde pergu)」为知觉研究的出发点;意识必定是知觉的意识(la conscience perceptive),包括自我意识亦然;意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既内在又超越的矛盾(la contradiction de l'immanence et de la transcend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