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现代哲学、美与时代(下旬刊)、江海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等;梅洛-庞蒂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尧均、刘连杰、张再林等。

梅洛-庞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97.2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85%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93%

总计:216篇

梅洛-庞蒂—发文趋势图

梅洛-庞蒂

-研究学者

  • 张尧均
  • 刘连杰
  • 张再林
  • 杨大春
  • 沈宇彬
  • 臧佩洪
  • 贾玮
  • 冯文坤
  • 曾胜
  • 胡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嘉美; 程鹏飞
    • 摘要: 梳理电影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关系探讨中,“身体”立场在其中发挥的微妙平衡作用值得重视:摄影机械的再现视角无法回避记忆书写过程中的“主观过滤”,而“身体”的影像在历史记忆中对完整经验的保存具有重要潜能,即以影像身体的即时性、片段性的局部经验保持对世界完整性的暗示。从现象学立场出发,论述电影中的身体如何作为“具体经验”完成对作为“完整经验”的记忆“任意”却“丰富”的拼凑,即身体如何“重拾”记忆的“真实”。“身体”作为视角看待记忆的再现,需要重新思考记忆再现时对时间的“连续性”要求。记忆从来都不是与现在割裂的、被想象在银幕上的他者,而是与当下紧密相关的过去,需要注重对“此刻”身体感知经验的表述。同时,电影中的空间并非所叙记忆事件的背景,而是身体记忆所生成的空间,且空间中的身体往往承担着“传感器”的作用。
    • 沈宇彬
    • 摘要: 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基于身体现象学的实存立场,梅洛-庞蒂以“处境化”原则通过对“概念话语”与“身体话语”的结构性还原,试图摆脱二元向度下传统表象主义语言观和教育观。这种实存现象学的教育观将“教”“学”活动还原并锚定于情境化的知觉场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活动中“概念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养成机制方面的固有张力。与此同时,在学生的知识谱系从“机械记忆”到“逻辑记忆”的建构路径中,“身体话语”所触发的诸种教学理念也将得到哲学层面的理论证成,最终在教与学的共生面相中形成从“教学”到“教育”的本质变革。
    • 张唐宁
    • 摘要: 荀子的“知”,不仅打通了“能知之人”与“被知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着动词与名词两层含义。前者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知觉能力”,又分为感知与考量权衡两个方面;后者指的是认识的内容与结果——知识,二者有着时间与逻辑的先后。而在认识过程中,“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则造成了对事物与心灵的遮蔽,对“知”这一含义进行现象学还原,可以从中还原出对生活的好奇心、与个体共在的他者、个体共存的经验世界。
    • 贾玮
    • 摘要: 作为双方人道主义争论的延续,萨特的“文学介入论”以“为了他人的自由”与海德格尔“诗论”对于“自我学”的维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是以绝对自由为支点的“文学介入论”,最终还是将他人进行了同一化,因此未能真正走出唯我论,进而触及文学的处身于世性。梅洛-庞蒂将文体还原为“风格-制度”,不仅超越了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文体之争,而且表明作为“身体-姿势”的延伸,“文学-文体”更为彻底地显现出自我言说的他人性,展示出“我在”的真实,即自我与他人的根本性联系,从而彻底突围我思对于自我的自足性假设。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学肩负起了对于他人的责任。
    • 李弘力
    • 摘要: 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大背景出发,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最末端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针对目前小微公共空间更新面临的3个层次的问题,借助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分别给出回应,为城市微更新提供新的设计视角与途径。
    • 李知倚
    • 摘要: 文章以“还原”“暧昧”“转向”三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对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的“在世”学说进行了比照研究;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世”现象都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特性。也因此,对他们而言,必然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彻底的还原是不可能的”;在对在世-现象的先天描述上,海德格尔同梅洛-庞蒂的“亲缘性”是不可否认的,即他们都承认一种源初意义上的“暧昧”,这种“暧昧”不仅体现在对存在意义整体的先行领会上,同时也由基于身体性-在世的知觉-活动所体现;在朝向共同的目标“源初的在世-现象”的过程中,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似乎同时也在完成着一种“相向运动”。具体而言,即是经由各自所实行的“转向”,海德格尔愈加明显地突出这一源初现象的身体性维度,而梅洛-庞蒂则逐渐“远离”了在现象层面上对身体-在世的具体描述,进而将讨论的重心转向更具本体论意味的领域。
    • 王蕊
    • 摘要: 传统认识论一直对他人问题重视不足,而法国存在主义者开始重视他人问题。他们不仅修正了传统他人观中存在的理论误区,并且努力地将对他人的讨论纳入存在本体论中。萨特和梅洛-庞蒂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萨特从纯粹意识出发来解决他人问题,认为我与他人的原初关系是冲突;而从身体出发来解决他人问题的梅洛-庞蒂却得出了我与他人的原初关系是共在的结论。
    • 贾玮
    • 摘要: 能够“使得石头重新成为石头”的文学与“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原则在20世纪初的呼应,使得文学与物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海德格尔的诗论甚至敉平文学艺术与其他物的区别,开启了将文学艺术研究纳入物之研究的可能。通过类比于身体,梅洛-庞蒂的理论则表明文学乃至艺术作为物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够触摸到其他物,显现出物与物之间由于相互触及而促成彼此疏离的复杂联系,从而以“文学触感”为基点,另辟蹊径地启迪了有关于物的探寻,尤其是预期了彻底改写人与物之关系的可能,即文学通过触发“激情”将人进行物化,真正落实并促动了后人类状况式的追问。
    • 王佳琦; 姜晚竹
    • 摘要: 人工感知作为自治建筑之眼,是其与外界交互的首要媒介,是其实现智能化与自治性的基础。而如何实现人工感知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需要的是哲学语境下的思考与引导。文章旨在研究梅洛庞蒂的认知现象学及其相关理论,分析原本受笛卡尔的机械主义观念引导的局限性,为自治建筑的人工感知研究提供现象学的哲学基础。通过感知的机制、图式与时间性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将梅洛庞蒂的理论工具化,实现自治建筑的主动性的、整体性的经验性感知,探索真正的人工感知下全新的建筑自治性。
    • 殷曼楟
    • 摘要: 将知觉心理学与梅洛-庞蒂的知觉及视觉观进行参照性研究,可以提供回归图像观看经验本身的生态视觉途径,并实现对视觉怀疑主义的反思及视觉观的重构。本文分析了梅洛-庞蒂从身体主体的“关系性”阶段向“肉”的“关系性”阶段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将仍带有对象性的图像型观看方式向生态视觉型观看方式转变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