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雷尼替丁
盐酸雷尼替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化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464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今日药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首届两岸四地中药高峰论坛、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盐酸雷尼替丁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玉凤、修荣、刘学键等。
盐酸雷尼替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464篇
占比:99.25%
总计:16588篇
盐酸雷尼替丁
-研究学者
- 王玉凤
- 修荣
- 刘学键
- 黄超伦
- 廉克普
- 陶灵刚
- 刘宏飞
- 刘辉
- 刘雁鸣
- 徐玉文
- 文松松
- 牛冲
- 王多平
- 胡金星
- 陈鸿玉
- 丁多浩
- 何燕
- 俞洋
- 冯旗
- 刘军
- 刘燕
- 宋更申
- 屠锡德
- 张婷婷
- 张艳
- 方专
- 朱家璧
- 李乃文
- 李令超
- 李娇
- 李帅
- 李昌亮
- 李海英
- 李钰鑫
- 李飞
- 杨书娟
- 杨直
- 杨轩
- 林丽琴
- 汪霞
- 海丽萍
- 王丽梅
- 王晓东
- 王晶晶
- 王琼芬
- 王雪
- 王雪芹
- 申书昌
- 程紫骅
- 窦艳丽
-
-
李剑
-
-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雷尼替丁联合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炎症反应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生长抑素+盐酸雷尼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症状缓解时间、ARD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10、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NF-α、IL-6、IL-10、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雷尼替丁联合生长抑素可有效抑制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反应,加快症状缓解,降低ARDS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陈鸿玉;
易必新;
章为;
刘雁鸣;
李晓燕;
李昌亮;
王伟姣
-
-
摘要:
目的 建立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中N-亚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的含量,确保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的质量安全.方法采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离子化-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LC-APCI-MS/MS)测定雷尼替丁中N-亚硝基二甲胺,色谱柱为ACE EXCEL 3 C18-AR(4.6×150 mm×3μm),质谱采用正离子MRM扫描方式,结果表明:在1~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9.7% ~103.7%之间,平均回收率101.5%,RSD=1.8%.结果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2家企业共6批雷尼替丁胶囊样品,其中A企业样品中NDMA的含量为8.1~30.0 ppm,另一家企业样品中NDMA的含量为0.6 ppm.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中N-亚硝基二甲胺的含量测定,为雷尼替丁胶囊的质量控制及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
-
史博文;
李蕴哲;
杜研;
宋宁
-
-
摘要:
目的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研究生理条件下盐酸雷尼替丁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为盐酸雷尼替丁的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在激发波长(λex)282 nm条件下,测定盐酸雷尼替丁与溶菌酶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光谱;使用Stern-Volmer曲线方程判断猝灭机制;计算其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距离(r);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作用力类型;考察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应用分子对接模拟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形式.结果 盐酸雷尼替丁可使溶菌酶内源荧光发生猝灭,猝灭机制为复合式静态猝灭;与溶菌酶在25,30和37°C下的K分别为0.82×103,0.13×103和0.05×103 L·mol-1,n分别为0.72,0.56和0.46;通过计算其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177.25 kJ·mol-1,熵变(ΔS)为-540.97 J·mol-1·K-1,推断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供能体与受能体之间r为1.63 nm,推测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结合反应对溶菌酶的构象有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雷尼替丁与Ser72残基形成了2个氢键.结论 盐酸雷尼替丁可与溶菌酶结合,猝灭机制为复合式静态猝灭,同时雷尼替丁对溶菌酶的构象有影响.
-
-
文松松;
谭会洁;
杨书娟;
窦艳丽;
王雪;
徐玉文;
牛冲
-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盐酸雷尼替丁及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ACE Excel C_(18)-AR(4.6 mm×150 mm,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水和含0.1%甲酸的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平行反应监测(PRM)模式下对m/z 75.0558离子进行选择性监测。结果N-亚硝基二甲胺的检测限为0.03 ng·mL^(-1),定量限为0.2 ng·mL^(-1);在1.01~100.7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5%;平均回收率为97.7%~98.9%,RSD为3.0%~4.1%(n=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专属性强且重现性好,适用于盐酸雷尼替丁及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的检测。
-
-
文松松;
谭会洁;
杨书娟;
窦艳丽;
王雪;
徐玉文;
牛冲
-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盐酸雷尼替丁及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ACE Excel C18-AR(4.6 mm×150 mm,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水和含0.1%甲酸的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平行反应监测(PRM)模式下对m/z 75.0558离子进行选择性监测.结果 N-亚硝基二甲胺的检测限为0.03 ng·mL-1,定量限为0.2 ng·mL-1;在1.01~100.7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5%;平均回收率为97.7%~98.9%,RSD为3.0%~4.1%(n=9).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专属性强且重现性好,适用于盐酸雷尼替丁及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的检测.
-
-
文松松;
牛冲;
毕晓杰;
刘琦;
向宇;
张雷;
徐玉文
-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盐酸雷尼替丁中基因毒性杂质呋喃甲醇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柱TG-1701MS(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C,维持2 min,以15°C·min-1的速率升温至110°C,维持2 min;再以20°C·min-1的速率升温至210°C,维持2 min,以氦气为载气,流速为1 mL· min-1,采用电子轰击离子化离子源(EI),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下对m/z 98离子进行选择性监测.结果:呋喃甲醇在0.169 ~0.948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169.27 ng·mL-1,检测限为50.78 ng· mL-1,平均回收率为101.2%.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准确、专属性强且重现性好,适用于盐酸雷尼替丁中基因毒性杂质呋喃甲醇的检测.
-
-
-
-
马翠翠;
王琨
-
-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盐酸雷尼替丁的含量.方法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A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8:2),流动相B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78:22);结果 雷尼替丁在0.025~1.0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8,最低检出限为0.7587ng,杂质峰与主峰之间均能有效分离.结论 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检测盐酸雷尼替丁的有关物质.
-
-
李明合
-
-
摘要:
目的 探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柴胡桂枝汤观察组(20例)和盐酸雷尼替丁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随访观察疗效并监测胃排空率.结果 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胃排空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柴胡桂枝汤加减有较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而且安全的中药汤剂.
-
-
YANG Zhi;
杨直;
LIN Li-qin;
林丽琴;
WAN Xia;
汪霞;
Jin Meng-na;
金朦娜
-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建立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方法:采用扩展光程(鼓泡检测池)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有效长度:56cm;内径:75μm;鼓泡因子:2.7);以柠檬酸三钠-柠檬酸缓冲液(30mmol·L-1,pH5.5)为运行缓冲液;压力进样:3.0kPa(10s);操作电压:30KV;检测波长:230nm;毛细管柱温:25°C. 结果:雷尼替丁在1.015μg·ml-1~203.1μg·ml-1(r=0.9999,n=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为99.3%,检出限为0.338μg·ml-1,重复性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58%和1.46%.雷尼替丁与主要的杂质均能有效分离.主要杂质雷尼替丁有关物质A、B、C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219、1.179、1.278,检出限分别为0.395μg·ml-1、0.502μg·ml-1、0.502μg·ml-1. 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经济的特点,可用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
-
-
-
魏郁梦;
赵领
- 《首届两岸四地中药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目的:制备盐酸雷尼替丁缓释胶囊,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rn 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以释放度为指标优化处方工艺。rn 结果:盐酸雷尼替丁缓释胶囊最佳处方配比:盐酸雷尼替丁(RH)、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的用量分别为50 mg、100 mg、50mg,EC45的浓度为lO%;在0.75、2、4、6、8 h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28%、46%、66%、85%、96%,且释药动力学行为符合Higuchi模型,即Q(t)=34.339t1/2-1.203(r=0.999)。rn 结论:该处方工艺简便可行,制得的盐酸雷尼替丁缓释胶囊的缓释性良好。
-
-
王丽梅;
王晓东
- 《2002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目的:考察盐酸雷尼替丁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按临床常用剂量将雷尼替丁注射液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配伍液在0~24h内的物理变化(外观、pH);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盐酸雷尼替丁和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室温条件下,0~24h内其观外、pH无明显变化;替硝唑含量几乎无变化,盐酸雷尼替丁的含量在24h内有下降趋势,但不超过10﹪.结论:盐酸雷尼替丁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