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分类
用地分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836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浙江国土资源、地理空间信息、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四届“U+L 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用地分类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剑云、戚冬瑾、刘权毅等。
用地分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365篇
占比:99.83%
总计:78495篇
用地分类
-研究学者
- 周剑云
- 戚冬瑾
- 刘权毅
- 程遥
- 詹庆明
- 余亦奇
- 傅倩
- 刘松龄
- 刘稳
- 刘贺
- 吴晓莉
- 周智勇
- 唐杭
- 孔江伟
- 孙鸿洁
- 岳欢
- 张俊前
- 徐晶
- 戴月
- 曾坚
- 朱德海
- 朱志兵
- 李军
- 李刚
- 李易
- 杜利强
- 杜振博
- 杨建宇
- 梁建国
- 樊智宇
- 王光伟
- 王快
- 王成
- 王立舟
- 王粟
- 翟强
- 胡开全
- 胡忆东
- 谢征海
- 贾刘强
- 贾贞贞
- 赵中元
- 赵民
- 郭浩
- 陈晨如
- 韩刚团
- 马健
- 马红
- 高梦溪
- 黄启雷
-
-
张凌云;
余龄敏
-
-
摘要:
一、研究背景(一)用地兼容与混合的概念1.功能兼容与混合的用地分类兼容与混合都指的是同一地块,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功能的关系,用地兼容是指一种用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用地处于显著的从属性地位。用地混合是指某类用地的主导地位不那么明显,各用地都占据相对比较重要的作用。根据用地中各功能的比例和弹性,可以分为四种类别。
-
-
段进;
邵润青;
兰文龙;
姜莹
-
-
摘要:
按照“雄安质量”的中央要求以及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的需要,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8年共同组织编制了《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试行)》,《指南》试行两年多来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指南》落实“雄安质量”要求的技术难点,解析了《指南》制定的思路与对策,对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框架、技术协同、管控方式、空间配置、管控内容等方面的系统探索与创新进行了详细介绍。
-
-
司马晓;
吴晓莉;
李启军;
郭磊贤;
郝雅坦
-
-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与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总体背景下,地方规划技术标准实践面临改进和提升的阶段要求。本文以作为规划技术标准基础板块的“用地分类与使用”为核心讨论对象,归纳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使用标准的修订、完善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动态支撑过程;基于对深圳经验的务实借鉴,全面回顾了《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试行)》中土地使用部分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总体指引下雄安新区规划全域覆盖、多规融合、精细管控、品质保障等系统性要求的技术标准应对方式;并结合雄安新区近期规划建设进展,对部分成果的应用状况与调整方向进行了初步评估;最后讨论了空间规划新形势下地方规划技术标准编制需要重点把握的阶段性、地方性、动态性等若干问题。
-
-
张建新;
李建松;
刘权毅
-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和调控的有力抓手,而用地分类作为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不仅被赋予了更多的政策内涵,还肩负着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等多重发展目标。因此,制定一个适用于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是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监测与用途管制的关键之举。通过思辨国土空间“五级三类”规划体系和“三区三线”分区管制在不同规划层级的目标和侧重点,构建了“框架+演绎”的分类维度。首先探讨不同规划层级下“三区三线”的划定逻辑及其相应的分类维度;然后探讨不同规划层级下用地分类所承担的用地政策与管控属性以及传导机制;最后构建“层级+多维”的用地分类体系指导用地的开发与管控,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
-
黄卓;
师浩辰;
赵渺希;
何乐文;
隋玉亭
-
-
摘要: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时期,未来城市存量用地的开发利用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原国土资源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存量用地的定义不同,国土空间规划中没有统一的存量用地体系,缺乏完整的存量用地更新策略体系,因此,本文在湘潭市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存量用地管理的原则,对存量用地类型与管理、邻避性用地识别进行了研究,并从策略模块、发展方向、运作模式、分片开发以及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存量用地更新策略体系进行了探索。
-
-
罗隆诚;
党琼建
-
-
摘要:
2020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下发了自然资办发〔2020〕51号文件(以下简称用地用海新分类),明确了国土空间在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等方面用地用海分类应遵循的总体原则与基本要求,提出了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的总体框架及各类用途名称、代码与含义。国土调查监测、统计评价、规划审批、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整治执法、资源登记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统一到同一用地分类标准体系下。用地用海新分类共设置一级类24种、二级类106种、三级类39种。与“三调”工作分类尽量做到同样名称的内涵保持一致,部分分类进行了调整、补充和细分。但未明确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如何进行统计归类。文章拟从现行主要分类标准分析出发,讨论陆域部分的用地分类在统计归类时如何与三大类对应。
-
-
欧文静
-
-
摘要:
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工作方式、技术手段及主要任务等方面都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其成果将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三调"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底数"与"底图"分析、双评价、现状评估和规划实施、统筹"三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三调"成果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存在的应用缺陷,特别是"三调"成果数据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需求.
-
-
李刚
-
-
摘要: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三区三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推进的顶层设计。因此,如何将“五级三类”的规划架构和“三区三线”的空间管制分区向规划实施“转译”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用地分类既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期基础数据,又是规划实施在空间上投影的结果,其分类形式和分类维度受土地用途和规划管理的多重影响,可以说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在用地类别的符号中赋予内容和价值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通用性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五级三类”规划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落实和“三区三线”空间分区政策的引导具有深远影响。
-
-
李新萍;
魏娜;
张蕾;
狄广礼;
张士诚
-
-
摘要:
针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调查对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二者用地分类差异,建立差异性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分析其二者差异性原因,并提出地理国情监测优化建议。研究表明,地理国情监测和国土调查在分类体系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重合率,但并不能完全对接,个别地类重合率较低。要实现二者调查成果能够高效转换与应用,应进一步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标准、监测内容以及分类体系,使其更好地为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
-
-
程遥;
赵民
-
-
摘要:
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背景下,首先回顾和分析我国用地分类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然后结合已经发布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的有关要求,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空间用途分区分类标准体系建构思路;最后阐释空间用途分区分类标准体系的应用逻辑,涉及分区分类的定义方式、对应关系及传导机制等实务问题.文章指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用途分区主要用于空间规划意图的表达,而用地用海分类则更多运用于规模结构和用途管控等与规划管理相关联的环节,分区与分类的适度松绑使得规划分区有条件被赋予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树型分类体系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匹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层级需求.
-
-
周琳;
孙琦;
郭晓林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原先中国编制空间性规划采用的诸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体系,均是在部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分别制定,已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资源统一管控的发展趋势.因此,制定一个适用于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也是探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设计的必要过程.本文通过梳理现行用地分类标准,分析存在困境,同时借鉴日本国土空间规划与所采用用地分类体系,认为规划用地分类与现状用地分类是不同的,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不同的.既然规划体系正在重构,那么也应该尝试构建一个符合即将形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初步确立为"五级三类"体系,通过对各层级规划目标和侧重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应构建一套"三层级"的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并从分类精度、分类依据的角度剖析三层级的区别,对构建层级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建议.以此为将来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构建将面临的难点和要点提供参考.
-
-
孔江伟;
高梦溪;
曾坚;
辛儒鸿;
刘祥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空间规划体系及其监督实施机制作为保障.因此,我国正积极推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工作,而用地分类体系作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此,文章从梳理用地分类体系的概念、内涵与演变入手,在客观评价我国现有各类用地分类体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用地分类体系的经验,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提出由“2类管控(建设与非建设)、4类分工(生态保护、城镇发展、农业发展、区域服务支撑)、3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多种分类维度”组成的“2+4+3+N”空间分类框架和管控引导机制,并将其应用在河北省曲阳县城乡规划中.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新形势下的用地分类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
陈敦鹏
- 《第5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城市用地分类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核心工具,在《国标》的基础上,多个地方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作为特区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城市用地分类历经1990、1997、2004和2013版四次修订,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城市用地分类体系,其修订历程不仅构成了用地分类标准修订的完整序列,也反映了城市规划体系适应市场经济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城市用地分类本质相当于于土地使用分区,也是土地开发建设的权利,更是一套控制管理的规则。在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支持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用地规划分类是在落实城市发展总体结构在前提下、环境相融的土地使用用途的范围。从建筑气候来看,全国分为7个主气候分区20个子气候分区;按照城市规模来看,全国城市分成5类7档;从发展阶段与发达程度来看,分成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六线城市(民间分类)……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问题与需求,因此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鼓励地方城市制定适应地方的用地分类标准,国标重点解决大类划分以及与土地分类的衔接问题,地方标准重点对中类进行划分并建立开发控制规则。
-
-
郭谁琼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全地类兼容性衔接为主要内容,探讨“两规”用地分类接轨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本研究以符合实际管理现状和应用需求为要求、以实现规划分类和土地分类的兼容性验证为目标、以衔接成本最小化为实施要求,进行两规用地分类的单向映射研究.在梳理两规用地分类的特征和差异基础上,发现土地分类和规划分类的对应关系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和对应,分别是规划分类从属于某个土地分类、规划分类属于多个土地分类的并集、规划分类的细化再分类属于某个土地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辅助实现两规用地规划的容斥关系自动检验.该衔接方案符合当前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用地布局的要求,实施成本主要集中于6个规划地类的再分类工作,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两规用地协调提供方案参考.
-
-
Liu Qian;
刘倩;
Bi Linglan;
毕凌岚
- 《201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用地分类作为管控土地利用并协调各类开发使用行为的基本技术手段,是人们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地区逐渐成为规划主体存在.然而,现阶段缺失科学规范的村庄用地分类以及以乡村区域为核心研究对象的用地分类研究.本文将村庄用地作为研究主体,成都市典型村庄和村庄规划作为调研对象,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趋势作为研究基础,探讨现阶段及未来我国村庄用地分类的制定模式,为今后制定村庄用地分类标准以及研究村庄用地发展打下基础与提供参考.首先本文试图将成都市周边地区典型村庄作为对象开展特定研究.通过对村庄现状用地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用地现状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论文对成都市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成都市周边村庄已完成的村庄规划,总结出在规划编制阶段用地分类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对成都市域内村庄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并探讨其对用地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的各类研究分析,提出未来村庄用地分类标准制定的基本策略.
-
-
谭侠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名胜区的用地分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对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与城乡规划其他用地分类标准的衔接进行了探讨.以完善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标准体系,从而规范土地使用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
-
-
陈浩
- 《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镇总规在全市城乡统筹中处于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的关键环节.市规土局在前期"两规合一"工作基础上,明确要求区、镇层面两规,实现规划内容融合、成果形式合一、法定程序完善和实施管控有力,并于2016年2月印发《上海市新市镇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含近期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和成果规范(试行)》.研究重点剖析该规范中的五大城乡统筹,包括用地分类统筹、数据底板统筹、规划目标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和城乡单元图则统筹。
-
-
张宇
- 《天津市土地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以宅基地试点改革工作为研究背景,基于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展中对用地分类标准缺失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基础上,探索科学合理和重点突出的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两规融合,提出不同用地分类模式的方法,阐明不同用地分类模式的特点,希望为下一步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全面推广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
-
韩刚团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深圳市在国内首先提出以建设环境园的方式,对城市垃圾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垃圾与城市的和谐.深圳市坪山环境园的详细规划在国内是第一个以环境园为规划单元的详细规划,体现深圳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前瞻性。而环境园详细规划在诸多方面都值得研究.本文结合的规划实践,对环境园详细规划中的规划标准与深度、用地分类、控制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为环境园详细规划提供了技术参考.
-
-
吕诗佳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城市道路的交通性对沿线景观的建构有其特殊的要求,本文讨论了运用分类剥离法则,以分析交通性景观道路的功能与景观特征为基础,对道路及其沿线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在总体发展目标的框架下,建立主导功能明确的若干子系统,以子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协同合作来实现复杂设计目标.文章以武汉白沙洲大道沿线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设计策略进行了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