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质燃烧

生物质燃烧

生物质燃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54708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大气科学、气候与环境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生物质燃烧的相关文献由191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吉章、孙清刚、陆振邦等。

生物质燃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4708 占比:99.97%

总计:454852篇

生物质燃烧—发文趋势图

生物质燃烧

-研究学者

  • 孙吉章
  • 孙清刚
  • 陆振邦
  • 李祥
  • 俞琪鉴
  • 周孟彬
  • 竺灿锋
  • 李旺
  • 竺钦
  • 罗川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普娟; 朱翔; 王健; 向峰; 邱飞; 潘春梅
    • 摘要: 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时段污染天气隐患依然持续存在,文章选取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对云南省各地理区环境空气常规污染物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云南及中南半岛主要国家气溶胶变化趋势和火点监测分布情况,利用后向轨迹模型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污染成因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2019年4月1-6日期间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深的复合型污染过程,除滇西北、滇东北部分城市外,其他地理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天气,部分时段达到中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PM_(2.5)、O_(3)和PM_(10);污染原因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中南半岛国家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在气流作用下与本地污染物叠加所致。滇中地理区的昆明市PM_(2.5)污染主要源于缅甸东部、缅甸西部以及孟加拉国东部生物质燃烧的传输,另外滇西南也是其潜在污染源区。
    • 王曌文; 刘海泽; 邱坤赞; 岑可法; 周昊
    • 摘要: 以稻壳、木屑、甘蔗渣和秸秆等4种典型生物质颗粒为研究对象,在自主设计的十字形管式炉内,研究了燃料种类、温度、氧量和气氛因素对NO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燃料含N量越高,NO生成总量亦越高,最高可达0.9848 mg·g^(-1),而此时燃料N向NO的转化率是下降的,仅为7.18%;NO生成总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不同生物质颗粒增加程度不同;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NO生成总量增加,释放最大值超过0.26%;O_(2)/N_(2)气氛下,高浓度氧量体积分数使得燃烧过程几乎不生成CO,整个反应过程均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NO生成总量远高于O_(2)/CO_(2)气氛,燃料N向NO的转化率较高。
    • 操涛; 宋建中; 范行军
    • 摘要: 针对生物质燃烧排放类腐殖质(BC-HULIS)的臭氧(O_(3))氧化开展模拟研究,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老化前后HULIS的光学性质和化学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经臭氧氧化后BC-HULIS占相应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比例降低,表明部分HULIS发生降解生成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此外经O_(3)老化后,HULIS的质量吸收指数(MAE365)和芳香性指数(SUVA254)分别从1.8~2.7和4.2~5.0m^(2)/gC下降到1.1~1.3和3.7~4.1m^(2)/gC,表明老化后HULIS的吸光能力和芳香度均呈现降低.EEM-PARAFAC解析结果显示,BB-HULIS中荧光发色团主要由类蛋白荧光组分(C2)和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3、C4)组成.O_(3)老化后,BB-HULIS的总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两种性质的荧光组分相对含量和荧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如老化后HULIS中类腐殖质荧光组分的相对含量和腐质化指数(HIX)均显著高于老化前样品,表明老化过程发生类蛋白的降解和类腐殖质的聚合.另外,FTIR分析结果显示O_(3)老化后含氧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强,表明了O_(3)老化对HULIS官能团的影响.
    • 徐嘉俊
    • 摘要: 针对某生物质电厂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中温过热器沉积和腐蚀严重的情况,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仪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该电厂燃料、沉积物、飞灰、底灰和补充床料进行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温过热器表面稳定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内层主要成分为受高温腐蚀影响产生的氧化铁和氧化铬,中间层由碱氯化物组成,外层主要成分为高熔点的硫酸盐、硅酸盐和石英。分析可见回收木材中碱金属、重金属和氯含量偏高。因炉膛温度偏高,在还原气氛中所析出的氯化物呈熔融状态,撞击中温过热器壁面后沉积下来,进而引起了腐蚀。回收木材中活性硫含量相对较低,导致碱氯化物的硫化反应减弱,硫酸盐沉积层发展较慢,而熔融碱氯化物的长时间存在加剧了高温腐蚀。同时吹灰器定期吹扫,去除了初始沉积物和保护性的金属氧化物,管子表面不断反复更迭沉积和腐蚀,造成更多的金属损耗。
    • 周健楠; 常淼; 沈秀娥; 刘保献; 陈圆圆; 景宽; 杨梦
    • 摘要: 左旋葡聚糖是一种极好的示踪含纤维素生物质燃烧的分子标志物,可用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本文使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器对北京市2020年PM_(2.5)中的糖类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北京市城区PM_(2.5)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62.7 ng/m^(3)、12.6 ng/m^(3)和6.7 ng/m^(3),左旋葡聚糖含量水平与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通过3种糖类化合物的质量比判断北京市生物质燃烧主要是软木和草的燃烧。利用左旋葡聚糖计算生物质燃烧对PM_(2.5)的贡献,2020年全年城区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3.8%。对北京市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北京市内生物质燃烧存在一定的区域特性,中心城区较低于农村地区。
    • 明蕊; 李湘云; 字冉; 张宇; 满兴蔚; 冯涛; 刘蕊
    • 摘要: 云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和林业大省,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生物质燃烧现象,不仅造成了大气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损失,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还会影响人身健康.研究利用MODIS卫星火点产品分析了云南省2010—2019年间生物质燃烧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云南省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人口和降水量等数据探讨了影响生物质燃烧时空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近10 a间云南省的火点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秸秆燃烧和降雨等季节性因素,每年的2—4月是火点发生高峰期,火点总数占全年的67%,从6月份开始火点数量呈断崖式下降,一直到12月全省火点都维持在较低水平.火点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由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所导致,云南省内的林地火点10 a总数占比最高,达到50%,草地火点和耕地火点次之.火点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是1000~2000 m,在人口集中的1000 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分布较少.火点集中的典型区域为普洱市、红河州、文山州和西双版纳州,火点总数占到全省的60%,由于这些地区是甘蔗主要产区,导致了更为集中的生物质燃烧现象.
    • 谢俊; 牛淼淼
    • 摘要: 本文基于CFD–DEM方法,将多种传热模型与稠密气固流动与化学反应耦合,对鼓泡流化床内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燃料颗粒,反应热占据主导地位,辐射和对流传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导热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燃料挥发分含量的增加,对流传热和颗粒–颗粒导热作用增强,颗粒–壁面导热减弱。床内热点温度由燃料挥发分燃烧引起,从床层表面产生并上升到自由空域。生物质颗粒的温度则随局部颗粒浓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 黄莉磊; 肖红伟; 毛东阳; 曾梓琪; 伍作亭; 朱仁果
    • 摘要: 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中国南方江西于都某偏远乡村采集PM2.5样品,分析PM25中B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BC),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采样期间BC在冬季和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3±0.8),(0.8±0.3)μ.g/m3,δ13CBc在冬季和夏季平均值分别为(-25.8+1.6)‰和(-26.3±0.7)‰,两者整体呈现冬季高夏季低趋势,可能受到不同来源影响.相关性分析和贝叶斯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受生物质燃烧贡献最大为44.3%,其次机动车尾气和煤燃烧,分别为29.3%和26.4%;夏季受机动车尾气贡献最大为58.5%,其次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分别为28.8%和12.7%.后向轨迹表明,中国南方乡村的BC可能受到城市污染区域的长距离输送影响.
    • 摘要: 早期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比以前已知的要大ENN环境新闻精粹2021年10月7日几年前,研究人员在分析来自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的冰芯样本时就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从1300年左右开始并持续到现代社会,黑碳水平在大幅增加。黑碳,通常称为煤烟,是一种吸光颗粒,由生物质燃烧产生,可导致全球变暖和冰原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该研究由国际科学家团队联合进行,着手揭示南极冰层中所捕获黑碳意外增加的起源。
    • 由蓝
    • 摘要: 目前由于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生物质作为一种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利用率高等优点受到众多国家以及企业的青睐.生物质在燃烧利用的过程中C02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适合燃烧转化利用.故发展生物质燃烧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废弃的生物质能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生物质燃烧对现有的燃烧设备要求较低.因此利用生物质燃烧技术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