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22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2篇、会议论文327篇、专利文献1022052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湖北理工学院学报、岩矿测试、现代科学仪器等; 相关会议195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防护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等;大气颗粒物的相关文献由54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燕、李保生、刘咸德等。

大气颗粒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22052 占比:99.86%

总计:1023531篇

大气颗粒物—发文趋势图

大气颗粒物

-研究学者

  • 李燕
  • 李保生
  • 刘咸德
  • 杜亚举
  • 刘建国
  • 张桂林
  • 刘保献
  • 潘焕双
  • 白志鹏
  • 张元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翠红; 刘哲; 王婉
    • 摘要: 为了研究大气颗粒物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条件,文章通过对潍坊市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潍坊市2013年12月到2018年12月气象数据与大气颗粒物数据为原始数据,使用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共发现30条敏感曲线,其中高信度敏感曲线20条,发现平均温度、降水量等气象因子与大气颗粒物情况存在统计学逆相关关系,气压因子与大气颗粒物情况存在统计学正相关关系,即高气压、低降水量和低气温状态容易造成较严重大气污染。
    • 范唯唯
    • 摘要: NASA网站近日报道,NASA计划于2022年发射4项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地球科学任务,以获取更多关于极端风暴、地表水、海洋和大气颗粒物等在内的基本气候系统和过程的信息,强化地球监测能力。这4项任务具体如下。
    • 徐娇; 张邓毅; 张英磊; 冯银厂
    • 摘要: 针对现有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的颗粒物快速来源解析方法不能提供基于质量浓度单位源解析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单颗粒快速源解析算法ArtPMF.选择淮河平原某能源工业城市2021年2~3月的单颗粒质谱监测数据对ArtPMF算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二次源、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烟花燃放源对PM_(2.5)的贡献占比分别为23%、22%、20%、12%、10%、6%和6%.结合监测点位周边工业企业实际分布方位、气态污染物和气象监测数据等对模型结果评估表明,该模型解析的燃煤源、燃烧源、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源贡献高值的方位分布均符合现场工业企业和功能区划的实际情况,说明该模型结果可信且能够为污染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支撑.
    • 王波; 闫晓云; 侯秀娟; 李心愿; 包红光
    • 摘要: 于2020年夏季以晴天、晴转多云为主的10 d,选择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5处不同植被配置及对照点(CK)进行环境指标监测,分析5处监测点及对照点(CK)的人体舒适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及噪音状况,研究各因子日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比较不同监测点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敕勒川公园7:00-10:00人体舒适度为较舒适;总悬浮颗粒物(ta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PM_(10)质量浓度呈现由早到晚波动状态,PM_(2.5)、PM_(1.0)质量浓度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负离子质量浓度呈“V”形变化,风速与温度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噪音极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P=0.91);噪音日变化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趋势,乔草型(S1)处噪音分贝相对较小。敕勒川公园绿地内不同植被配置间人体舒适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及噪音等表现存在差别,乔草型(S1)的夏季环境效应最高,乔木型(S3)最低,夏季影响城市公园不同植被配置环境效应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湿度以及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为主。
    • 房卫东
    • 摘要: 为了解肥城市城区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特征,于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在肥城市城区布置了 2 个采样点采集了 4 个季节的 PM10和 PM2.5样品,分析表明肥城市城区大气年平均 ρ(PM10)为 0.111mg/m3(0.070mg/m3 ~ 0.181mg/m3),ρ(PM2.5) 为 0.060mg/m3(0.032mg/m3 ~ 0.117m g/m3 )。 冬季颗粒物浓度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夏季最低。 ρ(PM2.5) /ρ(PM10)值为 0.5,季节与空间差距较大。
    • 屈莹; 周权; 陈一峰; 杨焱; 康淑玲; 何陈周; 姜雨; 吴传城; 刘宝英; 向建军
    • 摘要: 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前后福州市区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2020年福州市大气污染数据、气象数据和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广义线性模型的时间序列法,并调整长期趋势、季节性等混杂因素,分析比较新冠肺炎前后大气颗粒物-非意外死亡关系的变化。结果:新冠肺炎发生后,福州市PM2.5浓度显著降低。新冠肺炎前,PM2.5致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的超额危险度于滞后2 d内有显著性,而且在第1天效应最大,分别为[ER=1.69%,95%CI(0.79%,2.59%)]和[ER=0.93%,95%CI(0.49%,1.38%)]。而新冠肺炎后PM2.5对居民非意外总死亡数无显著影响。新冠肺炎前,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于滞后第1天有显著影响[ER=3.01%,95%CI(0.35%,5.74%)],新冠后则无显著影响。新冠肺炎前后,PM2.5浓度的降低对循环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死亡风险的改变无明显影响。结论:新冠肺炎后PM2.5浓度的降低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降低具有显著影响,提示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宋倩; 康惠文; 石聪; 杨舒越; 陈晨; 高福佳; 曹福源; 蒋守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大气颗粒物暴露对大鼠心肌组织氧化损伤。方法将48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暴露组(3个月,6个月)和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饲养在过滤大气颗粒物的独立通气笼盒(IVC)内,暴露组大鼠饲养在未过滤大气颗粒物的IVC内。HE染色观察6个月后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3个月和6个月大鼠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歧化酶(MPO)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个月暴露组心肌组织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个月暴露组GSH-Px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IL-8及VCAM-1蛋白表达升高,6个月暴露组MPO活力和MDA含量上升,IL-1β及IL-8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气颗粒物暴露可导致大鼠心肌组织发生氧化损伤,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 陈召俊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近些年来,对于大气污染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化研究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围绕大气颗粒物污染背景下的城市化,简单介绍城市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分类方法与来源,进而分析城市大气颗粒物对城市建筑、设备的直接影响,研究大气污染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后探讨大气颗粒物污染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创新理念。
    • 张娟; 吴嘉荔; 周思杰; 张翰卿; 张亚娟
    • 摘要: 目的了解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2021年春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呼吸系统疾病行急诊的人次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单日滞后模型和滑动平均滞后模型检验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2019—2021年春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的男性多于女性,且≥65岁患者占40%以上。2019—2021年春季大气PM_(10)平均浓度分别为88.33、83.66和163.34μg·m^(-3)。2021年沙尘天气大气PM_(2.5)和PM10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的风险会上升,OR及95%CI分别为1.01(1.00~1.01)、1.00(1.00~1.00)。2020年沙尘天气大气PM_(10)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存在3 d累积滞后效应,2021年沙尘天气当天PM_(2.5)及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增加有关,其OR及95%CI分别为1.02(1.01~1.02)、1.00(1.00~1.01)。特征分层结果显示男性与年龄≥65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PM2.5及PM_(10)的影响,其OR及95%CI分别为男性1.02(1.01~1.02)、1.00(1.00~1.00),≥65岁1.01(1.01~1.02)、1.00(1.00~1.01)。结论沙尘天气能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次,尤其对男性及老年群体危害更大。
    • 张芊; 庞可; 马彩云; 陈恒蕤; 马明月; 孔祥如; 潘峰
    • 摘要: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甘肃地区5个站点2017~2018年逐时72h气团后向轨迹;结合各站点颗粒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选择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春冬季,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甘肃地区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基于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将各站点分析结果输入TraPSA分析平台进行加权叠加分析,探讨了影响甘肃地区春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西北路径是影响甘肃地区的首要路径,其移动速度快、输送距离长、污染程度严重;东北路径次之,主要来源地为蒙古及内蒙古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受东南路径的短距离输送影响较大,且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输送影响;甘肃地区春季气团轨迹的输送距离较冬季长且输送高度高,冬季PM_(2.5)浓度均值和PM_(2.5)/PM_(10)的比值均较夏季高.多站点PSCF叠加分析发现,PM_(10)潜在贡献源区春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及青海西北部,蒙古南部、四川北部、青海西北部及东部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及塔里木盆地、青海西北部及东部、陕西南部;冬季源区整体向南偏移,且省内的短距离输送加强.多站点CWT叠加分析发现,PM_(10)浓度贡献区春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地区、准噶尔盆地附近,蒙古南部及内蒙古北部有线性分布,青海北部及甘肃北部区域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及甘肃北部地区;春季较冬季PM_(10)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更大、污染更重,但省内的短距离传输及颗粒物污染程度减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