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肃地区

甘肃地区

甘肃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农业经济、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2824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丝绸之路、发展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甘肃地区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昱、付永正、陈文凯等。

甘肃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2.16%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2824 占比:97.60%

总计:13140篇

甘肃地区—发文趋势图

甘肃地区

-研究学者

  • 张昱
  • 付永正
  • 陈文凯
  • 何少林
  • 周中红
  • 李春燕
  • 刘小凤
  • 吴建华
  • 陈瑶
  • 冯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丽梅
    • 摘要: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中国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如果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出现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分析并解决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目前中国农业常用的施水方式为地面灌溉,然而这一方式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水的利用率较低。对于甘肃地区的农业建设来说,必定要进行更高效率的灌溉,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进行改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 申鹏
    • 摘要: 果树嫁接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培育手段之一,甘肃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拥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果树嫁接能够实现优良品种的保持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增产增收,对于环境适应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果树嫁接的过程中防风固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促进接芽生长,并有效提高嫁接成活率。从甘肃地域的实际出发,分析果树嫁接的意义与果树嫁接防风固定方式的不足,提出甘肃地区果树嫁接防风固定的措施。
    • 张芊; 庞可; 马彩云; 陈恒蕤; 马明月; 孔祥如; 潘峰
    • 摘要: 利用HYSPLIT4模式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甘肃地区5个站点2017~2018年逐时72h气团后向轨迹;结合各站点颗粒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选择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春冬季,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分析了甘肃地区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基于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将各站点分析结果输入TraPSA分析平台进行加权叠加分析,探讨了影响甘肃地区春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西北路径是影响甘肃地区的首要路径,其移动速度快、输送距离长、污染程度严重;东北路径次之,主要来源地为蒙古及内蒙古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受东南路径的短距离输送影响较大,且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输送影响;甘肃地区春季气团轨迹的输送距离较冬季长且输送高度高,冬季PM_(2.5)浓度均值和PM_(2.5)/PM_(10)的比值均较夏季高.多站点PSCF叠加分析发现,PM_(10)潜在贡献源区春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及青海西北部,蒙古南部、四川北部、青海西北部及东部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及塔里木盆地、青海西北部及东部、陕西南部;冬季源区整体向南偏移,且省内的短距离输送加强.多站点CWT叠加分析发现,PM_(10)浓度贡献区春季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地区、准噶尔盆地附近,蒙古南部及内蒙古北部有线性分布,青海北部及甘肃北部区域有零星分布;冬季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及甘肃北部地区;春季较冬季PM_(10)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更大、污染更重,但省内的短距离传输及颗粒物污染程度减弱.
    • 朱艳君
    • 摘要: 本文从社会与民族和谐方面的价值、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历史与现代内涵两个方面对我国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社会认知层面--提升人们思维意识的重要性、文化认知层面(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财富属性及保护侧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认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三个方面,对加强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进行了讨论。
    • 汪鑫; 张伟伊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指出: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制订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当前对于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公众参与多局限于理论框架的构建,虽在城市开展有公众考古活动,但尚缺少必要可行的实践,尤其农村地区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资料与信息更少。大部分遗址实际上是分布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提高城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极为重要。基于此,文章在调查国内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基础上,以甘肃省天水市市区及甘谷县的毛家坪村文化遗产为例,旨在发现并阐释现阶段农村地区与城市公众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知识了解的差距,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普及模式以期增强公众文保意识,为提高群众文保力量及“博物馆之城”建设作出贡献。
    • 韩辉生
    • 摘要: 甘肃地区是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至关重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灌溉工业工程进行系统化改造,引入国内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之适合甘肃省气候和农业作物生产特点。实践证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大地提升灌溉效率和抗旱天数,减少了输水损失,节约了农业劳动力,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 于博; 魏进旺; 惠学科; 马小荣; 魏雅青; 常虹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迅速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将完善应急处置流程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1年10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在兰州暴发,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措施,用38天时间完成13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入院患者全部达到国家康复标准,清零出院,扑灭了甘肃地区的疫情,快速恢复了兰州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及生产经营秩序。在救治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通过不断地督查督导和方法措施的修订,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果。
    • 宋小燕; 景萌萌; 李丹; 张美玲; 参丹花; 陈万万; 安霞
    • 摘要: 目的:了解甘肃地区医院检测出Rh(D)阴性血患者资源管理情况,为有效补充Rh(D)阴性血献血者不足,Rh(D)阴性血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安全的输血,提供一种有效献血途径。方法:通过微柱凝胶法及凝集法的血型检测方法,检测甘肃地区2019年全省各级具代表性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ABO血型及Rh血型共计85253人份。用SPSS22.0软件,分别按ABO血型、RH血型、性别、年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级医院检测出的ABO/Rh(D)血型共计85253人份,其中Rh(D)阴性患者共占0.66%。性别以女性居多,占70.97%;年龄分布以18~55岁人数最多,占比79.47%;有效献血人数可达70.27%;以三甲医院检出Rh(D)阴性患者最多,占71.43%。结论:对医院检测出的Rh阴性血患者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逐步培育一支稳定的RHD阴性献血者队伍,对确保临床RH(D)阴性血液制品的安全有效、及时供给、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中国福基会青少年造芯计划助力甘肃地区中小学国产信创教育近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发起实施的青少年造芯计划为首批接受资助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北辰小学、太石河乡龙山村太石河学校,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大城小学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了第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采用双师远程授课形式,学生在学校机房通过电脑大屏实时与北京的老师沟通交流,借助国产自主研发的龙芯机器人等教育器材学习信创知识。
    • 刘洋; 张宏; 高云; 唐红娟
    • 摘要: 目的了解甘肃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过敏原,分析过敏原阳性患者的年龄差异,为哮喘病人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哮喘中心的51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并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9例患者中,血清特异性IgE阳性者331例(63.77%),阳性结果前八位的分别为艾蒿(30.63%)、猫毛(17.92%)、豚草(11.75%)、黄豆(9.83%)、屋尘(9.44%)、柳树/杨树/榆树(8.86%)、屋尘螨/粉尘螨(8.48%)、葎草(7.90%)。不同年龄组间过敏原存在差异。多数患者对两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结论艾蒿是甘肃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常见的过敏原。猫毛的致敏率在我省目前仅次于艾蒿;黄豆、鸡蛋白、牛奶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多数患者存在多种过敏原同时致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