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同震响应

同震响应

同震响应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测绘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9132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深部探测方法及抗干扰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与应用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11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同震响应的相关文献由8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昱、李凤、李春燕等。

同震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9132 占比:99.26%

总计:29350篇

同震响应—发文趋势图

同震响应

-研究学者

  • 张昱
  • 李凤
  • 李春燕
  • 冯建刚
  • 刘耀炜
  • 孙小龙
  • 曹玲玲
  • 刘静
  • 尹宏伟
  • 张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玲英; 毕灵晶; 杨星; 杨祺; 蒋薇
    • 摘要: 利用震例分析方法,通过对云龙、云县、永胜、通海等10个观测点垂直摆监测数据在云南省内及周边最近10年发生的51次中强地震中的同震响应、震前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了云南垂直摆的映震能力特征,可为未来地震前兆监测仪器选型、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 毛巍颖
    • 摘要: 云南思茅大寨井和大理月溪井分别位于云南西南和西北部,是云南地区主要地震流体观测井。通过水位观测数据分析,思茅大寨井水位和大理月溪井水位同震响应差异明显。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较好,主要表现为阶升,阶变幅度达10 cm以上的有16次,最大可达57.1 cm。大理月溪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较弱,阶变幅度小,主要表现为阶降。思茅大寨井含水层为中生界白垩系砂岩,结构致密、孔隙率小,有利于地震波传播导致含水层孔隙压力波动,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强。大理月溪井含水层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层,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地震波传播导致水层孔隙压力波动能力弱,水位同震响应能力相应也就弱。
    • 王嘉琦; 杨东辉; 常玉柱; 郭亚亚
    • 摘要: 以2019年河北唐山M4.5地震为例,对河北区域内6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进行同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VP垂直摆同震响应良好,与地震波形记录有较好的对应性;对地震时段数据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发现地震信息主要集中在0~0.15 Hz,各台站地震时段PSD较平静时段的结果增大,最大值随震中距增加逐渐减小,各台站VP垂直摆的频谱在时间-频率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 周洋; 王俊; 林俊
    • 摘要: 不同水温观测点由于观测环境、井孔条件、观测部位构造条件、介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使得水温动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同一观测井内不同层位的水温由于水温传感器安置深度和井孔热源分布状态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同震响应形态。利用小波变换算法,分析了房县三海村井不同深度的水温在3次地震中的同震响应变化,并结合该井的温度梯度、围岩特性以及含水层分布,提出一个简单的井-含水层模型。进而探讨了同井不同层位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初步认为其动力学机制源于水的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
    • 魏海滨; 谷洪彪; 孔慧敏; 迟宝明
    • 摘要: 为定量刻画地壳应力-应变改变、含水层孔压扰动及井孔水位变化之间的耦合过程,促进对近场地震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的理解,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获得鲁甸地区(200×200)km^(2)范围内,2014年鲁甸M;6.5地震造成的同震静态应变场分布、孔压演化规律及会泽井水位响应曲线,并以渗透系数、杨氏模量及孔隙度为变量,设计6组不同模拟情景对影响研究区孔压演化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鲁甸地震造成的同震静态应变场沿断层两侧呈四象限分布,应变场极值点分布在断层北段两侧,远离断层体应变数值逐渐减小;(2)地震造成研究区含水层孔压扰动在50 d内恢复至震前稳定值,孔压的扩散时间受渗透系数及杨氏模量的影响;(3)模拟所得会泽井水位受地震影响瞬时上升0.45 m,并在震后50 d内恢复至震前水位,水位变化趋势为阶升之后缓慢恢复,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变化趋势相近。
    • 曹梦涵; 薛莲
    • 摘要: 大地震会在很大的范围内引起地下水响应,研究地震如何影响地下水流动的物理过程有助于认识地震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震后井水位的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地下水变化,而且观测的数据相对比较多。同震井水位的变化主要有3种类型:阶跃变化、持续性变化和水位随地震波的震荡。引起同震井水位变化的机制有很多,即使同样的水位变化,其对应的机制也可能不同。通过对同震井水位变化特征及相关机理做综合论述,对比得到不同机制的区别及其在观测上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同震井水位变化的机制。
    • 闫勋; 高曙德; 姜振海; 李娜; 武善艺; 柴源; 曹喜
    • 摘要: 选取甘—青地区地球物理台网钻孔应变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数据计算其面应变相关系数、主应变、主方位角并进行投影,以面应变相关系数和数据精度进行质量控制,以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分析甘—青区域钻孔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21年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变化能清晰地映证该区域构造运动,2022年1月8日门源6.9级地震时钻孔应变主方位角、最大主应变投影同震变化与此次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应变场变化一致。上述发现为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变化,对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跟踪及短临跟踪提供参考。
    • 王晓涛; 马禾青; 崔瑾; 李国斌; 丁风和
    • 摘要: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与同震响应变化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了汶川8.0级地震从孕震阶段到发震时刻宁夏地区的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过程。
    • 赵娜; 贾东辉; 梁卉; 刘建明
    • 摘要: 选取2016年以来呼图壁新21号泉LN-3A水位仪记录的水位分钟值数据,从地震频率、形态类型、变化振幅和异常时间等方面统计同震响应特征,计算同震发生时该泉的地震能量密度和含水层M2波相位差,分析该泉的同震响应机理、映震能力,并初步探究水位响应特征的变化与后续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新21号泉同震响应形态为震荡型表明含水层渗透性未发生改变,响应形态为阶变型表明含水层渗透性发生改变,响应形态与震中距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该泉记震率为8.43%,触发其同震响应的能量密度绝大部分大于10^(-3) J/m^(3),映震能力较弱;同震响应幅度与计算响应幅度、S波最大振幅速度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偏离时,对该区域周边后续中强地震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姜佳佳; 冯建刚; 张昱
    • 摘要: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_(s)7.4级地震,甘肃地区地下流体台站记录到丰富的同震响应现象,尤其水位、水温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收集对本次地震有响应的甘肃地区7口水位和1口水温观测井水位资料,通过分析地震时这些井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同震变化特征和响应能力,得到井水位、水温响应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其中4口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且以突升型变化为主;有2口井水位出现了突降型同震响应现象;1口水位出现了脉冲型同震响应。水温观测只有1口井记录到同震响应,且记录的水温响应变化周期较大,恢复时间也较慢。由此可见,水位测项的响应变化明显强于水温测项的响应;水体热流换过程导致水温同震响应变化延迟;井水温同震响应变化因素更多造成响应机理更复杂;构造环境与水文地质对井水位同震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