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源要素

生源要素

生源要素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62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钦州学院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研讨会等;生源要素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金明、王朝晖、袁华茂等。

生源要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3.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162 占比:96.69%

总计:2236篇

生源要素—发文趋势图

生源要素

-研究学者

  • 宋金明
  • 王朝晖
  • 袁华茂
  • 李学刚
  • 李宁
  • 王保栋
  • 王文婷
  • 冯杰
  • 张宇宁
  • 李富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昌良; 王朝晖; 王文婷; 陈佳卓; 张宇宁; 郑虎; 柏瑶苹
    • 摘要: 目的:阐明浙江象山港海域甲藻赤潮发生潜势,为象山港的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7月采集象山港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质量分数,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结果:共鉴定甲藻孢囊26种,包括自养型18种和异养型8种,优势种为原多甲藻孢囊。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1.92~2.17之间;均匀度指数(J)为0.68~0.74。孢囊密度介于69.8~174.4 cysts/g D Wt,平均为100.2 cysts/g D Wt,呈现出港中大于港顶和港口的趋势。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异养型甲藻孢囊占比较高(67.6%~81.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体中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孢囊密度及主要类别孢囊密度均与生物硅(BSi)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生物量是决定孢囊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分析鉴定出10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虾夷扇贝毒素(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a)和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环胺藻毒素(AZP)潜在原因种环胺藻(Azadinium sp.),产生鱼毒素的哈曼多沟藻(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a)和垂裂莱万藻(Levanderina fissa)。结论:浙江象山港有毒有害甲藻孢囊密度较低,但种类丰富且分布广泛,具有赤潮发生的潜在风险,需要引起关注。
    • 汪蓉
    • 摘要: 以长江口为研究区,采集崇明东滩潮滩湿地与不同围垦年限菜地(20年、28年和52年)土壤,测定了其沉积物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分析了不同围垦年限菜地对土壤TOC、TN和TP等生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相比天然潮滩湿地,围垦菜地土壤TOC、TN和TP含量相对较高,且总体上随着围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②土壤TOC与pH值、电导率、容重、含水率和Fe^(2+)/Fe^(3+)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TN仅与pH值、电导率、容重和Fe^(2+)/Fe^(3+)值密切相关,而TP与pH值、电导率、含水率和Fe^(2+)/Fe^(3+)值显著相关;③单因子指数评估结果:长江口天然潮滩湿地和围垦菜地土壤TOC、TN和TP的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表明其均具有一定的污染风险,且围垦菜地一定程度增加了TOC、TN和TP潜在生态风险。
    • 王朝晖; 张宇宁; 王文婷; 谢昌良; 陈佳卓; 郑虎; 王军星
    • 摘要: 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福建东山湾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揭示了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2种,包括自养型14种和异养型8种,优势种为原多甲藻孢囊。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1.70~2.38之间;均匀度指数(J)为0.64~0.84。孢囊密度介于70.6~136.4个·g^(–1),平均为107.2个·g^(–1),在漳江口和八尺门海域较低。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较高的异养型甲藻孢囊百分含量(平均75.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体中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分析鉴定出7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环胺藻毒素(azaspiracid,AZP)潜在原因种环胺藻(Azadinium sp)、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e)。整体来说,这些有毒有害藻类的孢囊密度较低,但具刺膝沟藻在某些站位的高密度出现需引起关注。
    • 刘东艳; 吕婷; 林磊; 韦钦胜
    • 摘要: 海洋锋面存在于特征明显不同的2种或多种水系或水团交界处,锋面区域形成的次生环流和辐聚作用可显著影响到海洋中的物质输运与生物生产,故受到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我国近海陆架存在14个永久性的准静止锋面(渤海海峡锋面、山东半岛沿岸锋面、苏北沿岸锋面、西韩湾锋面、京畿湾锋面、济州岛西锋面、长江环形浅滩锋面、闽浙沿岸锋面、黑潮锋面、台湾沿岸锋面、闽粤沿岸锋面、珠江口沿岸锋面、琼东锋面和北部湾锋面),且部分海域观测到双锋面、穿刺锋面和锋面波等现象。它们与陆架环流及其他动力过程(如:涡旋、内波等)共同控制着我国边缘海的物质能量输运与交换以及生物生产力格局。近岸物质沿锋面、跨锋面输运与锋区的垂向输送过程对我国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存在显著季节性影响。冬季到春季,沿岸锋面松弛能够加强物质从近岸向陆架的输运,进而在空间上调制春季藻华暴发的时间与量级;夏季到秋季,我国边缘海存在显著的潮汐锋面系统,锋面的辐聚效应以及次级环流可显著提高锋面区域的营养盐浓度和改善光照水平,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起到促进作用,故在富营养化的河口与沿岸海域,锋面区域容易成为赤潮或缺氧高发区。此外,锋面的物理屏障作用使得两侧水团保持相对独立的物理与化学特征,因而在我国边缘海生境区划和生物多样性梯度变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研究对认识我国边缘海物质循环与生物生产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仍需充分结合观测与卫星资料,运用多过程耦合的高分辨率模型,深入认识锋面的精细结构与动态变化,加强亚中尺度和小尺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
    • 王朝晖; 郑虎; 王文婷; 谢昌良; 暨双辉; 张宇宁
    • 摘要: 孢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特殊的休眠阶段,被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于2018年4月采集了福建福宁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5种,其中别什藻(Biecheleria tirezensis)孢囊占据优势。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2.06~2.34;均匀度指数(J)为0.71~0.81。孢囊密度介于178.6~386.3 cysts/g(以干重计,下同),平均为286.0 cysts/g。孢囊密度高值区位于水深较深、沉积物颗粒较细的长表岛外海域,而低值区则位于长表岛至海尾角的近岸海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鉴定出9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goniodomine A原因种平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iranoi)、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a)和垂裂莱万藻(Levanderina fissa),其中Barrufeta bravensis、Gonyaulax spinifera和Scrippsiella acuminata的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需引起关注。
    • 孙厚云; 卫晓锋; 张晓敏; 贾凤超; 李多杰; 刘卫; 李健; 陈自然
    • 摘要: 土壤生源要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指导土壤肥力调控,优化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承德市伊逊河红旗周边地区为例,采集不同深度和典型剖面土壤样品,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半方差函数模型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论述了研究区土壤生源要素碳、氮、磷和钾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TN含量平均为848.74 mg/kg,总体较为缺乏;土壤Corg平均含量为1.35%,总体属中度水平;TP和TK含量相对丰富。TN、Corg、TP和TK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属较丰富以上水平的样品占比分别为7.71%、26.18%、35.08%和77.85%。深层土壤TN和TP含量显著低于表层土壤,垂向分布上TN和TP含量总体呈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TK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和TK空间分异以结构性变异为主,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TN和Corg分布具有中度的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控制,也受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土壤TP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和矿业活动因素共同影响,土壤TK空间分布则主要受成土母质自然因素控制。
    • 孙厚云; 卫晓锋; 张晓敏; 贾凤超; 李多杰; 刘卫; 李健; 陈自然
    • 摘要: 土壤生源要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指导土壤肥力调控,优化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承德市伊逊河红旗周边地区为例,采集不同深度和典型剖面土壤样品,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半方差函数模型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论述了研究区土壤生源要素碳、氮、磷和钾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TN含量平均为848.74 mg/kg,总体较为缺乏;土壤Corg平均含量为1.35%,总体属中度水平;TP和TK含量相对丰富.TN、Corg,TP和TK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属较丰富以上水平的样品占比分别为7.71%、26.18%、35.08%和77.85%.深层土壤TN和TP含量显著低于表层土壤,垂向分布上TN和TP含量总体呈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TK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TP和TK空间分异以结构性变异为主,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TN和Corg分布具有中度的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控制,也受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土壤TP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和矿业活动因素共同影响,土壤TK空间分布则主要受成土母质自然因素控制.
    • 魏卓群; 白军红; 张玲; 张光亮; 王昕; 王伟; 贾佳
    • 摘要: 以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夏、秋和春季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50 cm的土壤样品,研究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土壤生源要素总氮(TN)、总磷(TP)、总硫(TS)和总钾(TK)质量分数及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0~50 cm土壤剖面中TN和TS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68.19~421.29和356.15~935.77 mg·kg^(−1),总体质量分数偏低,且最高值出现在表层土壤,在3个季节中春季质量分数较高;TP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379.8~728.30 mg·kg^(−1),在剖面中分布较为均匀,质量分数最高值出现在夏季;TK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17852.41~23265.30 mg·kg^(−1),无明显剖面分布特征.0~50 cm土层的TN储量(TNS)的变化范围为109.66~227.36 g·m^(−2),TP储量(TPS)为350.74~625.27 g·m^(−2),TS储量(TSS)为331.15~575.70 g·m^(−2),TK储量(TKS)为12220.77~19780.33 g·m^(−2).总体上,各生源要素主要储存在0~30 cm土层;TPS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呈现夏季、春季、秋季,TPS和TSS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P<0.05),TSS呈现春季低于夏季和秋季.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碳(TC)、电导率、Mg、Al等指标与生源要素质量分数密切相关,土壤TC质量分数和C、N质量比是影响TNS的重要因素,而土壤密度、水土质量比和电导率则是影响TPS的重要因素.
    • 丁月旻; 颜天; 耿慧霞; 周名江
    • 摘要: 在实验室内选用不进行营养盐加富的流水系统模拟研究了浒苔(Ulva prolifera)对海水营养盐的吸收,测定了浒苔体内不同形态的碳、氮、磷的含量变化,探讨了浒苔对海水中碳、氮、磷3种生源要素的转化作用.结果 显示,流动海水的实验体系是一个能给藻体创造稳定环境的模拟装置,可以不断地给藻体更新海水和补充营养盐.浒苔对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有机氮(DON)、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有机磷(DOP)都有吸收作用,其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0.87μmol·g–1·d–1、2.41μmol·g–1·d–1、0.183μmol·g–1·d–1和0.023μmol·g–1·d–1.光照时段的DTN和DTP的平均吸收速率与无光照时段的平均吸收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浒苔对海水中无机形态的营养盐的吸收量高于对该元素的有机形态的吸收量;而浒苔的体内有机形态的成分均远高于无机形态的成分.浒苔对无机形态的氮、磷和碳转化为自身有机形态的转化效率分别为:97.33%,99.99%和96.84%.以上结果表明,浒苔能快速吸收无机形态的生源要素并转化为有机形态,能够加快生源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