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2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17044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中国地质、山地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辽宁省水利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第八届宁夏资深专家论坛等;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秀华、张华、敖崑鳈等。

生态环境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7044 占比:99.80%

总计:217472篇

生态环境效应—发文趋势图

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学者

  • 刘秀华
  • 张华
  • 敖崑鳈
  • 杨朝现
  • 侯新伟
  • 刘波
  • 刘湘南
  • 吴克宁
  • 夏斌
  • 彭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鑫苗; 徐华君; 古丽娜尔·麦麦提
    • 摘要: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格网尺度,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期内高昌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高昌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城市化地区用地面积波动增长,生态功能区用地面积则呈现减少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空间集聚性中部高于北部和南部,2018年北部的空间集聚性增强。(2)1990—2018年高昌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区和低质量区在减少,较高质量区以及较低质量区在增多。中部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而北部和西南部有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但总体退化趋势略小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趋向于良性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期内高昌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定量分析,以期为协调高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 王晶; 侯兰功; 何小勤; 刘涛; 邓莹佳
    • 摘要: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呈现典型“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分别为建设用地(增加1704.59 km^(2))和耕地(减少911.04 km^(2));此外,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动态变化明显。(2)2000—2019年,林地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为重要的生态用地,其重要程度高达53.81%,而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均未超过2%;在城市扩展状态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草地4类用地变动对该区域生态影响较大,合计用地变动生态价值贡献率为94.76%。(3)在研究期间,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指数呈先降后升的特征。总的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着动态稳定,2015年后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结论]政府应该管控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着重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恢复和改善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以便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
    • 和春兰; 费丽娜; 沈映政
    • 摘要: 利用2009年、2014年、2019年3期遥感、气候数据等,分析大理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大理市主要以林地、水域、耕地为主,发生转移的地类面积为360.39 km^(2),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主要变更为建设用地、林地和园地,水域、园地的转移面积最小。(2)2014~2019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剧烈的时期,全区综合动态度达3.91%。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减速最快,园地、建设用地增速最快。(3)人口和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和坡度是重要因素,而降水、植被类型和坡向因素则影响不大。(4)研究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上升,值处于0.5~0.6,生态整体向好,但需要警惕由于城市扩张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 王婧; 韩云平
    • 摘要: 合理规划滨水空间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该文研究生态环境效应可如何对滨水空间规划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对滨水空间的规划促进城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效应.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作为滨水空间规划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评估指标;建立城市滨水区规划路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统计方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依据城市滨水区规划路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滨水空间规划路径评估模型,利用模型评价结果确定生态环境效应所引导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选取某市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区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效应所引导的规划路径2的评价分值最高.
    • 苏迎庆; 张恩月; 刘源; 刘庚; 林菲
    • 摘要: 选取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学信息图谱、生态价值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综合分析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问题。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面积分别为1350.90 km^(2)、85.50 km^(2),增长率分别为92.83%、0.96%;耕地、草地出现小幅下降趋势,缩减面积分别为729 km^(2)、674.10 km^(2),缩减率分别为-5.02%、-7.63%;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维持多年平均水平,平均面积为297 km^(2)、7.92 km^(2)。空间格局呈现建设用地、耕地集中于流域核心区,草地、林地集中于边缘区的分异特征。(2)各时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图谱、土地利用涨落势变化近似,显著变化区主要位于流域盆地及其与山地过渡区,多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34%,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涨势幅度最高的是建设用地及林地。(3)基于不同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生态价值指数时序演变呈现“下降-增长-下降”的波浪状曲线特征;植被覆盖度经历“增长-下降-增长”的演变特征;空间格局上与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呈现空间斑块重叠。地形结构、用地标准、社会经济及环保政策等因子驱动下,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或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增强。
    • 蒋忙舟
    • 摘要: 为了明确宁夏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和由其转型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变化,采用1990~2018年4期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影像,按照“三生”用地主导功能构建宁夏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地理信息图谱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对宁夏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宁夏区域199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为生产用地面积在宁夏中上部不断扩张,生态用地面积在中下部不断缩减,生活用地则不断增加;宁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有所恶化,由1990年的0.455减少至2018年的0.438,中质量区面积占整个区域的65%左右,构成了生态环境质量主体;1990~2018年,宁夏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并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改善的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对牧草生态用地的挤兑是生态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
    • 盖兆雪; 陈旭菲; 杜国明; 王洪彦
    • 摘要: 探索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运用网格单元法,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局自相关模型、核密度函数等方法分析1986—2016年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6—2016年研究区三生空间以生产空间为主,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所占比重最大,呈现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增加的变化趋势;(2)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整体上略呈下降趋势,预示着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呈现“南密北疏”“边密中疏”的空间格局,且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控因子为到水域距离和到乡级以上道路距离,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且社会经济因子内部的交互作用明显强于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
    • 陈苏; 冯天朕; 刘颖; 张晓莹
    • 摘要: 综述了部分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种类、粒径分布情况,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互相作用及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为基础,展望了未来对于土壤中微塑料污染治理的方向,提出了新的土壤微塑料修复技术与体系。
    • 杨素; 万荣荣; 李冰
    • 摘要: 水文连通性作为连接河湖水体间物质、能量及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关键纽带,对水环境、水生态和生境状况具有联动与触发反馈作用,已成为水文学、水利学和生态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太湖流域作为全国典型的流域性密集平原河网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河湖水文连通关系变化剧烈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本文以水文连通性概念与内涵为背景,对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评价方法以图论法、景观格局指数及水文连通性函数等方法联合使用为主,且聚焦于区域尺度研究;演变过程按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致划分为自然水系形成阶段、古代人类活动影响阶段和现代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太湖流域水文连通性变化,近百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剧烈;良好的水文连通性有利于汛期减轻流域洪涝灾害及非汛期保障水资源供给,但水文连通性的提高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效应由于涉及因素众多尚存在争议.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1)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与评估是水文连通性研究的前提;(2)定量解析流域水文连通性的驱动机制是水文连通性研究的重点;(3)深入跟踪大型引水调水工程对流域水文连通影响及其效应是一项长期任务;(4)兼顾环境生态效应的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研究,开展工程控制背景下的流域水文连通多目标优化调控,是实现太湖流域洪水调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重要途径.
    • 闫晓云; 石玮琦
    • 摘要: 以呼和浩特市树木园内5种植物群落类型所在绿地为研究对象,以硬质广场为对照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探究城市公园绿地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5种植物群落人体舒适度指数(I_(CHB))处于Ⅵ级,空气负离子浓度(C_(NAI))处于一般水平,大气颗粒物浓度(C_(APM))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分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效应优于对照点。夏季晴朗无风天气下,推荐游人9:00-10:00或16:00后在树木园内样地S1(杜松-长白松-侧柏)内开展游憩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