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气候

微气候

微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4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园艺、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387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现代园艺、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微气候的相关文献由1523位作者贡献,包括熊瑶、霍寿喜、郭苏明等。

微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12.5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3387 占比:86.54%

总计:3914篇

微气候—发文趋势图

微气候

-研究学者

  • 熊瑶
  • 霍寿喜
  • 郭苏明
  • 吴信文
  • 孙梅霞
  • 李琼鹏
  • 潘登
  • 刘洪波
  • 孙彬华
  • 张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上凯; 刘煜; 杨潇静
    • 摘要: 既有研究显示,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微气候环境具有不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校园冬季室外气温普遍较低,迄今为止,不同材质下垫面对该地区校园冬季微气候有何具体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文中选取西北某高校校园内三种常见的下垫面类型——硬质铺地、植被和水面,针对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对周边温度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于2019年12月20—24日,对校区6个测点的温度进行连续实测。结果表明,冬季硬质铺地温度普遍高于草地和水面,且阴影区温度普遍高于阳光照射区。文中详细介绍了实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今后考虑冬季环境因素的校园环境设计提出了建议。
    • 魏雯婷; 李元波; 章婉奇; 申天瑶; 彭梦霜
    • 摘要: 对“西藏绿之源”蔬菜大棚2021年6月13—28日的微气象要素:棚内的温度、土壤温度、平均湿度、CO_(2)浓度及光亮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蔬菜大棚内的这些气候要素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且日差值较大。同时,外界气候变化对蔬菜大棚内的温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近50年来长沙市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极端天气增多,因此建立蔬菜大棚,调节棚内微气候,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农作物生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 解卫东; 顾康康; 常鑫悦; 胡鑫康
    • 摘要: 住区室外环境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其热舒适性十分重要。绿化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乔木种植设计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热舒适度。以合肥市某典型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测与ENVI-met模拟,探究乔木种植设计对夏季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并针对种植密度、树种和排列布局方式设置不同情景方案,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对住区热舒适性提出优化策略。
    • 王志国; 闫小艺; 孙志敏; 张曦兮; 薛婷
    • 摘要: 本文以大庆市典型临水住宅——祥阁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分析其日变化微气候效应特点,建立了包含温度、湿度和风速在内的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研究表明,建筑物与植物的阴影为影响测点温度的主要原因;水体对周边区域早上和晚上的温度有较大影响;灌木对于风起到很大的减弱作用,“穿堂风”在小区内作用明显,住宅近水区域风速较大;植物和临近水体的蒸发作用对住宅内空气相对湿度有明显影响;树木阴影是春季影响大庆市临水住宅舒适度的主要因素。
    • 黄钰麟; 傅伟聪; 陈晶茹; 董建文; 王敏华
    • 摘要: 选取福州市西湖公园林荫空间为样地,借助ENVImet软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林荫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下几方面。1)树木叶面积指数在所有时段均对林荫空间的降温通风能力起主导作用,降湿效应在早上时段主要受乔灌草比例影响,其余时段主要受树木叶面积指数影响。2)树木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占比与林荫空间的降温能力呈正相关,与降湿能力呈负相关;乔木植距与冠幅比值略大于1:1时,降温效果最佳;空间的通风效果与树木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受树冠高度影响;随着灌木层占比和种植密度的升高,空间风速呈下降趋势。3)降温降湿通风效果最佳的组合方案为:选择叶面积指数高(6.6)的树木,乔灌草比例为3:1:1,种植密度为12m。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设计策略,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设计依据。
    • 樊亚妮; 董芦笛
    • 摘要: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蔡军社; 刘洪波; 白世践; 白云岗; 张江辉; 郑明; 丁平
    • 摘要: 【目的】分析弥雾调控技术下微气候变化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优质高产的弥雾调控技术方式,为葡萄节水提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常规滴灌的基础上与微喷叠加,组成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处理,监测各微喷弥雾调控处理下葡萄园温度、湿度、果实品质等指标变化,分析弥雾调控下微气候因子与葡萄果实品质的响应关系。【结果】采用弥雾调控可有效降低葡萄园温度和增加湿度,与CK处理相比,白天平均温度低1.5~3.0°C,夜晚平均温度低1.3~2.1°C,平均温度差低0.1~1.6°C,平均温度低1.5~2.5°C,白天平均湿度高5.7%~7.6%,夜晚平均湿度高4.7%~7.0%,平均湿度高5.0%~7.0%。葡萄果实品质,WP_(1)、WP_(2)、WP_(3)和CK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21.5%、21.1%、19.5%和19.1%,总糖含量分别为19.1%、18.2%、17.9%和17.5%,总酸含量分别为4.0、5.1、5.9和6.4 g/L,VC含量分别为2.8、2.5、2.5和2.1μg/g,弥雾调控处理果粒均重高出CK处理0.26、0.18、0.26 g。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晚上平均湿度是影响最大的关键微气候因子,当夜晚平均湿度值为46.2%~51.1%时,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结论】在葡萄果实生长关键期,采用架下弥雾调控技术,每天喷水1 h,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并可以用晚上平均湿度对葡萄果实生长和品质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 张衡; 刘红梅; 杨雪; 宫厚杰
    • 摘要: 为改善吐哈地区极端气候条件对葡萄生长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无核白”葡萄为材料,在葡萄棚架不同高度设置微喷(WP1:棚架上50 cm,WP2:棚架下50 cm,WP3:地上30 cm),以常规滴灌作为对照处理(CK),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葡萄棚架下温度、相对湿度及葡萄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当地葡萄优质生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微喷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日最高温度降低1.15~2.94°C,日最低相对湿度增加2.32%~3.21%,微喷开启后6 h平均温度降低1.34~2.62°C,平均湿度增加2.93%~3.99%,温差降低1.80~3.40°C,湿度差降低0.50%~2.61%,温度与相对湿度呈线性负相关;微喷处理可显著增加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还原型Vc含量,降低果实中的总酸量。其中WP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提升22.2%,糖酸比较CK提升17.28,且差异极显著。经综合分析温度、相对湿度和果实品质,果粒膨大期时在棚架下方50 cm处每天14:00喷水1 h能提高“无核白”葡萄的品质,适宜在吐哈地区推广。
    • 陈岑; 仇海囡; 张宇涵
    • 摘要: 街巷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街巷更是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历史街区未能及时更新,室外热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空间使用率和居民健康。文章以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研究夏季街巷热环境状况,探讨街巷空间形态要素与微气候参数以及生理等效温度之间的关系,为传统街巷空间更新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 金乃玲; 万昺辰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大量建造高层住宅成为提高住宅容积率的必要手段。以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入手,并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架空层的基本类型和现状问题。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探讨架空层空间的影响因素、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