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828871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生态科学、生态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新疆动物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等;土壤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远娇、王建武、骆世明等。

土壤生态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28871 占比:100.00%

总计:3829028篇

土壤生态系统—发文趋势图

土壤生态系统

-研究学者

  • 冯远娇
  • 王建武
  • 骆世明
  • 于雯超
  • 代显峰
  • 伏亚萍
  • 余冰飞
  • 倪小会
  • 刘东生
  • 刘旻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宏鹏; 孔诗雯
    • 摘要: 土壤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无节制地排放,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进一步提升,土壤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被降解,因此当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土壤中生物和微生物大量减少,导致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产。除此以外,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也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 黄紫洋; 钟云峰; 肖自军
    • 摘要: 土壤生态能是指某一单元土壤体系中维持其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力,其概念的建立是为了全面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其变化方向和限度而定义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土壤生态能包括土壤内能、土壤熵值、水分渗透压能、比表面张力能、离子化学势、土壤胶体吸附能等土壤体系的理化性质,其加和结果即为土壤生态能值。土壤生态能值的变化相当于土壤体系与外界环境所发生的输入与输出能值的大小,表达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限度,可作为障碍土壤调理与改良的判断依据。
    • 陈苏; 冯天朕; 刘颖; 张晓莹
    • 摘要: 综述了部分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种类、粒径分布情况,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互相作用及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为基础,展望了未来对于土壤中微塑料污染治理的方向,提出了新的土壤微塑料修复技术与体系。
    • 张雷
    • 摘要: 本文对生物炭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重点描述生物炭当今作为一种重要的新生发展产物在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的推广价值与重要作用,认为生物炭在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固碳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述了生物炭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具体分析了生物炭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前景。
    • 徐丽慧
    • 摘要: 0引言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的演替极其重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决定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因子。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以亿计,种类数以万计,包括真菌、细菌、古菌、病毒等。真菌构成了土壤的大部分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杨光蓉; 陈历睿; 林敦梅
    • 摘要: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中.目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已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近年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对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微塑料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广泛存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路径包括塑料薄膜残留物分解、污泥堆肥及污水灌溉、有机肥施用和大气沉降等;进入土壤环境的微塑料会在外因作用下继续发生降解或迁移.此外,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系统的生态效应,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影响.为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肖玖金; 杨礼通; 杨智富; 冯秋红; 陈良华; 胡宗达
    • 摘要: 为研究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设置5个模拟柴油污染梯度,采用手捡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1135只,隶属于3门9纲20目54个类群,以线虫纲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54.88%和14.82%,其中,线虫纲最高占比达70.94%(7月的240 g/m2柴油污染量处理组),最低为36.15%(8月的对照组,柴油污染量为0 g/m2).与同期对照相比,柴油污染降低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这些指数在同一时间下随污染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柴油污染增加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的月动态变化幅度,且各月土壤动物密度随柴油污染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柴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规律,破坏了土壤动物个体数的"表聚性"分布特征,部分样地土壤动物数量甚至出现"逆层分布"现象,但随着污染时间的推移,表层土壤动物群落逐渐得到恢复.而土壤动物类群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受影响较小,表明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影响更大.
    • 张佳佳; 陈延华; 王学霞; 倪小会; 刘东生; 李丽霞; 邹国元
    • 摘要: 微塑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塑料颗粒,近年来,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较多报道,但微塑料在陆地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存在和影响的系统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从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效应及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针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残留、污泥的土地利用、有机肥施用、地表径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2)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鉴定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但目前仍没有标准化的检测和定量技术;3)微塑料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威胁,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4)微塑料表面可附着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物理和化学污染,可释放内源性有毒物质,并导致复合污染效应;5)微塑料污染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研发生物降解塑料产品、从源头控制微塑料的输入以及加强世界各国合作.提出今后微塑料的研究应建立统一的定量分析标准方法,发展更准确的可追溯分析技术,加强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科学研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进一步探索土壤微塑料提供思路,而且可为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张佳佳; 陈延华; 王学霞; 倪小会; 刘东生; 李丽霞; 邹国元
    • 摘要: 微塑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塑料颗粒,近年来,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较多报道,但微塑料在陆地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存在和影响的系统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从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效应及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针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残留、污泥的土地利用、有机肥施用、地表径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2)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鉴定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但目前仍没有标准化的检测和定量技术;3)微塑料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威胁,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4)微塑料表面可附着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物理和化学污染,可释放内源性有毒物质,并导致复合污染效应;5)微塑料污染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研发生物降解塑料产品、从源头控制微塑料的输入以及加强世界各国合作。提出今后微塑料的研究应建立统一的定量分析标准方法,发展更准确的可追溯分析技术,加强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科学研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进一步探索土壤微塑料提供思路,而且可为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李文博; 刘少君; 叶新新; 郜红建
    • 摘要: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稳产增收,粮渔共赢,同时也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稻-鱼、稻-虾、稻-蟹、稻-鳖和稻-鸭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变了土壤动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调节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功能.然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可能造成土壤潜育化、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此外,不同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农田粮食供给和温室气体排放功能的影响各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长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阐明不同稻田种养模式下土壤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过程以及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集成应用科学合理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