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月变化

月变化

月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475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外汇、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41届辽冀蒙邻市气象技术协作区学术年会等;月变化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印龙、冷冰冰、吕湘芳等。

月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475 占比:99.52%

总计:24594篇

月变化—发文趋势图

月变化

-研究学者

  • 丁印龙
  • 冷冰冰
  • 吕湘芳
  • 林益明
  • 林鹏
  • 蒋焕
  • 谭忠奇
  • 仝文伟
  • 刘洋
  • 刘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强; 徐开宇; 王敏
    • 摘要: 本文利用2019年青海省黄南州闪电定位仪探测资料,分析了黄南州雷电的月变化特征,雷电强度和雷电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统计,得出雷电强度和雷电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南州的雷电天气由4月开始到10月结束,雷电主要分布在夏季;(2)雷电强度指数与雷电持续时间呈正指数相关关系,表明雷电持续时间越长,雷电强度越强;(3)雷电灾害的频发地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开展防雷检测,降低雷电灾害风险。
    • 吕湘芳; 蒋焕; 刘燚; 冷冰冰
    • 摘要: 通过分析乌鲁木齐河上游3个水质监测断面连续6 a(2014—2019年)月度监测数据,了解断面悬浮物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各年份不同监测断面的水中悬浮物年际间变化趋势不同,但3个监测断面间变化趋同,6月含量最高。悬浮物年平均含量具显著年际波动且逐年降低趋势,由上段至下段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特点。总体而言,乌鲁木齐河上游断面悬浮物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 李雨阳
    • 摘要: 利用1981年~2020年40a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1个国家气象站的资料,对达到或超过17m·s^(-1)的大风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年变化波动性较大,1年中超过300次的大风仅有1987年,最少的仅出现了84次大风是2013年。月变化1月~9月波动较大,9月~12月波动较小。最多是4月1471次,次多是5月1339次,春季3个月是大风出现最多的3个月,共3745次。在年代变化上,20世纪90年代最多2084次,21世纪00年代最少1650次。
    • 俞佩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浙江省基准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浙江短时强降水累计发生频次为72601站次,随雨强增大呈指数式衰减。2)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沿海向内陆发生频次减少,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位于温州西南部。夏半年随时间推进和影响系统演变,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亦存在差异:5~6月浙西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发,7月短时强降水全省分散分布无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8~10月则主要在沿海地区多发。3)总体而言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且高强度短时强降水更倾向发生在午后到傍晚时段。夏秋季节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到傍晚最为多发,峰值出现在17:00至18:00,这与副热带高压强盛,午后到傍晚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好,易触发强对流天气有关;春季除午后到傍晚外夜间和凌晨亦为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可能与低空急流多在夜间和早晨发展加强有关。短时强降水的月变化特征呈现类双峰型分布,8月最为多发(26.0%)(主要由台风降水造成),其次为6月和7月。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月变化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而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分布不均,2015年之后年际变化幅度增大,其中2016年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达8728站次,2017年为发生频次最低仅5581站次。
    • 胡耀月; 王东海; 吴珍珍; 张春燕; 曾智琳; 万轶婧
    • 摘要: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N-20°N,20°N-25°N,25°N-30°N,30°N-40°N,40°N-50°N),分析各区域准零风层的结构特点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实测风场分析发现平流层下部存在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各区域的南北分布差异大致以25°N为界:单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北的夏季;双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南的10月至次年5月。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平均维持高度随纬度递增,且其厚度以双峰变化为主。此外,单层准零风层每月出现和维持天数均大于双层,30°N以北的单层准零风层在夏季的维持天数较其他区域长。
    • 冯敏玉; 许怡欣; 王国锋; 甘瑞杰; 邓超
    • 摘要: 二氧化碳是最突出的温室气体之一,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研究南昌近地面CO2浓度变化情况,通过南昌市温室气体监测站,对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在距离地面30 m和50 m高度上的CO2浓度值进行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分析,并与2019年瓦里关12个月的浓度值做比对。研究结果表明一天中CO2浓度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趋势,且冬季时CO2变化幅度最小,春季变化幅度最大。一年中CO2浓度呈现波动性季节分布特征:1~2月浓度较低,为434~450.4 ppm,3~5月起伏变化,但总体下降,为433.5~446.1 ppm,6~8月又呈现下降趋势,浓度值为418.2~436.9 ppm,8月时CO2浓度最低418.2 ppm,9~12月呈现上升趋势,浓度值为423.9~589.5 ppm,在12月份升至最高值589.5 ppm,总体上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CO2浓度处于两者之间。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大气扩散作用稀释CO2,而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增加CO2排放。
    • 蒋焕; 冷冰冰; 吕湘芳
    • 摘要: 乌鲁木齐河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水源地.为了解乌鲁木齐河上游水体矿化度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上游上、中、下段3个水质监测断面(跃进桥、英雄桥、青年渠)开展连续6年(2014年~2019年)的月度矿化度监测.结果表明,各年份及各监测断面的水体矿化度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且总体变化趋势相近,表现为1月~6月逐渐下降,7月~8月最低,随后波动上升.6年间水体矿化度年平均值呈2次下降趋势,且呈现从上游上段、中段至下段逐渐降低的特点.总体而言,乌鲁木齐河上游水体矿化度具有较规律的时空变异特征.
    • 肖玖金; 杨礼通; 杨智富; 冯秋红; 陈良华; 胡宗达
    • 摘要: 为研究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设置5个模拟柴油污染梯度,采用手捡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1135只,隶属于3门9纲20目54个类群,以线虫纲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54.88%和14.82%,其中,线虫纲最高占比达70.94%(7月的240 g/m2柴油污染量处理组),最低为36.15%(8月的对照组,柴油污染量为0 g/m2).与同期对照相比,柴油污染降低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这些指数在同一时间下随污染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柴油污染增加了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的月动态变化幅度,且各月土壤动物密度随柴油污染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柴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规律,破坏了土壤动物个体数的"表聚性"分布特征,部分样地土壤动物数量甚至出现"逆层分布"现象,但随着污染时间的推移,表层土壤动物群落逐渐得到恢复.而土壤动物类群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受影响较小,表明柴油污染对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影响更大.
    • 王志波; 白高娃; 李银祥; 张海东; 于楠楠; 侯建利; 刘佳; 姚佳
    • 摘要: 以阴山山地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凋落物年凋落量、组成、月动态变化及现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年凋落总量为4.74 t·hm-2,其中,落叶2.64 t·hm-2,落枝1.53 t·hm-2,落果0.50 t·hm-2,落皮0.07 t·hm-2,分别占总凋落量的55.69%、32.28%、10.55% 和1.48%.各组分中,落叶在10月份凋落量最大,为1.56 t·hm-2,落枝和落果5月份凋落量最大,分别为0.28 t·hm-2和0.10 t·hm-2.林地凋落物现存量为5.04 t·hm-2,其中,未分解层3.67 t·hm-2,半分解层1.37 t·hm-2.研究结果可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质循环和林地养分平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安丽娜; 司徒淑娉; 邝敏儿; 周炎
    • 摘要: 2020年是"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六项常规大气监测指标浓度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二级标准要求.分析了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SO2和O3-1 h浓度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NO2浓度日变化呈明显"双峰型";主要大气监测指标浓度呈明显"节假日效应";O3-8h(90per)月均浓度呈"M"型分布特征,其他大气监测指标呈"W"型分布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