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0年全国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
2010年全国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

2010年全国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0-08-27

主办单位:中国预防医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会议文集:2010年全国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分析生物恐怖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类, 根据标本的性质、现场调研、疫情、临床诊断标本初检结果及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确定总体检验、鉴定程序,并可根据对标本性质的熟悉程度增减鉴定程序和步骤。快速侦检:主要技术包括免疫或核酸传感器、金标记试纸条、碳凝集试验、免疫荧光、ELISA,PCR、生物芯片等。病原分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并参考快速检验结果选择不同方法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并详细介绍了其医学防护,指出医疗体系的预防准备:生物恐怖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建立专业防护机构;加强病原体的管理。
  • 摘要:生物安全管理是为了防止实验人员感染,防止感染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保护操作者及公众健康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逐步得到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相继面世,各地的疾控部门建立起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随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持续运行和不断地改进.并分别从人员培训和管理、设施设备性能的监测、日常监督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指出从事病原微生物的操作者和研究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承担起保障自身安全应承担的个人责任:保障环境、周围工作人员的责任;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的责任,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防止生物危害的发生。
  • 摘要:稻田是我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受到人类频繁干预的湿地生态系统,摇蚊隶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全世界已知的摇蚊有5000余种,是一种十分常见、耐受性极强的水生昆虫,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十分常见,其生物量可占到水生底栖动物总量的70%~80%.摇蚊在湿地生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已有大量研究,由于摇蚊对农业生产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国对稻田摇蚊的研究十分有限,仅局限于分类层次的种类描述和将其视为中性昆虫的研究.对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被极大的忽视了.通过Bt水稻对稻田摇蚊的生态影响展开了初步研究,期望对今后稻田摇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在Bt稻田及其对照田中均采集到5种摇蚊,分别为隶属摇蚊亚科的台湾长跗摇蚊、中华摇蚊和云集多足摇蚊,以及长足摇蚊亚科的刺铗长足摇蚊,直突摇蚊亚科的微小沼摇蚊、富阳晚稻田中摇蚊的优势种类为台湾长跗摇蚊,占发生数量的85-90%,而中华摇蚊的发生量最小,不到总发生量的1%。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安全与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重大问题交织一起,成为保障国家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前沿和战略技术支撑.介绍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环境病原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实验研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扩散过程、人员和实验室内微环境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监测采样技术和装备、实验室排风系统高效粒子过滤器(HEPA)对微生物气溶胶过滤净化效果的生物学测试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气溶胶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和评价体系,为提高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奠定了技术和装备基础。
  • 摘要: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和禽流感等重大农业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也更加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生物恐怖袭击的担忧,应对农业生物恐怖威胁已成为国际社会无法回避的安全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农业生物恐怖的"历史"、国际上对农业生物恐怖的研究现状、农业生物恐怖实施后的危害效果以及应对措施,对加强农业生物恐怖的防范提出要系统设计国家生物安全的总体战略,提高我国农业生物安全实力,建立完善的动植物疫情危机应对体系,启动有关农业生物安全研究有关科技计划,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支持下,对相关的农业生物安全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的布局和投入,为有效保障农业生物安全提供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物品和人才支撑。
  • 摘要: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保障工作人员安人身全的重要物理防护屏障,其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意义非常重大。为满足GB19489-2008新版国标要求,根据已建实验室空间布局狭小的实际情况,通过新增设消毒管道、循环风机等措施,实现了在原位对排风HEPA过滤器进行彻底消毒的目的.通过消毒验证试验,效果令人满意.对全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原位消毒的实现提出了一个既经济可行又能解决国标规定要求的方案,可对其它需改造或在建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借鉴和指导作.
  • 摘要:杨树黑斑病是侵害杨树的主要病害种类之一,由Marssonina属真菌(如杨盘二孢菌)引起,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和叶柄,可导致杨树光合效率下降并提早落叶,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量.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miRNA被病原物调控,暗示miRNA可能在植物的抗病过程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对miRNA在杨树抗黑斑病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还是知之甚少.本研究即以黑斑病敏感型加拿大杨树(Populus Canadensis)和高抗黑斑病的NL895杨树(P.euramericana CL"NL 895")为材料,研究了两个材料中6个miRNA响应杨盘二孢菌侵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杨盘二孢菌在24h,48h,72h的侵染时间内,相对于平行对照,杨盘二孢菌显著诱导了NL895杨中病程相关基因PR-1,PR-2的表达,在抗黑斑病的NL895杨和黑斑病敏感型的加杨中,miRNA的不同表达谱可能暗示了杨树的基因型影响了对黑斑病的敏感性,但这一推测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摘要:面对日趋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特别是反生物恐怖和应对重大疫情的威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御能力建设,通过制订系统完整的生物防御计划,加大经费和人力投入,以及持续强化科学研究和体系部署等措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统筹规划生物安全,建立国家生物防御体系,加大生物防御研发投入,重视生物防御疫苗和药物的研制和储备,提高生物防御能力,努力减少生物危害。
  • 摘要:土壤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赖以其生存的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土壤生态系统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它们参与土壤中诸多的生物化学过程、有机物的分解转化、菌根的形成等,是土壤养分转化及有机物质分解的基础,它们与植物互利共生并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基因作物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但该领域的研究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有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也迅需综合多种研究策略或开发新的研究策略来进一步阐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 摘要:目前,空气高教过滤仍然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污染防护的主要手段,但高效空气过滤器存在泄漏和表面病原微生物存活、繁殖的风险.因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系统(适用时)、排风系统高效过滤器进行消毒和检漏.针对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标准要求,研究了国际上通用的HEPA过滤器扫描检漏、全效率检漏法及气体消毒法,提出了三种生物安全实验室通风系统HEPA过滤器原位消毒及检漏技术方案,以期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主要从生物安全概念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生物安全的本质、涉及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生物安全发展,重点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生物安全能力构成体系与发展重点.并指出应发挥学会科技研究专长,发挥咨询和宣传作用。从长期发展而言,学会的咨询作用有助于推进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而学会的宣传作用有利于民众对该领域的知晓和支持。西南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宝库,是我国疫病多发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区域,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全球性病害,引起了严重的产量损失.除了产量损失外,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还降低小麦品质,产生带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的单端孢霉烯类的毒素和籽粒.人们开始利用转基因的技术,将新的抗赤霉病基因导入小麦以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小麦感病可能由于易受初侵染攻击的组织产生的防卫反应过慢或者镰刀菌对小麦产生的抗菌蛋白具有抗性.因此采用策略包括通过选择特异表达启动子改变基因表达方式,提高小麦防卫反应,小麦主效QTL区域相关抗病基因的克隆方面,试图提高花器官在侵染前的单个抗镰刀菌蛋白的水平或侵染时总体防卫反应减轻赤霉病的危害。
  • 摘要:采用GC-MS法检测了处理扑草净生产的东当归、桔梗、轮叶党参、地黄块根中的扑草净残留量.测定结果,扑草净(40%)春季土壤处理2和4kg·hmr.2剂量时,秋季(施药后152d)烘干的东当归块根中扑草净残留量分别为0.0368和0.0464mg·kg-1,桔梗块根中分别为0.0276和0.0358mg·kg-1,轮叶党参块根中分别为0.0235和0.0343mg·kg-1,地黄块根中分别为0.0427和0.0590mg·kg-1.
  •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作物.在我国,马铃薯是位于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而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等引起的病毒病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主要手段中,通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扩繁等技术进行脱毒种薯,能够在产量上成倍的增长,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做出很大贡献,但该技术成本很高,较繁琐.同时传统的抗病育种往往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抗源,而农药防治不仅耗时费力、污染环境,而且对病毒病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新的方法解决病毒病害问题是目前马铃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基因沉默原理和基因删除技术,通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技术得到对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中抗一种、两种和三种病毒并且是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马铃薯抗病毒新株系。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由于种薯科毒过程所需的巨大投资和产生的高成本,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而长期保持优良种薯的特性,这具有巨大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首次把基因删除系统应用到马铃薯转基因研究中,为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从根本上减少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的担忧提供可能,因此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为掌握辽宁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构建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数据库.方法:在辽宁省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建立监测哨点,定期对6类食品进行采样,检验采用增菌液(LB1、LB2)增菌后,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再做相应的生化及API Listeria快速反应板鉴定.结果:检测6类490份食品样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3株,检出率为2.65%.结论:辽宁省食品均不同程度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尤以生禽肉污染严重,生畜肉次之,动物性水产品、生食蔬菜少见.
  • 摘要:根据GB19489-2008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实验室风险管理体系,针对实验室活动涉及的致病性生物因子探讨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研究对比其他领域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借鉴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风险评估涉及的风险因素.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工作量巨大,手动工具和辅助工具评估法不适用,应借助其他领域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经验,研发适合于实验室、具有通用性、特殊性、可行性、保密性和推广性的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为实验室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实用、简捷经济的规范工具.
  • 摘要:本文在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的趋势,并对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应开始逐步开展和加强全民,尤其生物安全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人民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尤其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单位管理者的意识水平,将生物安全意识融入到科研人员、病原体操作人员的基本意识中,最大限度地消除生物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制度,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督管理,以防患于未然。
  • 摘要:本文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定义与分类方法,介绍我国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现状,促进我国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水平.根据定义与用途的分类方法能系统科学地反映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我国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需求正在增加,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尚处起步阶段.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在未来实验室将新建或改建的规划设计阶段将得到全面考虑并与建筑物设施结合,一并规划建设。我国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将从品种单一向门类齐备、品种完善的方向发展,并将逐步充实至各个实验室。
  •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一是全局,一是局部。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与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关系到国家安全;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目前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及措施包括:加强研究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健全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建设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信息系统与监测系统。为控制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要加快转基因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生产划区管理;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管理:提高全民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意识;加强科技创新,谋求新的安全途径等。
  • 摘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7月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会议认为,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对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起步较晚。并总结了我国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新品种的育成,目前几十种经济植物的转基因植物植株已经培育成功,在重点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成绩尤为突出。
  • 摘要:转基因育种技术已成为解决粮油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我国政府已明确“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然而,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不可回避,解决争论的措施不仅需要出台有关法规,更重要的是创造解决争端的技术。共转化技术、雄性不育技术、无籽技术、种子终结者技术、选择性灭杀技术、重组酶系统以及外源基因清除技术(Gene-Deletor)在解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上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仍然会逐渐扩大,利用基因技术解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引发的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需要人们创造安全转基因技术加以解决。从初步研究结果看,外源基因清除技术在转基因育种、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等基因工程的多个方面可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应用的安全转基因技术,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 摘要:通过对实验室相关感染基本概念的解析,分析了其暴露方式以及机理,指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和操作要领;根据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明确每个病原的生物安全要求和操作要领,为实验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要求和规范;明确操作过程中发生暴露时,应采取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感染人员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小麦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包括小麦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病毒病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培育转基因抗病小麦被认为是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用于抗小麦赤霉病转基因研究的目的基因类型主要包括毒素降解基因、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单链抗体基因、雪花莲外源凝结素基因、葡聚糖酶基因、糖基转移酶基因等;其中转复制酶基因WYM-Nib8基因抗黄花叶病毒小麦已经进入了中间试验,正进行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并指出现阶段抗病转基因小麦环境安全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具有应用前景的转基因小麦不是很多,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小麦本身的特殊性,即再生能力差、基因组复杂等;(二)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外源基因,例如毒素降解酶类基因以及单链抗体基因等,尚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转基因小麦发展速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备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以达到减少因转基因农作物释放带来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摘要:森林作为具有自养功能的绿色植物是地球碳固定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加速林木育种进程,提高森林生产力是当前面临的世界性的重要研究课题。提高单位面积林木的固碳能力,显然是现代林木遗传育种学家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林木中固定的碳,主要以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和木素等成分固定在树木的细胞壁中。外生菌根及内生真菌对植物的矿质营养吸收、内源激素含量、水分吸收和利用、抗病性、及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如何利用外生真菌及内生真菌提高森林的生产力也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现代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有力的遗传工具,同时也为加速林木的育种进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