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8375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等;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龙花楼、胡守庚、张绪冰等。

土地利用转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8375 占比:99.91%

总计:308640篇

土地利用转型—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转型

-研究学者

  • 龙花楼
  • 胡守庚
  • 张绪冰
  • 王凯
  • 余晶
  • 屠爽爽
  • 刘永强
  • 卓成刚
  • 张英男
  • 戈大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元; 韩俊扬; 罗雷
    • 摘要: 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贡献度等,定量分析2000—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津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减小,三种一级用地类型中,生产用地数量约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4.46%。(2)从土地利用转移来看,生态用地流出最多,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流入最多,其中在2010—2015年生活和生产用地转入明显减少,开始逐渐向牧草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转入。(3)天津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40 3、0.329 6、0.316 0、0.314 1,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在减弱。农业生产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型生产、生活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 张文静; 车震宇
    • 摘要: 乡村转型发展为乡村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性预测提供了保障,研究乡村发展要素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出发建立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成都平原经济区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乡村转型度,得出以下结论:①乡村转型度高值呈现从全局分散到东部聚集,再到中部聚集的转变;②研究区乡村转型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乡村转型度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性;③人口、土地、产业之间协调转型才能促进乡村转型可持续发展。
    • 陆生海
    • 摘要: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的规范使用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土地资源的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受到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诸多土地问题。借助于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转型及管理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对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土地利用转型趋势,并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 谭林; 陈岚
    • 摘要: 土地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显化了其经济社会价值,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土地市场得到重塑、城乡发展要素畅通、农民发展权利获得保障,从而为乡村振兴及其产业空间重构提供了制度支撑、物质基础与人力条件。研究进一步结合乡村产业空间现状及其现实需求指出,可建立人—地—形三位一体的联动路径,一方面重视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型主体,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乡村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态促进发展要素与资源重组,同时加快土地利用的隐形与显性转型,形成规模集聚、高效生态的用地格局,进而重塑乡村产业空间系统。
    • 王婷; 韦仕川
    • 摘要: [目的]定量识别海口市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为海口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功能重心迁移与小波相干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9—2018年海口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09—2018年来,海口市城镇生活用地面积增长,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减少。其中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分布最为广泛,依次分布于海口南部、东部与北部;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主要转出为工矿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与农村生活用地。(2)海口市生产用地重心向西北迁移,空间位移不大;生态用地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重心位置由龙塘镇向云龙镇转移;生活用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重心位置均在龙桥镇。[结论]海口市土地利用转型受社会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因素对生活用地影响最大,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等政策因素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 袁梦; 翟晓秀; 付海芬
    • 摘要: 随着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长株潭融城发展成为新趋势。暮云片区作为融城发展的重要一环,土地利用出现了重大的转型。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ArcGIS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而定量分析暮云片区2021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20期间,暮云片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②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中转出面积最大的为生态用地,主要为林地生态用地。转入面积最大的分别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
    • 汪勇政; 占安庭; 余浩然; 孙小涵
    •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乡村经济发展基础性工作,从微观地域尺度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桐城市石窑村为典型案例,利用高清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访谈数据,建立山区村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分类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1980—2020年石窑村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特征、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乡村振兴的启示。1980年以来,石窑村经历了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和功能转型。在结构形态上,以林地、耕地、园地和宅基地转变为主,其他类型土地小幅度变化;在功能形态上,土地利用经历了单一的基本功能增强-减弱的阶段性演变,呈现复合功能增强的趋势性变化特征。自然区位是土地利用转型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是土地利用转型的外部驱动力,村民理性选择是土地利用转型的内在动力,政策因素是驱动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推力,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地利用转型
    • 张云彬; 王雲; 陈静媛; 孙若萱
    • 摘要: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金寨县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1999-201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转换,建设用地转换率最高,持续增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林地和水域持续稳定增长;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空间上,1999-200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0-2019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2)金寨县景观格局整体上破碎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均匀度降低,不规则斑块增多,2010-2019年各景观类型间断分布,景观连通性下降;(3)金寨县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情况、生活水平和治理环境五个维度的驱动力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型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金寨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与产业发展是次要驱动因素。
    • 陈其; 魏媛
    • 摘要: 为探讨贵阳市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与方向,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ArcGIS软件对贵阳市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贵阳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生活用地增加、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减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向生活用地转移。
    • 蒋忙舟
    • 摘要: 为了明确宁夏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和由其转型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变化,采用1990~2018年4期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影像,按照“三生”用地主导功能构建宁夏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地理信息图谱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对宁夏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宁夏区域199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为生产用地面积在宁夏中上部不断扩张,生态用地面积在中下部不断缩减,生活用地则不断增加;宁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有所恶化,由1990年的0.455减少至2018年的0.438,中质量区面积占整个区域的65%左右,构成了生态环境质量主体;1990~2018年,宁夏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并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改善的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对牧草生态用地的挤兑是生态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