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96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绿色视野、资源开发与市场、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北方七省区煤矿生态修复技术论坛、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文献由1454位作者贡献,包括甄江红、罗莎莎、何孙鹏等。
生态环境质量
-研究学者
- 甄江红
- 罗莎莎
- 何孙鹏
- 李干杰1
- 何立环
- 刘海江
- 刘贤春
- 周宏春
- 夏光
- 孙金龙
- 张建辉
- 李灵敏
- 王晓辉
- 肖海平
- 黄静波
- 习近平1
- 仲嘉亮
- 何谋军
- 倪长健
- 刘佳
- 屠玉麟
- 张应松
- 张强
- 张秋劲
- 徐亮
- 无12
- 本刊评论员
- 杨光
- 杨改河
- 董贵华
- 薛旭初
- 谌利
- 贺秋华
- 贺静
- 乔敏
- 何东海
- 何彬彬
- 余艳锋
- 倪华山
- 冉端
- 冯永忠
- 刘健
- 刘年磊
- 刘建军
- 刘操
- 刘新卫
- 刘涛
- 刘纪远
- 刘英姿
- 刘超
-
-
高焕霖;
张廷龙;
樊华烨;
江仕嵘;
黄扬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结果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以及模型自身的结构因子作为分析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从单因子分析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2个层面,定量探测诸因子对RSEI模型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而揭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方式.结果 表明,在单因子分析层面,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对杨凌示范区RSEI空间分异特征的解释力最强,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多因子交互分析层面:研究区RSEI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NDMI与绿度分量协同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解释力高达91.9%;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NDISI)与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二者分别作为独立变量时的解释力有极大的提升,非线性增强溢出C值高达0.258.依据以上研究结果,杨凌示范区在未来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中,NDMI可作为重要的指标和因子用于指示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另外也应重点关注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方式交互的影响.
-
-
方正;
张延飞;
丁木华;
易琪媛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客观有效地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选取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计算有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并集成遥感生态指数对抚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669、0.885和0.789,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呈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南北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中部.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等级居于主导地位,其区域占总面积比例由2007年的65.47%增加到2017年的77.78%.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或不变的区域比重为91.60%,居于主导地位,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抚州市主城区,尤其是五大产业平台因区以及未利用裸地,其建筑用地的大幅扩展以及植被的大面积消减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差.
-
-
范小安;
王金辉;
徐美娜;
邓艳芬
- 《海洋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入海口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遥感信息技术,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入海口海岸带生态环境遥感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法,以上海市宝山区岸线向陆5 km区域为例进行评价,得到各区域综合评价值.结果 表明,宝山区入海口海岸带以工矿仓储用地为主,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在练祁河和马路河之间区域到达最低点,向东开始回升,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较差状态.
-
-
官冬杰;
殷博灵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划定生态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重庆市渝东北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借助ArcGIS软件,通过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耦合集对分析与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估,弄清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胁迫因子,探讨区域生态环境未来保护方向.结果 表明:北部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南部、中东部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渝东北中部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差;农作活动强度等10个关键指标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未来,梁平生态红线区等8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向好发展的趋势,万州生态红线区等3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下降的趋势;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功能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对立和同一关系.该耦合集对分析方法与NPP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和预测,评价结果符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对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与改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
刘淑琴;
白存琳;
边振;
安天宇;
夏朝宗;
侯瑞萍;
陈健;
张明;
张克斌
- 《草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以盐池县2000年、2010年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源数据,借助ENVI、ArcGIS等软件,对盐池县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盐池县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分布比例呈下降趋势,林地(以灌木为主)和建设用地则持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较频繁,且大多分布在盐池县东北部.土地利用结构指数表明,盐池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尤其受干扰活动大的区域,其稳定性强于受干扰弱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好转和恶化两个方向,但以好转为主导发展趋势;不同的乡(镇)表现出明显地区分异特征.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和防沙治沙政策的实施(2000年)、哈巴湖保护区的建设(2006年)以及禁牧(2002年)等活动,使大量未利用地转为环境质量指数更高的草地和林地,其中前两者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的贡献率高达65%.
-
-
-
-
-
-
-
罗赵慧;
房巧丽;
周丽璇;
朱路平;
张晓君;
杨剑;
周健;
宋巍巍;
于锡军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现象.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提升容纳能力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对象,定量分析了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以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演变来反映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干扰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较为稳定,以林地为主,但各类型面积在2000-2015年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人工地表面积在这15年内呈明显增加趋势,面积净增长2137.49km2,主要以侵占耕地和林地为主,所侵占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分别为1440.60km2和614.07km2;(3)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并未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在2000-201年间均呈增加趋势,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人工地表面积扩张侵占了大量耕地和林地,但其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有所改善.
-
-
-
-
张伟锋;
徐敏敏;
王玺;
郑楠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十三五"以来山西省以超常举措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革创新破解生态环境监管困局,以铁腕治污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仍是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省面临着产业结构性和能源结构型污染难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助长环境污染扩大,企业生态环境责任不落实和环保诚信缺失是成为工业污染的直接诱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需要深化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发展、全面实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措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
-
陈治金;
骆梁笑;
米庆志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利用2008、2013、2018年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罗定市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引致的景观格局特征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建设用地面积都有明显的起伏波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式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相互转移为主.整体景观格局呈现破碎——集聚的空间变化特征;各类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随土地利用转移呈现阶段对应关系.研究区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8年达到最高;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的贡献率最大;研究区内存在生态质量改善和恶化两种的趋势.促进罗定市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至改善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致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化.
-
-
蔡文倩;
朱延忠;
林岿璇;
夏阳;
刘录三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2009年4月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柄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首次将W-statistic应用于该海域的生态质量状况评价,同时对其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生物完整性指数在该海域生态质量状况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水体基本呈富营养状态,且沿杭州湾口区和长江口门区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梯度,富营养程度从外海向近岸增加.3个生物指数相比,B-IBI可响应该海域的富营养化压力梯度,能区分口门区、杭州湾、舟山岛及其它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适用于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然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及W-statistic对研究区的富营养化压力不够敏感,单独使用时对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结果不够可靠.总体来看,在高强度人为干扰下的长江口及毗邻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W-statistic要结合B-IBI使用一起评价该海域的生态质量状况.
-
-
覃超梅;
孙凯峰;
陈清华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2016年4月对江门市近岸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C)、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C)分别在1.74mgm-3~28.55mgm-3和21.17mgm-2d-1~1165.34mgm-2d-1之间.浮游植物种类有55种,以硅藻门占绝对优势,细胞丰度在119×104cellsm-3~8970×104cellsm-3之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在2.36-3.94和0.59-0.96之间.浮游动物种类有42种,优势种仅有夜光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在3506-26465484indm-3和62.50-31575.00mgm-3之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55和0.00-0.80之间.底栖生物种类有16种,绝对优势种为小头虫,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在32-576indm-2和0.48-122.85gm-2之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在1.00-2.14和0.68-1.00之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