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测绘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08550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水论坛、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格平、陈曦、刘彦随等。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8550篇
占比:99.98%
总计:408637篇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研究学者
- 罗格平
- 陈曦
- 刘彦随
- 刘高焕
- 张镱锂
- 唐智华
- 姜鲁光
- 封志明
- 张学儒
- 张景华
- 张玮
- 徐宗学
- 朱现龙
- 李成
- 李海蓉
- 杨林生
- 熊勇珍
- 王五一
- 王卫
- 陈传明
- 陈利顶
- Humberto Reyes Hemandez
- Javier Fortanelli Martfnez
- Juan Rogelio Aguirre Rivera
- Miguel Aguilar Robledo
- P.H.Verburg
- 万智巍
- 丘君
- 乔木
- 亢健
- 付强
- 仲少云
- 任国柱
- 任志远
- 伍玉容
- 何亮
- 何挺
- 余新晓
- 侯英雨
- 傅伯杰
- 兰安军
- 冯仁国
- 冯仕超
- 冯仲科
- 刘勇
- 刘富刚
- 刘庆生
- 刘影
- 刘志佳
- 刘新卫
-
-
孙静静;
王卿;
王敏;
谭娟;
黄沈发
-
-
摘要: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和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力,对长江经济带1990~2020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其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47万km^(2),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4.06万km^(2)。中游省份和下游省市的生态系统变化最为剧烈。长江经济带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首要驱动力。为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积极开展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保障城镇人居生态安全。
-
-
童威;
郎丰铠
-
-
摘要:
为揭示武汉市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首先基于2000-2019年五期Landsat影像,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动态变化、转移趋势,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交互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1)近20年来武汉市水域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524.57 km2缩减到2019年的1054.66 km2;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由最初的640.66km2扩张到研究末期的1251.06 km2;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为非单调性的变化;(2)因子探测发现各年份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不尽相同,但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亮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的q值始终接近或大于0.1,说明人口压力与经济活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3)交互探测表明各年份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并且土壤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亮度与其它因子间交互作用q值大都在0.15以上,说明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利用的变化.
-
-
王俊秀;
牟凤云;
田甜;
陈林;
李秋彦
-
-
摘要:
基于2000-2015年MERRA-2的黑碳气溶胶(BC)空间分布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成渝城市群BC浓度的时空分异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特征,探讨BC浓度对LUCC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BC浓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同心圆格局,且这一态势在15 a中没有发生明显改变;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年均浓度分别为3.86、4.97、4.91和4.51 μg· m-3,以2005年为拐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005年高值区的空间范围最大,经历了扩张-收缩的变化过程;在季度水平上表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秋冬季BC污染形势严峻;(2)2000-2015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该时期3种地类面积总和的占比均在94.61%以上,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以耕地与草地连续减少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为LUCC的主要特征,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略有增加;(3)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下的BC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未利用地>草地的特征;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转换方式下,当人工用地转为自然用地时BC浓度降低,当自然用地转为人工用地时BC浓度增加;(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局域拟合系数较高区域的LUCC对BC浓度的影响较为显著,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
-
-
张蕾;
郭安红;
何亮;
侯英雨;
赵秀兰;
钱永兰;
蔡哲
-
-
摘要:
基于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融合下垫面信息、格点化寒露风等级和不同尺度寒露风指数,分析了 2020年我国南方双季晚稻区的寒露风特点.结果表明:2020年晚稻寒露风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普遍出现轻度至重度寒露风.寒露风发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4.7%,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寒露风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7%、12.8%和4.9%;湖南、江西、浙江发生面积比例超过90.0%,其余省(自治区)不足30.0%;2020年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发生面积比例为2000年以来最高,江西发生重度寒露风面积比例为2000年以来最高,浙江、福建、广西发生寒露风以轻度为主,广东寒露风发生面积较小;晚稻区寒露风指数达4.21,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2020年湖南、江西、湖北寒露风指数较高,分别达7.16、7.16、12.59,相应分别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最高、最高.
-
-
肖东洋;
牛海鹏;
闫弘轩;
樊良新;
赵素霞
-
-
摘要: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对科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游和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弦图(Chord Diagram)可视化模型及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近3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土地覆被变化的流量、流向、多样性程度及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粮食保障用地(约55%)和生产生活用地(约10%)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生态保育用地(约35%)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2)1990-2018年间旱地的流出和流入行为均体现出显著的主导性,水田、水域和草地以流出行为为主导,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以流入行为为主导.3)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整个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区域带动效应.4)粮食保障用地和生态保育用地的重心均向西迁移且面积呈减少趋势,说明下游平原地带的优质耕地减少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逐步减弱;生产生活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城镇用地重心向东迁移表明下游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活跃,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重心向西迁移表明中游的人口规模逐渐增大.
-
-
徐婕;
潘洪义;
黄佩
-
-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影响下的碳排放充分体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由此切入的碳收支与补偿研究对区域低碳经济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年和2015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考IPCC假定构建碳排放模型,借助GIS平台运用数学模型对四川省5个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及碳补偿率进行测度与分析,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率法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四川省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符并按其功能定位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区域耕地占绝对优势,建设用地面积的总量和增量最大;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占比最大.2)研究期内各主体功能区的总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重点开发区域碳源量、总碳排放量及其增量均居首位;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吸收的能力减弱.3)各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远大于总碳排放强度,研究期内各主体功能区总碳排放强度均增加,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则有增有减.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总碳排放强度最大,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很小.4)生态发展区碳补偿率高,经济发达区低.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吸收补偿系数最高.5)碳源区应对作为碳汇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按固碳价格进行生态补偿.碳排放量与各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高度相关,生态补偿标准大致从成都平原向四周递减,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基于碳排放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利于四川省节能减排和平衡发展.
-
-
张兴菊;
兰安军;
王琦
-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表征,喀斯特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指示,对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研究,是地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3S"技术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关岭县2010~2015年石漠化演变过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发现:①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80.68 km2,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50.5和78.61 km2,石漠化治理工程初见成效,但石漠化演化是一个双向反复的转化过程;②水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4.4、59.05、15.39和302.82 k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70.82、145.38、13.37 km2,农户生计资本转变致使耕地撂荒,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③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石漠化演变方向的指示剂,植被的正向演替区域与石漠化减轻区域吻合,耕地和聚落分布区域与石漠化恶化区域吻合.
-
-
-
徐婕1;
潘洪义1;
黄佩1
-
-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影响下的碳排放充分体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由此切入的碳收支与补偿研究对区域低碳经济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年和2015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考IPCC假定构建碳排放模型,借助GIS平台运用数学模型对四川省5个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及碳补偿率进行测度与分析,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率法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四川省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符并按其功能定位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区域耕地占绝对优势,建设用地面积的总量和增量最大;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地、草地占比最大。2)研究期内各主体功能区的总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重点开发区域碳源量、总碳排放量及其增量均居首位;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吸收的能力减弱。3)各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远大于总碳排放强度,研究期内各主体功能区总碳排放强度均增加,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则有增有减。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总碳排放强度最大,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很小。4)生态发展区碳补偿率高,经济发达区低。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吸收补偿系数最高。5)碳源区应对作为碳汇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按固碳价格进行生态补偿。碳排放量与各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高度相关,生态补偿标准大致从成都平原向四周递减,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基于碳排放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利于四川省节能减排和平衡发展。
-
-
-
王韶伟;
徐宗学
- 《第五届中国水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基于对SWAT模型特点及水文过程的概述,以泾河流域为例,通过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验证,模拟了1992~2001年的流量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构建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分别输入SWAT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年均径流量减少;地表裸露无植被时,午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增加20.36﹪;地表全部为林地草地时,年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减少7.68﹪;退耕还林和土地进一步恶化时,年均径流量均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通过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的应用,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
-
王韶伟;
徐宗学
- 《第五届中国水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基于对SWAT模型特点及水文过程的概述,以泾河流域为例,通过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验证,模拟了1992~2001年的流量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构建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分别输入SWAT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年均径流量减少;地表裸露无植被时,午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增加20.36﹪;地表全部为林地草地时,年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减少7.68﹪;退耕还林和土地进一步恶化时,年均径流量均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通过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的应用,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
-
王韶伟;
徐宗学
- 《第五届中国水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基于对SWAT模型特点及水文过程的概述,以泾河流域为例,通过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验证,模拟了1992~2001年的流量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将构建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分别输入SWAT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年均径流量减少;地表裸露无植被时,午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增加20.36﹪;地表全部为林地草地时,年均径流量比模拟期减少7.68﹪;退耕还林和土地进一步恶化时,年均径流量均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通过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的应用,为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