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季晚稻

双季晚稻

双季晚稻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87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种子科技、中国稻米、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双季晚稻的相关文献由667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庆华、张洪程、潘晓华等。

双季晚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37.1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587 占比:61.92%

总计:948篇

双季晚稻—发文趋势图

双季晚稻

-研究学者

  • 石庆华
  • 张洪程
  • 潘晓华
  • 程飞虎
  • 陈国梁
  • 陈恒
  • 霍中洋
  • 周年兵
  • 张晓红
  • 曾勇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常德香米是由常德市在特定区域、特定自然环境下种植的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生产的具有独特香型的柚稻香米。为打造“常德香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常德市水稻产业,在常德市粮食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积极申请下,2018年“常德香米”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协会狠抓常德香米标准化生产,以品质提升品牌,以独特性唱响品牌,以严管呵护品牌,以品牌助农增收。
    • 柯健; 陈婷婷; 吴周; 朱铁忠; 孙杰; 何海兵;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 摘要: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15.2~16.6 t hm^(-2),日产量为58.9~64.3 kg hm^(-2) d^(-1)。在品种选择上,高产大穗型粳稻应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如嘉58、武育粳6571和常优5号;而小穗型品种则应具有适宜的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如宁粳7号、武育粳5745和沪香粳151。另外,应针对不同穗型的高产粳稻品种研究其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以进一步发挥品种产量潜力。
    • 宋忠华; 高文娟; 刘富来; 解娜; 桑友伟; 黄晚华
    • 摘要: 寒露风是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间,因低温造成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为了解寒露风研究现状、继承和完善寒露风研究成果并加以突破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对有关寒露风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寒露风研究的主要成果。大气环流异常是引发大范围寒露风的根本原因,地形、地貌、海拔等因素能引起小范围寒露风。寒露风对晚稻的危害主要在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孕穗期。寒露风指标研究大多基于田间试验、气象要素模拟试验、生产实践以及历史数据、文献的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寒露风等级”和“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寒露风预报以天气学方法较为常见、数理统计法不可或缺、神经网络等新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趋势。在南方双季稻区,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或以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天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连续多年提前和天数增加的案例。单点(站)观测、3S技术是寒露风监测常用的技术。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期、选择耐低温品种、以水调温等多技术并举,对防御寒露风有较好效果。本文还针对寒露风研究存在的指标因子不全面、指标标准不统一、预测预报和监测评估精度达不到精细化服务的需求等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深化寒露风多因子致灾机理及多气象要素指标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农业气象智能化精准预报技术研究;加强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及作物模型等相融合的精密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寒露风新规律研究;开展与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冯恩位; 钟祥伟
    • 摘要: 一、隆晶优81291.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8天。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3.6天,比对照“天优华占”晚熟2.9天。株高109.4厘米,穗长24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数为19.2万穗,每穗总粒数156粒,结实率80.4%.
    • 摘要: 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2022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会议要求继续压实责任,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6500亿公斤以上。要抓好夏粮收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收购,保质保量入库;要不误农时落实夏播面积,抓好玉米扫尾播种,稳住双季晚稻,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要做好秋粮田间管理,防范洪涝、夏伏旱、病虫等灾害。
    • 摘要: 当前,正值南方早稻灌浆结实、双季晚稻育秧关键期,即将进入双季稻的抢种抢收季节,为做好双季晚稻育秧管理,提高育插秧质量,及早做好早稻机收准备,完善防灾减灾机械化技术方案,实现减损收获、颗粒归仓,制定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 摘要: 近日,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力抓好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力争重灾地区少减产、轻灾地区保稳产、其他地区多增产,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据介绍,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目前除双季晚稻外,秋粮作物播种基本结束。
    • 黄华芳
    • 摘要: 2020年,闽清县引进9个优质稻新品种在平原双晚稻区开展了简比展示.结果表明,新品种野香优676平均产量最高,比对照宜优673增产0.89%;其余新品种平均产量均比对照(CK)减产,减幅为5.23%~26.56%.新品种野香优676、野香优莉丝生育期适宜,植株综合性状好、抗性较好、米质优,建议作为平原双季晚稻区主推品种;野香优6813、野香优967、野香优海丝、野香优699等新品种建议2021年扩大示范.
    • 徐正猛
    • 摘要: 为了探索双季晚稻在荆州的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种植的双季晚稻优良品种,荆州农业科学院以恒丰优金丝苗、益33优442、恩两优220等13个双季晚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以金优207为对照,分析了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等,并结合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恒丰优金丝苗、G189S/ZR176和伍两优郢香丝苗3个品种综合性状突出,适合在荆州地域大面积种植.
    • 马芳骥; 王申茂
    • 摘要: 当前一季稻已进人穗期、双季晚稻处于分蘖期,而破口抽穗期正是预防稻曲病、稻瘟病的关键时期,也是稻飞虱、卷叶螟、二化螟(钻心虫)偏重发生的时期。正值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有不少地方种植户反映今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好,不知是用药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