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露风

寒露风

寒露风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学术研讨会、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等;寒露风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春英、蒋祖林、郭瑞鸽等。

寒露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65.1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123 占比:33.98%

总计:362篇

寒露风—发文趋势图

寒露风

-研究学者

  • 卢春英
  • 蒋祖林
  • 郭瑞鸽
  • 黄晚华
  • 匡昭敏
  • 曾凯
  • 赵秀兰
  • 郭安红
  • 何亮
  • 余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丽; 唐启源; 王慰亲; 郑华斌; 郑志刚
    • 摘要: 2020年在湖南大通湖区按照裂区设计进行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为材料,设常规机插秧(T1)、人工手抛秧(T2)和精量有序机抛秧(T3)三种处理,观察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和生育期,以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露风影响下晚稻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找出在寒露风影响下更具有稳产减灾效果的种植方式,并对其减灾机理进行探究,为水稻生产和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用钵苗育秧技术培育秧苗的精量有序机抛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相对较好,与采用毯苗育秧技术育秧的机插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差异显著。(2)移栽后,精量有序机抛秧返青最快,分蘖发生最早。(3)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生育期较手抛秧、机插秧显著缩短,品种泰优390可缩短生育期4~12d,H优518可缩短生育期3~8d。(4)在寒露风影响下,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成穗率、结实率、收获指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较手抛秧、机插秧高,且与机插秧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精量有序机抛秧的产量分别比手抛秧、机插秧增产21.7%、273.5%和12.9%、19.6%。研究结果说明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育出的秧苗素质较高,移栽大田后返青较快,分蘖速率较快,后期分蘖下降幅度小,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较高,比人工手抛秧、常规机插秧更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综合气候条件考虑,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能缩短晚稻生育期,在冷害严重的年份具有明显减灾效果。
    • 宋忠华; 高文娟; 刘富来; 解娜; 桑友伟; 黄晚华
    • 摘要: 寒露风是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间,因低温造成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为了解寒露风研究现状、继承和完善寒露风研究成果并加以突破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对有关寒露风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寒露风研究的主要成果。大气环流异常是引发大范围寒露风的根本原因,地形、地貌、海拔等因素能引起小范围寒露风寒露风对晚稻的危害主要在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孕穗期。寒露风指标研究大多基于田间试验、气象要素模拟试验、生产实践以及历史数据、文献的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寒露风等级”和“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寒露风预报以天气学方法较为常见、数理统计法不可或缺、神经网络等新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趋势。在南方双季稻区,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或以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天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连续多年提前和天数增加的案例。单点(站)观测、3S技术是寒露风监测常用的技术。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期、选择耐低温品种、以水调温等多技术并举,对防御寒露风有较好效果。本文还针对寒露风研究存在的指标因子不全面、指标标准不统一、预测预报和监测评估精度达不到精细化服务的需求等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深化寒露风多因子致灾机理及多气象要素指标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农业气象智能化精准预报技术研究;加强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及作物模型等相融合的精密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寒露风新规律研究;开展与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 罗菁; 罗潇; 朱明辉; 黄雁; 颜晟
    • 摘要: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9月湖南严重寒露风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寒露风始于9月14日,28日基本结束;从发生范围、持续时间、低温强度等特征比较,2020年寒露风略轻于1997年,但强于200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脊线偏南,850 hPa湖南上空偏南暖湿气流输送较常年异常偏强、盛行上升运动是引起严重寒露风的直接原因。从南海到长江流域有一明显的水汽辐合区,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湖南阴雨天气的持续发展,进而造成严重寒露风灾害事件的发生。
    • 许杰
    • 摘要: 寒露风是寒露节气前后出现在中国南方的一种气象。寒露风期间,易因低温造成水稻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等。在南方双季稻区,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以后,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寒露风出现时间常常提前或推迟。
    • 陈瑾
    • 摘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虽然我国秋季各种灾害性天气相比夏季要温和很多,但也不能小靓秋雨、台风等天气的影响。我国秋季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秋雨、秋雾、秋季台风、秋季低温等,常常导致秋涝、秋季冻害、寒露风、秋旱等气象灾害,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 王纯枝; 程路; 何亮; 韩丽娟; 郭安红; 赵秀兰
    • 摘要: 2020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0.4°C,是近10a来第4低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3.5mm,为近20a来第4高值,尤其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和次高值;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561.1h,为1961年以来第5低值,其中江南中西部日照时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低值.东北地区大部初霜期较常年偏晚,全国农区大部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玉米、大豆、水稻等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收获和晾晒,秋收进展顺利.秋播区作物播种期间大部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油菜播种和出苗顺利;11月中旬,北方冬麦区出现播种以来最大范围明显降水,土壤墒情明显改善,利于小麦形成冬前壮苗.但东北部分地区秋初遭受较重台风雨涝影响,出现较重农田内涝和作物倒伏;江南中西部、华南西北部初秋出现明显寒露风天气,正值抽穗扬花期的晚稻受影响,为近10a同期偏重年;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等地秋季前半段多雨寡照,部分地区土壤过湿,一季稻、玉米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油菜和冬小麦播栽及幼苗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 常炬; 章竹青; 彭梦霜; 程理君
    • 摘要: 在拉尼娜大气候背景下,长沙2020年秋季出现了持续性阴雨寡照天气.本文分析了此次灾害天气过程特点和成因,对比历史上同期(9月14日—10月8日)平均气温、降水量(雨日)及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与1997年极端寒露风个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温阴雨寡照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雨日)刷新同期历史记录,平均气温位于历史第2低位(仅次于1997年);寒露风范围和等级程度、低温湿冷害、阴雨寡照较1997年更严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中稻(含一季稻)不宜收获,倒伏后出现穗上芽现象;晚稻正处抽穗扬花期,导致抽穗速度减慢,抽穗期延长,颖花不能正常开放、散粉、受精,子房延长受阻,从而造成不育,使空壳率显著增加.
    • 彭亚军
    • 摘要: 湖南省中稻种植时期的气候适宜水稻高产生长,但此时杂草发生种类多、基数大,防除压力大。晚稻种植前期遇高温、干旱,后期遇“寒露风”、低温天气时,晚稻生长和除草剂药效受气候影响较大。以下是中、晚稻田杂草防除方法,供大家参考。防除方法湖南省中、晚稻种植方式以抛秧、机插秧和手工移栽为主,田间杂草防除以撒施封闭除草剂为主,苗后茎叶喷雾为辅。
    • 郭瑞鸽; 段里成; 吴自明; 李辉婕
    • 摘要: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 曾君华
    • 摘要: 近日,笔者到汨罗市罗江镇就粮食生产工作开展实地调查。罗江镇位于汨罗市东北部,有14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6.4万,耕地面积6.5万余亩,水田5.5万亩。调查发现,当前,该镇粮食生产主要存在“三个不种”。一是因天不种。去年早稻遭遇连续阴雨,晚稻又受“寒露风”影响,受灾减产严重,有些种植户还出现亏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