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别山区

大别山区

大别山区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036篇;相关期刊687种,包括党史天地、瞭望、世纪行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暨第五届安徽水利论坛、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大别山区的相关文献由160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蓝风、黄斌等。

大别山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6 占比:28.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036 占比:71.76%

总计:4231篇

大别山区—发文趋势图

大别山区

-研究学者

  • 张静
  • 蓝风
  • 黄斌
  • 俞景圣
  • 刘洋
  • 孙志国
  • 李传武
  • 江胜国
  • 陈兆东
  • 霍寿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柳立新; 单锋; 季婷婷; 蒋长顺
    • 摘要: 为评价安徽大别山区不同主产地天麻野生品及栽培品的品质优劣,选择8个主要指标成分,对三个主产区20个样品进行含量测定。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方法学显示天麻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香荚兰醇、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A在相应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回收率(n=6)在97.21%~98.74%之间,相对偏差的RSD在0.14%~1.20%之间;并采用此方法对20个样品的天麻进行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采集的20个天麻样品,同一产地天麻的各指标差异较大,野生品有部分产地的含量相对较高,但与栽培品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不明显,提示大别山地区的三个天麻主产地的规范化种植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期通过种质培育和生境筛选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天麻进行甄别,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天麻GAP种植基地。
    • 张洪达; 赵传普; 戴玉婷; 袁利; 杨绮梦頔; 吴傲; 刘霞
    • 摘要: [目的]探索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为大别山区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已有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专家经验法筛选建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初选指标(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地形等30项)。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指标实测值,利用随机森林法、决策树法分析、衡量各指标,以指标实测值与土壤侵蚀量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关系,构建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结果]基于随机森林的全局回归建模(R^(2)为0.71)较决策树的局部回归建模(R^(2)为0.69)效果更优。基于随机森林全局回归方式,构建了包括坡度、林龄、灌木盖度、草盖度、枯落物厚度5项指标的评价模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为:防护林(0.705)>用材林(0.529)>经济林(0.513)>灌草(0.457)。[结论]在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中,随机森林法所构建的模型其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且易于掌握。
    • 江雯; 汪军红; 孙鹏; 汪文; 乔欣瑞; 简宁杰; 韩乐薇
    • 摘要: 大别山区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为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降雨等级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影响,基于霍山县水土保持试验站2011—2018年的试验小区自然降雨及产流产沙量观测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中,2011—2018年次降雨存在雨量更大、雨势更急的趋势,茶叶相对于黄豆等其他植被,具有显著的保沙能力,且其减沙效益高于减流效益,8年的黄豆种植使得土壤侵蚀愈发严重。(2)在99%的置信水平下,黄豆的产沙风险是茶叶的21.29倍。(3)随着降雨等级提升,产沙风险也逐步提升,其中暴雨和大暴雨产沙风险较其他降雨等级显著提升。(4)茶叶出现产沙与瞬时雨强相关,雨强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量,黄豆多由产流而导致产沙,雨量对产沙的重要性高于雨强,各因子对茶叶的评价平均精度高于黄豆。(5)黄豆处于三叶期—开花期和结荚期—成熟期时具有较好的保水保沙效益,而三叶期—开花期产流产沙峰值主要由于高水平的雨量雨强导致。研究结果较好地显示了茶叶和黄豆在不同降雨及生长状态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大别山地区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植被种植与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 伍琼; 陈曦; 曹强; 陈砚涛; 岳伟
    • 摘要: 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别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点,基于大别山区3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大别山区作物温度生长期、热量、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大别山区作物温度生长期、≥10°C积温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增幅分别为5.1 d/10 a、70.7(°C·d)/10 a;年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减幅分别为2.4 d/10 a、67.0 h/10 a;年均相对湿度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减幅为0.4%/10 a;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上,作物温度生长期、≥10°C积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干燥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空间差异不明显。
    • 施明华; 万青; 胡中应; 孙鲁云
    • 摘要: 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机构深入工农群众开展业务,如成立地方银行和合作社、发行货币和流通券等,逐步探索并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金融体系。红色金融是经济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效支撑了革命根据地工农业与经济建设,同时为革命斗争保驾护航。回顾红色金融历史,得出以下宝贵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金融的本质特征;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红色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是红色金融发展的根本保证。经验启示中国社会主义金融工作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坚持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
    • 张云彬; 王雲; 陈静媛; 孙若萱
    • 摘要: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金寨县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1)1999-201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转换,建设用地转换率最高,持续增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降低趋势,林地和水域持续稳定增长;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空间上,1999-2009年金寨县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0-2019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2)金寨县景观格局整体上破碎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均匀度降低,不规则斑块增多,2010-2019年各景观类型间断分布,景观连通性下降;(3)金寨县的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情况、生活水平和治理环境五个维度的驱动力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型与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金寨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与产业发展是次要驱动因素。
    • 卢华平; 朱启雄; 雷爱民; 徐小兵; 吴建磊
    • 摘要: 为了挖掘紫苏种植的潜力,满足市场对山野菜的旺盛需求,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探索大别山区紫苏种植技术,针对大别山地区多丘陵、劳动力缺乏等现实情况,简化了紫苏栽培管理过程,将播种、育苗、移栽和扦插定植改为直接使用种子播种,这种直播的方式节省人工和穴盘、育苗基质等农资成本,每667 m^(2)可减少成本90~120元,结合整地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每667 m^(2)收益可达5400元,效益较好,值得推广。
    • 马文宁; 周丁扬; 刘振夏; 安静
    • 摘要: 大别山区地表水资源相对较为贫乏,地层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受地下含水介质的影响,地下水资源也很缺乏。本文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大别山变质岩山区特殊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汪家湾找水靶区。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电阻率联合剖面法、激发极化法四种方法联合勘探,确定了井位,并进行了探采结合孔的验证。通过钻探结果对比了这四种方法在变质岩山区找水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建立了“面-线-点”的找水模式,为今后在该类变质岩贫水区的找水工作提供了技术借鉴与参考。
    • 朱义坤; 赵景怀; 洪文二; 蔡生来; 马学静; 张阳阳
    • 摘要: 隐伏地热资源勘查一直是地热勘查的难点。为提高隐伏对流型地热资源勘查的“选区定位”精度,以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在充分了解地热田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和水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先后确定了重点区、地热靶区和验证孔位,最终发现水温为22°C,涌水量为780.4 m^(3)/d(降深S=20.62 m)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地热流体非常接近,含水段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CSAMT)推断含水构造位置吻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隐伏地热资源“选区定位”的工作流程,分析了勘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认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能够有效识别含水构造,系统的水化学分析是寻找地热资源线索的有效方法,寻找隐伏地热资源的关键是对控制地热形成的断裂体系的识别。
    • 孙健武; 高军波; 马志飞; 喻超; 张欣怡
    • 摘要: 脱贫攻坚战的打赢使贫困治理的目光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脱贫人口与相对贫困人口的重合性决定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将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延长县为例,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从“人”、“业”、“地”3个维度选取自变量,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贫困空间分异模式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别山区贫困空间集聚为点状和团块状相间分布为主,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团块状为主。大别山区“地”和“业”2个维度对空间贫困作用显著,黄土高原地区则“人”、“业”、“地”3个维度相对均衡。承载空间“地”的资源丰度带来的生存压力不同两地贫困形成机制的差异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基于足够的生存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3个维度的负向循环累积,而大别山区在资源匮乏作用下,个体生存理性抉择下选择外出务工,从而打破贫困累积的循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