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66734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亚热带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水土保持功能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林、侯贵荣、张超等。

水土保持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6734 占比:99.99%

总计:1066857篇

水土保持功能—发文趋势图

水土保持功能

-研究学者

  • 余林
  • 侯贵荣
  • 张超
  • 曾伟
  • 毕华兴
  • 熊振宇
  • 王棣
  • 王海燕
  • 王甲山
  • 肖复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洪达; 赵传普; 戴玉婷; 袁利; 杨绮梦頔; 吴傲; 刘霞
    • 摘要: [目的]探索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为大别山区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已有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专家经验法筛选建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初选指标(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地形等30项)。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指标实测值,利用随机森林法、决策树法分析、衡量各指标,以指标实测值与土壤侵蚀量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关系,构建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结果]基于随机森林的全局回归建模(R^(2)为0.71)较决策树的局部回归建模(R^(2)为0.69)效果更优。基于随机森林全局回归方式,构建了包括坡度、林龄、灌木盖度、草盖度、枯落物厚度5项指标的评价模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为:防护林(0.705)>用材林(0.529)>经济林(0.513)>灌草(0.457)。[结论]在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中,随机森林法所构建的模型其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且易于掌握。
    • 李明熹
    • 摘要: 该研究利用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和植被指数、数字高程、土壤、降水等数据,基于GIS技术估算了辽宁省土壤保持量,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土壤保持模数为18614.51t/(km^(2)·a),土壤保持总量28.78×10^(8)t/a;全省水土保持功能一般、较为、中等、高度、极其重要区面积分别为89598.64km^(2)、26684.97km^(2)、18307.10km^(2)、9812.57km^(2)、3680.72km^(2),占全省面积的60.51%、18.02%、12.36%、6.63%、2.49%;辽东和辽西极其周边的低山丘陵区以水土保持功能中等、高度、极其重要区为主。
    • 吕田田; 陈艳梅; 宋婷; 丁疆辉; 张扬; 刘铭华
    • 摘要: 水土保持功能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之一,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和水环境质量。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雄安新区生态支撑区2000—2018年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测,分析了该区水土保持功能时空格局与主要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土保持功能多年均值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西部太行山区多年均值为191.10 t/(hm^(2)·a),中部丘陵为119.25 t/(hm^(2)·a),东部平原为30.25 t/(hm^(2)·a)。(2)2000—2018年,研究区水土保持量年均值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间变化较大,介于39.78~135.62 t/(hm^(2)·a);像元尺度上,水土保持功能呈增强趋势区域占比为63.89%,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为28.75%;呈退化趋势区域占比为36.11%,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为8.2%。(3)水土保持功能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生态建设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和建设用地扩张以及采矿业扰动生态系统稳定性等。该研究为雄安新区生态支撑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臧肖恒
    • 摘要: 1建设背景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空间结构的划分,延庆区作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中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亟须加强涵养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康西森林湿地公园位于延庆区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内,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是保障首都生态的重要一环。
    • 徐明晗
    • 摘要: 为检测不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效果,选择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ENVI与ArcGIS软件设计不同植物措施应用下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方法。划定研究区域内五种植被类型,实验结果显示: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中,五种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的排序由大到小为草地、灌木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耕地。在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评估中,耕地的土壤潜在侵蚀量与实际侵蚀量远大于其它四种植被类型,剩余四种植被中灌木>灌木与林地混合区域>林地>草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的排序中,耕地远小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余排序分别为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灌木。由此可见,五种植被类型中,草地对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效果最强,耕地最差。
    • 王丽霞; 高吉喜; 申文明; 史园莉; 张宏伟; 蔡明勇
    • 摘要: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采用供受体理论对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基于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指标进行水土保持分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识别和指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供受体理论构建的水土保持模型评估结果与他人研究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格局一致,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2)依据水土保持重要性定量评价,结合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制约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对全国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三级区划,将全国水土保持功能分为5个一级区、11个二级区和32个三级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结果显示水土保持重要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在空间上大体一致,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域定性和定量监测,有助于制定适宜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案。
    • 刘洋; 王甲山; 刘纬纬
    • 摘要: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以水土保持功能为考量依据,石油资源开发通过作用于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生态因子对其水土保持功能产生影响.石油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不仅仅是一个“水土保持补偿费”能够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调整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保障,拓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途径保障,强化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监督保障,确保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 王丽霞; 高吉喜; 申文明; 史园莉; 张宏伟; 蔡明勇
    • 摘要: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采用供受体理论对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基于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指标进行水土保持分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识别和指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供受体理论构建的水土保持模型评估结果与他人研究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格局一致,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2)依据水土保持重要性定量评价,结合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制约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对全国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三级区划,将全国水土保持功能分为5个一级区、11个二级区和32个三级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结果显示水土保持重要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在空间上大体一致,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域定性和定量监测,有助于制定适宜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案.
    • 张利君
    • 摘要: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基于多源数据的县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为开展县级国土空间"双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例,采用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多源数据,分别运用自然资源部《双评价指南》中的"双评价法"和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的"模型评价法",对区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模型评价法"较"双评价法"更符合地区实际情况;(2)两种方法均受地形因子影响更大;(3)"双评价法"更适用于地势平缓区域,"模型评价法"更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区域.研究建议通过两种方法的集成并采用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数据以获得县级尺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既有效化解了地形地貌多样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又有利于实现对省市"双评价"成果的校核和修正.
    • 谢晓勇
    • 摘要: 沙棘是一种野生的灌木或亚乔木,我国沙棘资源十分丰富,东北、西南、西北的10多个省区均有分布。它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诸多优越生物学特性,萌生繁衍能力强,固氮能力是大豆的两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是荒山荒坡造林的先锋树种。本文以三种沙棘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扦插方式,不同基质和不同扦插密度条件下对这三个品种扦插繁殖的影响,为沙棘的优质高效繁殖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