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转型

乡村转型

乡村转型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89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国土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0全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暨2007海峡两岸地理学家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年度研究生联合论文发表会等;乡村转型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彦随、龙花楼、吴九兴等。

乡村转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2.3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3899 占比:97.35%

总计:4005篇

乡村转型—发文趋势图

乡村转型

-研究学者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吴九兴
  • 吴叔明
  • 张京祥
  • 张志宏
  • 张晓露
  • 张绍良
  • 曹智
  • 曾思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静; 车震宇
    • 摘要: 乡村转型发展为乡村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性预测提供了保障,研究乡村发展要素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出发建立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成都平原经济区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乡村转型度,得出以下结论:①乡村转型度高值呈现从全局分散到东部聚集,再到中部聚集的转变;②研究区乡村转型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乡村转型度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性;③人口、土地、产业之间协调转型才能促进乡村转型可持续发展。
    • 陶书竹
    • 摘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倡议振兴新农村,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从乡村转型入手,发展新型生活生产模式,寻找产业转型支柱,号召农村居民返乡。而对于乡村规划的问题,更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为农村带来新的活力。
    • 李和平; 赖文韬; 付鹏; 贺彦卿
    • 摘要: 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亟需策略指引以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自古以来,我国乡村营建就注重人水和谐关系,每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水利社会。“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体现为有机串联“三生”功能、并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其符合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首先从乡村的“三生”功能属性出发,通过对乡村转型语境下“水”的多元价值再认知:基于流域网络的系统开放性、基于水体自净的动态适应性和基于协同演进的自主互动性,进一步从“经济生产、自然生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提出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并将其运用至仓口村规划实践之中,旨在寻求乡村永续发展的适应性方法,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能途径。
    • 许玉洁
    • 摘要: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传统的乡村秩序被迫转型,在经济、伦理、思想观念等诸领域都经历着转型的历史阵痛。作者孙惠芬在《歇马山庄》中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这次裂变。首先是传统伦理秩序的崩溃,表现在贤者形象的崩塌、家族观念的沦落、传统性观念的颠覆。其次是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失落,在书中体现在女性的理想追寻、男性的现实逡巡。最后是传统乡村的坚守与无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乡村图景。
    • 张海楠
    • 摘要: 杨遥的中篇小说《父亲和我的时代》在集中讲述身为裱匠的父亲经营微商创业成功的同时,也贯穿了“我”创作并修改《隐疾》的过程。故事明暗两条线索相织,精准扶贫政策下父亲的巨大变化,也是“我”对于父亲和乡村的理解重构的过程。杨遥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其文学经验并非对生活经验的简单汲取,而是探入到经验的内部,从中拣选出细节和意义,并赋予它审美的形式。对于当下乡土小说在乡村变化方面叙事的残缺,杨遥在新时代农民创业书写中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化叙事,为今后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洪仁彪; 张忠明; 李树君
    •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该研究提炼了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发展实践中功能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村落转型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总结了中国乡村具有担负粮食安全任务、并联式现代化环境、家户小农主体、流动性多元化社会、聚落空间变革、发展基础薄弱等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树立城乡等值理念、重视粮食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培育壮大乡村二三产业、以精明收缩指导空间优化、巩固乡土文化和创新机制政策等中国特色乡村发展路径建议,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策略参考。
    • 辛丽; 吕剑平; 蔡玲
    • 摘要: 文章以河西五市为案例区,分析评价了河西五市2000-2017年乡村发展水平和乡村转型度,并归纳了各地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间河西走廊各市乡村发展水平基本上呈现出逐年提高态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2)河西走廊乡村转型度逐年提高,乡村重构效果显著,但乡村转型度差异较大;(3)根据河西走廊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对各市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划分,由于自然资源、资源禀赋以及自身发展不同,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赵宁宁; 林赛南
    • 摘要: 土地等资源的确权流转开启了资本在乡村地域的循环,资本类型与农地用途之间按市场原则重新匹配.本文建构了资本循环作用于农地流转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村级多源数据,实证了中国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微观空间格局及机理.在理论层面,研究揭示出不同类型资本流向不同农地用途,形成不同的资本循环模式,并通过“资金实力”或“经济附加值”影响农地流转率;在实证层面,研究发现村级农地流转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控制自然条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资本循环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显著且存在空间差异.就资本类型而言,“城市工商资本”与“城乡混合资本”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前者对“城边村”的影响大于“远郊村”,后者反之,“乡村内生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就农地用途而言,现代农业对农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平原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于山地和丘陵地区,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影响不显著.从资本循环模式来看,城市工商资本-现代农业、乡村内生资本-传统农业、城乡混合资本-传统农业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前者在现代农业原有基础好的地区影响程度更高,而后两者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较小.助力农地流转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应因地、因资本循环制宜.
    • 马晴; 程明洋; 刘彦随
    • 摘要: 在梳理多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结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贫困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重庆市茶山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乡村地域产品生产、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生活保障的多功能发展;② 驱动茶山村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域系统外部的市场、政策、交通、技术、人才、资金因素和内部的资源本底因素,市场是根本因素,政策是关键因素;③ 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果的巩固,贫困村应在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基层组织管理等关键领域着力,强化地域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徐梦瑶; 张正峰; 谷晓坤; 刘静; 卢照地; 邱莎莎
    • 摘要: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青浦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为例,剖析减量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效果及机理,探索减量化实施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原始资料,经过三级编码过程,提炼总结减量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资源配置是减量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核心影响,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减量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和文化传承是减量化对乡村转型发展的间接影响.研究结论:注重减量化的规划引导,依托减量化政策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转移和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完善落实减量化配套政策,构建合理的减量化指标使用方和供给方之间的增值收益补偿机制,以及合理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的基本权益是实现减量化推进乡村转型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