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956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学理论、才智、成才之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等;生态德育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丹、季海菊、张洪春等。
生态德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956篇
占比:99.39%
总计:63341篇
生态德育
-研究学者
- 周丹
- 季海菊
- 张洪春
- 周谷平
- 朱国芬
- 王蓓
- 陈雪梅
- 高雨
- 冯文全
- 唐文玲
- 孙良英
- 王祎黎
- 谭小雄
- 郑炜
- 丰丙云
- 关勇
- 刘少山
- 刘维军
- 刘莉
- 卢雯
- 叶倩
- 孔梅
- 孙朝阳
- 孙淑萍
- 孟国忠
- 常素芳
- 张文铸
- 张旭
- 张昌娅
- 朱红莉
- 李俊奎
- 李峰
- 李广义
- 李春青
- 杨尊伟
- 杨琴
- 林还诚
- 梅芳
- 欧阳利
- 温玉平
- 潘玲丽
- 王习明
- 王聪
- 申建英
- 肖作武
- 肖楠楠
- 谢凯
- 赵磊
- 邵焕举
- 邵秀玲
-
-
张昌娅
-
-
摘要:
圆园园员年苑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铜梁区虎峰小学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润心”,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德育主题“生态德育、绿动人生”,从“爱、雅、信、和、智、立”六个方面分层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及重点,实施“员垣员”生态德育模式,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
-
邵焕举
-
-
摘要: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形态范畴,是人类德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德育是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为视角,透视生态德育的内涵,从主体价值向度、自然价值向度、社会价值维度等层面阐明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并从以生态实践教育为根基,以生态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园生态文化为内驱力等方面提出高校生态德育的实现路径。
-
-
黄静
-
-
摘要:
受认知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更容易接受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基于生态体验开展幼儿德育,即让幼儿在感受生命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园要创设全息式、浸润性的生态体验环境,构建贴近生活的生态体验德育课堂,拓展生态体验德育资源与途径,并加强对生态体验德育过程的评价,引导和激励幼儿德性持续健康发展。
-
-
李建鹏;
吴丹
-
-
摘要:
长郡湘府中学是湖南省第一所国际生态学校,学校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将生态文化植入德育体系,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感受体验和成长。学校通过课程教化、环境感化、过程内化为基本途径,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构建和谐的生命关系。学校先后荣获长沙市生态德育项目化示范单位、湖南省优秀德育案例学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校、全国垃圾分类样板校、全国绿色教育创新学校等荣誉称号。
-
-
王双
-
-
摘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生态德育渗入其中,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具备较好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结合美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熟练运用教学方式,让学生能自主投入良好的情感氛围中,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及健全的人格。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态德育的渗透进行探索,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
-
马兴平
-
-
摘要:
生态德育是在遵循人际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正视人与同族、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本文旨在加强班主任对“生态德育”的理解,进而使“生态德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起到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
-
卢园园
-
-
摘要:
南宁市澳华小学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城北,2011年建校,如今是包括澳华、西龙、凤凰三所学校集团。学校以“追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化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德润心灵,爱泽生命”为校训,紧紧围绕生态管理、生态德育、生态课程、生态课堂、生态校园五项工程进行建设。走过了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生态教育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
-
叶小微
-
-
摘要:
生态教育契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对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和德育渗透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建构生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文章围绕建设班级文化的生态属性展开分析,结合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和生态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促进小学班级文化的良性发展。
-
-
王晨
-
-
摘要:
“生态德育”是有效应对学生特点与德育弊端的重要创新。教师践行与实施“生态德育”应当做到:强意识,站准生态德育的起跑点;明目标,定准生态德育的落脚点;善立制,把准生态德育的基本点;重生活,抓准生态德育的切入点;拓资源,找准生态德育的支撑点;真融合,调准生态德育的发展点。
-
-
李秀玲
-
-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以学校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构建学校校本德育新体系为目标,开发了生态德育校本课程。本课程是包含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德育要求并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新型课程,是融合了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新德育模式。本文从课程的理论构架、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实施的策略等方面介绍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
-
-
王君健
- 《2018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我们的教育在对人予以教化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通过教而生成的,那就是人的天性,教育唯有以此为依据才能发挥自己的有效功用.天性是大自然给予人的恩惠,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在生命意志中的具体体现.天性作为生命进化最高形态所特有的一种禀赋,是人生命的力量和心性发展之源.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开启人的天性、发掘潜能及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正如泰戈尔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应当从尊崇天性、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开始,关注生命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我们唯有尊崇儿童天性,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原点,将我们引向教育的源头,并正确地确立教育的立场,使教育真正发挥自己的有效功用.正如刘晓东教授在《论教育与天性》一文中指出的:“天性是不可教的,教育应对天性保持敬畏,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教育尊崇天性乃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实施天性教育,就是通过探索学校天性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规律,完善天性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立足教育改革前沿,寻求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从而创建一种新的顺应儿童天性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体性、知性、理性、情性、德性、灵性等“六性”和谐、全面发展而充满灵性智慧的人。
-
-
-
-
-
-
- 海盐华工机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7-10
-
摘要:
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12,所述挡土墙12由上述方案所提供的生态砖A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12挡靠与土坡13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所述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
-
-
-
-
-
-
- 海盐华工机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0-12-22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12,所述挡土墙12由上述方案所提供的生态砖A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12挡靠与土坡13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所述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