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炉渣

炉渣

炉渣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7557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3篇、会议论文153篇、专利文献5851篇;相关期刊64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冶金、山东冶金等; 相关会议117种,包括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 、第十六届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2009脱硫石膏、粉煤灰、煤渣处理技术与循环利用研讨会等;炉渣的相关文献由13034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富城、罗健明、陈光毅等。

炉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3 占比:20.55%

会议论文>

论文:153 占比:2.02%

专利文献>

论文:5851 占比:77.42%

总计:7557篇

炉渣—发文趋势图

炉渣

-研究学者

  • 叶富城
  • 罗健明
  • 陈光毅
  • 周锦潮
  • 阮伟涛
  • 李运忠
  • 顾桂荣
  • 张伟
  • 不公告发明人
  • 许新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瑞; 黄全胜
    • 摘要: 铜山利国古代冶炼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的珍珠泉附近,对两处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并获取炉渣、矿石等冶金遗存。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EDX)、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观察等科学试验方法,对17个炉渣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炉渣的化学成分与显微组织探讨该遗址的冶炼性质与技术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其中一处遗址为冶铁遗址,技术类型为生铁冶炼,炼铁渣属于硅钙铝系高钙炉渣;另一处遗址有高铁炉渣遗存,综合判断很可能是生铁炒钢炉渣
    • 杨川; 李前林; 林实辉
    • 摘要: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与沥青混合料用的天然集料有相似的特征,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炉渣在沥青混合料的成熟应用将有效解决垃圾再利用问题。但目前关于炉渣在沥青混合料中的适用性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进行炉渣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研究,探究不同掺量的炉渣对沥青用量及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马歇尔设计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分析不同炉渣替换比例对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油石比随着炉渣替换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和稳定度呈下降趋势,矿料间隙率和空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炉渣对沥青混合料流值的影响不大;添加适当的炉渣能够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当炉渣替换量为10%时,水稳定性的提升效果最佳;炉渣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对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影响不大;为保证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炉渣的替换比例不应超过15%。
    • 李杰; 程寅; 韩锋; 张广辉; 甫尔海提·艾尼瓦尔; 于浩; 李钦栋; 沈君
    • 摘要: 为实现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重型击实试验、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 BearingRatio,CBR)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弯拉强度试验等室内试验以及现场应用,研究矿渣-炉渣-电石渣稳定粉黏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矿渣、炉渣、电石渣的配比为8∶3∶4,三渣总掺量为15%时,最佳含水率为14.1%,最大干密度为1.89g/cm^(3),CBR为36.7%;随着三渣总掺量的增加,其稳定粉黏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呈二次函数非线性增大,在掺量为25%时可达到2.78MPa,与掺量为4.5%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粉黏土强度相当;同一掺量和配比下,三渣稳定粉黏土90d弯拉强度与7d无侧限抗压强度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三渣稳定粉黏土路基试验路段的压实度、弯沉等技术指标检测结果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其综合成本仅为原换填风积沙的40%。因此,推荐矿渣、炉渣、电石渣三者的配比为8∶3∶4,以此稳定粉黏土填筑路基,既可提升路基的路用性能,又能实现废渣与粉黏土综合利用的目的。
    • 王前; 苗前名; 何品晶; 徐期勇
    • 摘要: 填埋是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渗滤液导排系统结垢是国内外生活垃圾填埋场面临的普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渗滤液导排系统结垢的因素复杂多样,近年来由于焚烧炉渣大量进入填埋场混填给渗滤液导排系统造成了新的挑战,因此亟需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从填埋场导排系统淤堵、导排组分结垢(土工布、颗粒材料、管道)、结垢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填埋场结垢新挑战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填埋场导排层防淤堵及科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 陈忠清; 陈文清; 吴早生; 吕越; 丁佩思; 朱文韬
    • 摘要: 以炉渣和低钙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通过碱激发的方式制备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炉渣掺量、碱激发剂掺量、水玻璃模数、水固比等因素对炉渣-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激发剂掺量与28 d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当炉渣掺量为30%,碱激发剂掺量为40%,水玻璃模数为1.4,水固质量比为0.29时,炉渣-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28 d抗压强度最高,为35.4 MPa。SEM、XRD及FTIR分析表明,随着养护龄期增加,炉渣-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中生成了更多硅铝酸盐凝胶物质,炉渣中原有物相氧化钙在反应过程中消失,炉渣参与了反应。
    • 王宁; 安巧霞; 管裕; 王柯; 王艳虎
    • 摘要: 为了缓解建材压力,提高工业废料的资源化利用率。研究粉煤灰替代水泥、炉渣替代粗骨料及骨料粒径对不同龄期(3d、7 d、28 d)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粉煤灰质量替代率分别为0%、5%、10%、15%、20%,炉渣质量替代率分别为0%、3%、5%、8%、10%,骨料粒径分别为5~20 mm,5~25 mm,5~31 mm,5~40 mm)。结果表明:随着炉渣替代率的增大,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粉煤灰替代率的增大,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呈“M”型发展趋势。在炉渣、粉煤灰替代率对混凝土影响中,粉煤灰替代率15%、炉渣替代率5%时,28 d抗压强度为31.01 MPa,满足强度要求且能提高工业废渣利用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粗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骨料粒径不超过20 mm时,28 d抗压强度达到33.62 MPa。在粉煤灰替代率为15%、炉渣替代率为5%,且骨料粒径不超过20 mm时,能满足C30混凝土的强度要求。
    • 曾学敏; 华绍广; 李小双; 王光进; 覃佳; 敬小非
    • 摘要: 炉渣对超细粒尾矿力学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超细粒尾矿中加入炉渣对改善坝体稳定性,提高尾矿库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泥沙侵蚀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深入分析了漫顶条件下超细粒尾矿—炉渣混合体的抗水力侵蚀特性。研究表明:不同炉渣含量条件下超细粒尾矿—炉渣混合体(以下简称“混合体”)在水力作用下,其侵蚀速率呈非线性变化规律。随着混合体中炉渣含量逐渐增加,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模式,其中40%含渣量时混合体的侵蚀速率最小,即此刻混合体的抗侵蚀能力最强;混合体黏聚力降低对其抗侵蚀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内摩擦角变化对其抗侵蚀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尾矿坝水力侵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宋鑫; 崔自治; 邢敏; 李亚东
    • 摘要: 为改善水泥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性能和解决粉煤灰、炉渣未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分别将粉煤灰和炉渣以0%,7%,14%,21%的掺量掺和进水泥土,进行外观、质量、超声波检测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水泥土耐久性、波速与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试样的表皮脱落,质量、波速和峰值强度下降;水泥土力学性能随粉煤灰与炉渣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同等掺量下,掺入粉煤灰的效果优于炉渣
    • 郭永春; 沈峰满; 刘春城; 郑海燕; 李洋; 王中华; 韩涛
    • 摘要: 针对高炉炉渣中Al_(2)O_(3)含量(质量分数)偏高导致炉渣黏度增大、流动性变差、脱硫能力下降的问题,利用双层石墨坩埚模拟铁液滴下穿过炉渣的过程,探究了R[w(CaO)/w(SiO_(2))],w(MgO)/w(Al_(2)O_(3))和w(Al_(2)O_(3))对高Al_(2)O_(3)型CaO-SiO_(2)-MgO-Al_(2)O_(3)四元高炉渣系脱硫能力的影响.当w(MgO)/w(Al_(2)O_(3))=0.50,w(Al_(2)O_(3))=20%时,R由1.05提高到1.35,炉渣的脱硫能力增强;当w(Al_(2)O_(3))=20%,R=1.30时,w(MgO)/w(Al_(2)O_(3))由0.25提高到0.55,炉渣的脱硫能力增强;当w(MgO)/w(Al_(2)O_(3))=0.40,R=1.30时,w(Al_(2)O_(3))由12%提高到20%,炉渣的脱硫能力下降.
    • 张春良; 周通; 刘永国; 薛永超
    • 摘要: 为改善道路用炉渣的集料性能,拓展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范围,设计了一种将炉渣与污泥联合稳定化处理的方法,并对稳定化处理后的炉渣进行集料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炉渣和污泥的联合稳定化处理可显著加快炉渣的碳酸化过程,有效提高炉渣的集料性能;干基比为8∶2或7∶3时,炉渣与污泥稳定化处理效果最好,且效率较高;稳定化处理前后,炉渣颗粒的吸水率下降了60.7%,压碎值降低了54.3%,其整体性能趋近于天然玄武岩集料,有效提高了炉渣的工程集料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