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75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十届海峡两岸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水力侵蚀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国浩、梁慧芳、王海波等。

水力侵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9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753 占比:99.03%

总计:17927篇

水力侵蚀—发文趋势图

水力侵蚀

-研究学者

  • 吴国浩
  • 梁慧芳
  • 王海波
  • 苏正安
  • 陈文韬
  • 高建恩
  • 黄诗婷
  • 黄金权
  • 张平仓
  • 张建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靳峰; 马涛; 秦伟; 胡彦婷; 牟极; 戈文艳
    • 摘要: 为落实水利部工作部署、确定未来30 a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目标并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布局和提质增效提供宏观依据,在全面分析甘肃省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以2020年为基准,通过空间分析和综合研判,复核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和分阶段目标值。研究表明:1999—2020年,甘肃省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各行业协同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6.14万km^(2)减少到18.39万km^(2),年均减幅为0.37万km^(2),其中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面积年均减幅分别为0.11万、0.26万km^(2),中度及以上高强度侵蚀向轻度侵蚀转变,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反映出水力侵蚀防治成效显著、风力侵蚀因受多因素影响而防治难度较大。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2020年)值为59.83%,综合考虑水土流失自然规律与经济社会需求,经对不需治理、不可完全治理、可以完全治理的水土流失进行时空综合研判,确定的2050年水土保持率远期阈值为66.38%;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制宜、自然修复、速率可行、进程合理、减量降级、提质增效的原则,确定的2025年、2030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阶段目标值分别为61.34%、64.14%和65.14%。
    • 卢进波; 李子健
    • 摘要: 土壤分离是侵蚀过程中泥沙产生的必然途径,是土壤侵蚀的起始阶段,可为土壤侵蚀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对水力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分离能力的定义、量化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土壤分离能力与土壤属性(土壤类型、质地、密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根系、枯落物、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动力学特性(降雨量、雨强等)密切相关。此外,结合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展望,以期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 曾学敏; 华绍广; 李小双; 王光进; 覃佳; 敬小非
    • 摘要: 炉渣对超细粒尾矿力学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超细粒尾矿中加入炉渣对改善坝体稳定性,提高尾矿库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泥沙侵蚀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深入分析了漫顶条件下超细粒尾矿—炉渣混合体的抗水力侵蚀特性。研究表明:不同炉渣含量条件下超细粒尾矿—炉渣混合体(以下简称“混合体”)在水力作用下,其侵蚀速率呈非线性变化规律。随着混合体中炉渣含量逐渐增加,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模式,其中40%含渣量时混合体的侵蚀速率最小,即此刻混合体的抗侵蚀能力最强;混合体黏聚力降低对其抗侵蚀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内摩擦角变化对其抗侵蚀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尾矿坝水力侵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陈培济; 俞慎
    • 摘要: 水力侵蚀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土壤特性、地形、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驱动下,在地球表面呈条带状或区域化分布.然而,在人类活动(农业活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地表剧烈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下,水力侵蚀模式会发生转变.本文综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的水力侵蚀机制.土壤母质决定了土壤的本质属性,其中包括土壤可蚀性;通常,水力侵蚀速率随着坡度、坡长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升高,而植被因子负反馈调控水力侵蚀过程.自然水力侵蚀过程是缓慢的;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土壤、地形、植被和气候发生了巨变,极大加速了自然水力侵蚀过程.人类对陆地表面的改造,引起全球土地利用格局的巨大变化,导致植被锐减和全球气候变化;人为的植被破坏成为全球水力侵蚀加剧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水力侵蚀模式,导致极端水力侵蚀事件频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可降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流域尺度的水力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有利于水力侵蚀的预报、预警和防治.
    • 谢梦瑶; 任宗萍; 张晓明; 李占斌; 马晓妮; 李骁政
    • 摘要: 作为黄河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的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区域地形、侵蚀在坡沟系统的分布迥异。区域土壤侵蚀研究多集中于刻画侵蚀空间分布及不同地类差异性研究,从坡沟系统细化开展研究工作较少,不能较好地为后续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因此,选取位于准格尔旗的3个典型砒砂岩区小流域,结合目视解译的流域沟沿线,开展了流域地形、水力侵蚀分布规律及其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地形因子分布特征与地貌特征分布一致,高值集中分布在沟道,低值则集中在坡面,且特拉沟小流域(覆沙)沟道处的地形因子统计值最大;砒砂岩典型流域水力侵蚀在坡面、沟道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流域坡面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比达87%~97%,沟道微度侵蚀占比较坡面该值下降54%~72%,什卜尔泰支沟(裸露)沟道处的水力侵蚀模数均值最高,达97.5 t/(hm^(2)·a);坡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与水力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阳坡成为强度侵蚀以上单元的主要分布坡向,占比达56.8%~75.8%。因此,该区在后续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沟道及其阳坡是亟待加强的区域。
    • 吕刚; 吕金昊; 翟景轩; 张卓; 王锋佰; 金兆梁; 郑洋
    • 摘要: 科尔沁沙地南缘属水蚀风蚀交错区,明确该区域土壤抗冲性对生态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樟子松林地、杨树林地、灌木林地、花生地、荒草地、裸沙地)土壤抗冲特性,阐明辽西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冲刷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下产流0~4min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均较大,但径流含沙量随着产流时间的增加土壤结构变得稳定呈规律性递减,并趋于稳定.土壤抗冲性指数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二次多项式,且与土地利用类型无关.土壤抗冲强度依次为樟子松林地、杨树林地、荒草地、灌木林地、花生地、裸沙地,其数值为0.78~1.68L·min·g-1.土壤抗冲性随坡位下降大体呈现的是增大趋势.在不同坡位,随着坡位下降、坡度减小,土壤抗冲性呈线性增加趋势.
    • 郭珂歆; 艾刚; 马兴祥; 何鑫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估土壤侵蚀分布格局与动态特征,分析北京市房山区土壤侵蚀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并为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布局决策提供参考,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将遥感反演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结合,对2013-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土壤水力侵蚀进行模拟和计算,分析研究区域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量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侵蚀量随年际变化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2)研究区土壤侵蚀主要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3)[400,800)m高程带的土壤侵蚀模数为各高程带中最高,且土壤侵蚀量最大;4)[15°,25°)的坡度对应的土壤侵蚀模数为各坡度等级最高,但土壤侵蚀量主要产生在[0°,5°)的微坡等级.因此,房山区总体土壤侵蚀程度较轻,今后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为[400,800)m高程带及[15°,25°)坡度带的区域.
    • 常梦迪; 王新军; 李娜; 闫立男; 马克; 李菊艳
    • 摘要: 掌握天山北坡土壤水蚀分异的空间规律及其驱动力,对生态预警和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天山北坡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区为例,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CSLE),采用野外调研、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18年研究区土壤水力侵蚀的时空格局特征(面积,强度和地理分布),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对土壤水力侵蚀强度的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天山北坡中段山区土壤水力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2.34%~40.87%、33.36%~43.01%。近20 a的微度、轻度侵蚀的面积均呈下降趋势(-26.70 km^(2)·a^(-1)、-77.47 km^(2)·a^(-1)),而其他侵蚀强度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22.10~30.96 km^(2)·a^(-1)),总体上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处于增加趋势。(2)整体土壤侵蚀模数呈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天山北坡中段山区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与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密切相关,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毡土、栗钙土,植被覆盖度小于15%、坡度大于15°和降雨量在400~450 mm范围内的地区为高风险侵蚀区域。(3)分异性的大小由因子探测器中q值来度量,其q值越大,该影响因素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越强,呈降雨(0.49)>土壤类型(0.17)>坡度(0.11)>植被覆盖度(0.10)。不同影响因素通过交互作用明显增强土壤侵蚀空间异质性,及植被覆盖度与降雨因子的耦合作用,q值增幅极大,确定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域对全面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伊力哈木·伊马木; 王略
    • 摘要: 基于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以阿图什市为例,将计算得到的2019年水力、风力侵蚀面积及强度与2018年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图什市植被覆盖因子变化影响着水土流失的整体变化,对水力侵蚀的影响较风力侵蚀更为明显;土地利用因子的变化影响着水土流失状况的局部变化,对水力、风力侵蚀的影响程度依具体的土地利用变化而定.据此,对区域水土流失相关目标责任考核提出了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