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量分配

流量分配

流量分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39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2篇、会议论文127篇、专利文献162607篇;相关期刊338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制冷学报、锅炉技术等; 相关会议108种,包括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格力—华中科技大学第六届制冷空调研究生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二届制冷空调研究生学术年会、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等;流量分配的相关文献由34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燕、李浩、赵伟等。

流量分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2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62607 占比:99.58%

总计:163296篇

流量分配—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壮壮; 王俊; 贺智涛; 高颂
    • 摘要: 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范围广、节点众多,不同区域内节点能量消耗速率存在显著差异,承担较多信息转发任务的内层节点易过早死亡,导致拓扑连通度快速下降、网络生存时间过短。受自然界中的圆形蛛网抗毁结构启发,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流量概率分配机制与负载容量分层模型的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寿命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通信节点选择的概率随机化与节点初始能量的分层差异化提升网络存活时间。仿真结果表明:流量概率分配机制可在节点受损时动态调度网络流量,含调节系数的负载容量分层模型有助于延长网络寿命;当调节系数大于等于30时,网络仿真轮数和网络效率比改善显著;此外,对于每层随机破坏2个节点试验,当调节系数由0增加到40时,第1层~5层仿真轮数分别增加48.9%,37.6%,39.75%,38.9%,22.1%,网络效率比分别增加19.1%,24.7%,23.6%,23%,50%;与其他算法相比,选择性失效和随机性失效条件下,文中方法均能更合理地调度网络流量,均衡内外层节点的能量消耗,最大程度提升网络寿命。
    • 何国新; 陈玉祥; 王宝智
    • 摘要: 液压系统合理的流量分配是决定混动变速箱正常且高效运转的关键,为保证混合动力变速箱液压系统流量分配满足设计需求,通过三维分析方法,仿真得到某双电机混动变速箱液压系统分配到各部件的流量并优化到最合理水平。离合器和电机在不同模式下,通过4个节流孔进行流量控制,对节流孔的尺寸进行优化分析,在总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液压系统的流量分配较好地满足双电机冷却、离合器控制需求。优化后的液压系统满足离合器滑磨状态流量大于9.5 L/min、离合器非滑磨状态流量大于6.5 L/min、电机冷却流量大于10.5 L/min的要求,混合动力变速箱的流量分配得到较大改善。这种优化方法精确高效,提升了液压系统设计的可预见性,减少了试验次数,对液压系统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薛锡瑞; 黄树彩; 张港生; 杨心
    • 摘要: 飞机燃油系统是飞机的核心系统之一,对飞机安全可靠飞行至关重要。为解决飞机纵向飞行时,因多油箱供油量分配不合理产生飞机质心的偏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飞机供油原理,建立飞机纵向运动供油质心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形法根据飞机俯仰角和各油箱油量实时确定飞机的最优供油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给定飞机要求质心变化后,通过本文方法确定的供油策略能将飞机质心偏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实现了供油策略随要求质心的动态调整,方法具有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 曹欣; 朱玉琴; 陈乐; 候寅; 马雪琼
    • 摘要: 并联管组主要由分流集箱、汇流集箱和多个并联支管构成,与单一管路相比,其结构更加复杂,流体在集箱内的流动情况以及各支管中的流量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流体流量分配存在不均匀性,这给并联管组的换热特性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工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流体在并联管组内的流体力学特性,探索了入口方式、流体流速、集箱及支管规格等因素对并联管组流量分配不均匀性的影响,得到流体以径向方式流入、增大集箱直径和减小支管直径或通过降低流体入口流速的方式均可提高流体分配均匀性的结论,并提出通过增大集箱的直径以减小流体流速;增加支管的长度、减小支管直径,或在某些板加节流孔板或隔板以增大支管内摩擦阻力改善流量分配不均匀性等措施,以提高相关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对于实际生产中并联管组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
    • 江飞鸿; 刘贞报; 巩磊; 王博; 喻杰
    • 摘要: 充足的液压流量是飞控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条件。为在系统设计早期对需用液压流量进行准确计算,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跟踪的舵面需用偏转速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在飞机总体设计初期、控制律尚未设计时如何准确获得舵面偏转速率需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飞行场景可对液压流量需求进行较为精确的预计。进一步考虑液压可用流量有限的现实约束,针对流量不足导致作动器低压和操纵失控的危险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员意图识别的可用流量动态分配思想和算法,通过降低液压系统故障状态或飞行员极端操纵条件下的峰值流量需求,既避免了液压流量过设计,又保证了有限流量情况下尽可能实现飞行员操纵意图。
    • 闫凯; 张建文; 乌晓江
    • 摘要: 应用部件压力法,并结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物性数据库分析了包括管屏几何结构、热力学参数以及动力学参数在内的多个关键因素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管屏内水蒸气工质的阻力高于二氧化碳工质,而二氧化碳工质的流量偏差小于水蒸气工质条件;质量流速500 kg/(m^(2)·s)是管屏内流量分配出现正、负流量特性转换的阈值。质量流速低于该值呈正流量特性,高于该值呈负流量特性;随着管屏入口压力和入口温度的增加,管屏内工质流量偏差更趋向于平缓;随着热偏差系数和加热功率的增加,管屏内工质流量分配的负流量特性增强。
    • 刘迪辉; 唐雪; 杨三思
    • 摘要: 针对多腔热冲压模具冷却水流量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冷却水流量分配方法.设计一个可变水道参数的U形件热冲压工艺仿真模型,基于FLUENT和LS-DYNA联合仿真对成形件温度随板料厚度、保压时间及型面流速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流量分配数学模型.当零件目标温度确定后,根据所构建的流量分配数学模型可快速确定薄板件冷却所需具体流量,实现冷却水在各腔中的合理分配.以一模三腔的热冲压模具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流量分配数学模型对其外接水路的阀门开度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整后厚板件门槛件的温度由160.4°C下降到150.1°C,下降了6.42%.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的调整对成形件最后温度有显著影响,采用多腔热冲压模具冷却水流量分配的方法,可以缩短整体的保压时间.
    • 叶安琪; 王吉进; 钟衡; 陈传宝; 江辉民; 倪龙; 姚杨
    • 摘要: 换热管制冷剂分配不均是制约干式蒸发器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改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增设分液管和孔板两种优化方案,并利用CFD模拟和传热计算分析优化后各换热管分液均匀性、压降水平以及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优分液管方案及最优孔板方案混合相的均匀性相比样本分别提高了56.60%和60.80%,虽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损失,蒸发器换热量仍然可以提高19.69%和23.83%。
    • 杨艺菲; 王赟; 杨胜华; 刘超
    • 摘要: 民机冲压空气系统通过机身蒙皮开口引入外界空气为飞机空调系统、辅助冷却系统和惰化系统提供合适压力与流量的冷源,其性能的优劣影响飞机的经济性与舒适性。冲压空气系统包括了进排气口、换热器、风扇和管路等部件,其内部的复杂流动特性决定了冷源流量在各个用户系统中的分配。为了在冲压空气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各用户系统的需求完成合适的流量分配,需要通过冲压空气系统流动特性的三维仿真计算来获得。针对冲压空气同时受到机外环境和内部部件影响的特点,建立了机外远场和内部各部件仿真计算模型,通过CFD方法实现了冲压空气系统内部三维流动趋势的计算,获得了冲压空气系统流量分配结果和流道内的压力分布,为冲压空气系统的整体设计提供了参考。
    • 毛晓东; 冯晓晗; 庞丽萍; 王鹤翔; 曾文
    • 摘要: 飞机舱内的空气分配系统是决定舱内气流组织重要部件,舱内的空气品质及人员舒适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这一系统的研究也越重视。为保证座舱内合适的空气参数条件,实现制冷、加温和通风换气,满足全飞行包线下的指标需求。基于某型直升机座舱布局,开展了座舱空气分配管路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通过需求分析,明确设计技术指标。详细设计了座舱空气分配管路系统布局方案,并计算了供气口及分配管路尺寸参数。基于Flowmaster软件平台,建立了管路系统仿真模型,利用流量配平仿真计算,实现了管路系统的流量分配。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供气口流量分配误差满足工程要求,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系统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针对直升机全飞行包线范围内管网风阻和供风口流量的变化,对技术指标进行了仿真计算校核。结果表明,所设计座舱空气分配管路系统方案合理可行,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