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
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

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08-01

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

会议文集: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分析了协作多点传输技术,介绍了CoMP技术原理以及应用场景,重点对下行CoMP中两种协作方式CS/CB和JT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C S/C 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区平均性能,不过提高不明显:对于小区边缘性能,CS/CB提高较多。CS/CB中对SU-MIMO只采用9小区,MU-MIMO可采用大于9小区,也可只采用9小区,不过对于小区平均性能增益,采用9小区比大于9小区方法平均性能增益提高不多,对于小区边缘性能,采用9小区比大于9小区方法小区边缘增益可提高10%。JT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区平均增益,对于小区边缘性能,JT可提高更多。相同场景下,JT比CS/CB性能提高得多。尤其是在SU4×2MIMO系统下,JT的小区平均增益可达46.8%,小区的边缘增益可达79.6%。
  • 摘要:针对由于小数据、频繁发送为主要业务特征的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而导致的网络寻呼信令负荷过重问题,提出一种面向LTE的自适应寻呼方法.不同于传统LTE网络中首先向终端所属跟踪区(TA)发送寻呼消息的方法,该寻呼方法基于用户的移动性、历史寻呼信息以及其他业务相关信息自适应地调整寻呼消息的发送机制,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网络寻呼消息的发送,降低系统寻呼信令负荷.最后通过大量仿真证明,相比传统的LTE网络寻呼方法,该自适应寻呼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网络寻呼信令负荷.
  • 摘要:首先介绍ITU-R等相关组织对5G的研究进展,然后阐述5G关于容量、时延、能耗等方面的新需求,文章指出移动通信大约每10年出现新一代的技术。1991年GSM(2G)商用,2001年WCDMA(3G)商用,2012年ITU发布IMT-Advanced(4G)技术标准,预计2020年将发布5G的标准,为满足用户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SG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延迟:可以通过减少延迟大大增强用户体验质量,如减少数据包传输延迟和连接建立时延。系统平均吞吐量:蜂窝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应大大增强,支持爆炸性业务增长。小区边缘的用户体验:在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应有保证,以确保用户的服务质量。可扩展性:由于M2M、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站应支持的移动终端数量将显着增加。能源效率:能耗低是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对于M2M设备。低TCO(总拥有成本):低CAPEX和OPEX降低网络的TCO,激励运营商扩大和改善他们的网络。
  • 摘要:CSFB是LTE/EPC网络中部署语音业务的过渡方案之一,文中在研究CSFB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并比较CSFB的回落方案,并对CSFB回落至非注册MSC方案进行讨论,研究表明,由于PS切换方案能够保持数据业务不中断,其可以作为连接态UE的回落方案;RRC重定向及其增强方案则可以作为空闲态UE的回落方案,其中RRC重定向对网络无改造要求,成本最低,可作为CSFB初期部署方案;RRC重定向增强方案由于能够有效降低呼叫建立时延,可作为CSFB成熟部署方案,以优化用户业务体验。
  • 摘要:详细分析3D MIMO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垂直小区分裂、动态3D波束赋形与垂直波束赋形以及基于3D MIMO的CoMP技术等.根据3D MIMO技术的不同应用形式,分析该技术的不同应用场景及其应用性能.垂直小区分裂、动态下倾角调整、单用户的3D波束赋形、上行垂直直接收分集和垂直波束赋形与动态3D波束赋形相结合等.同时,对3GPP中3D MIMO技术的标准化进展进行概述,文章指出,目前3GPP还将继续针对3GPP的信道建模与评估进行讨论,最终得到3D MIMO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包括在水平和垂直平面多径特性的建模等。
  • 摘要:通过WCDMA网络仿真关键输入对仿真结果精确度影响的分析,得出无线传播模型是唯一可通过校正提高仿真结果精确度的输入.传统传播模型校正存在经济性和普适性缺陷,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无线传播模型校正方法,最后以G市某区的路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传播模型校正和WCDMA网络仿真,仿真结果与现网实际覆盖情况高度吻合,验证前述无线网络仿真深度应用的有效性.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通信服务的要求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而相对的可用频谱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紧缺,60GHz系统由于其5~7GHz免许可连续频谱资源而受到广泛关注.文中讨论60GHz无线通信系统一种新的干扰抑制策略——干扰对齐技术,从频域、时域、空域等方面分析60GHz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对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文章指出,干扰对齐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OFDM、TDM或者MIMO等技术将欲发送的符号在时域、频域或者空间域展开成信号空间,每个用户只占用一半维度的信号子空间进行数据传输,并将其他所有用户的干扰抑制到另外一半的干扰子空间中,这样就可以完全区分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域干扰对齐方案由于对时变性和信道估计技术要求较高而难以应用于60G Hz系统中,频域以及空间域干扰对齐技术可以与60G Hz系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60GHz系统本身拥有大量的天线阵元,可以采用空间域干扰对齐技术来抑制干扰,但缺点是会使得方向性增益下降,信噪比恶化,而且性能优势不明显。频域干扰对齐方案目前还缺乏相关的性能仿真分析,但由于60G Hz系统信道频率选择性很好,相信随着OFDM技术的使用,频域干扰对齐技术会体现出优势,会在60GHz系统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 摘要:对比TD-LTE系统应用F频段和D频段的性能差异,首先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计算覆盖能力和容量能力的差别,然后采用实验网络测试的方法将其进行实际对比量化,提出影响频段选择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由于F频段低,相比频段稍高的D频段来说具备一定的覆盖能力优势,覆盖能力差异约为5dB,尤其在覆盖受限的小区边缘及室外覆盖室内的场景F频段能体现出其覆盖优势。现阶段,由于D频段可以利用10:2:2配置,而F频段无法利用特殊子帧,因此D频段在总吞吐量能力上有绝对优势。未来F频段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吞吐量能力方面进行弥补。除覆盖和容量能力外,还要考虑网络结构、异系统干扰、TD-SCDMA容量需求、TD-LTE热点区域、建设周期、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进行频段的合理选择。
  • 摘要:介绍目前TD-LTE与TD-SCDMA共天线建设的适用场景,给出合路天线的原理及特点,然后根据实际外场试验分析TD-LTE与TD-SCDMA共天线能力,实践证明,在天线基础数据一致的情况下,合路天线与独立天线好点和中点的性能基本接近,但在差点的RSRP、SINR及下行吞吐量差于独立天线。综合以上测试结果,采用TDS与TDL合路天线后,单扇区覆盖能力较TDL独立天线稍有降低,初步推断是由合路器损耗(0.5dB)与接头馈线损耗引起的。通过在其他站点进行类似测试,进一步测试验证发现,采用合路方式后,小区覆盖能力减弱的程度在10%以内,指出共天线部署网络的一些弊端,指出因目前合路天线的独立电调还有部分局限性,如果考虑到后期优化,若TDL采用D频段部署,则不适于大规模使用,希望后期能够在独立电调天线研究等方面有新进展。
  • 摘要:针对现网小区中TDS智能天线性能尚无统一评估标准的问题,文中研究一种基于TDS网络的智能天线性能评估系统,能够在TDS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智能天线赋形指标进行评估.该系统主要由覆盖场景智能识别模块、智能天线性能参数提取模块、智能天线指标体系模板库以及智能天线性能评估模块构成,该平台能够在不影响网络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智能天线性能评估,从而在不影响客户感知的情况下实现智能天线的性能检测.这些模块都在基于Google MAP的可视化软件平台中实现,从而将评测结果和优化方案直观显示出来,实现小区统计性能参数的可视化,帮助操作人员直观了解智能天线性能评估结果。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覆盖场景分类的智能天线评估方法,同时通过有效的路测方案消除基站功率控制对智能天线赋形指标带来的干扰。其中,覆盖场景的智能分类方法将传统人工填报场景类型的方式转变为计算机根据三维地图信息自动进行场景识别,极大地提高小区场景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另外,基于目标SIR值控制的路测方法,使得小区基站始终保持在恒定功率的工作状态,从而消除功率控制对智能天线赋形带来的干扰,最终该系统实现TDS网络小区中的智能天线性能评估。
  • 摘要:通过对集群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介绍,指出发展基于TD-LTE技术集群通信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提出在设计基于LTE技术的集群通信系统时所必须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指出,目前市场上的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架构有三种:架构1:集群系统与底层移动通信技术无关的叠加式架构,在此架构下,集群通信系统纯属移动通信网络上的一种应用,对底层网络没有影响,如华为的PoC系统。架构2:通过对蜂窝接入网络增强而实现集群通信系统,根据集群通信的业务特征,该架构需要对通信网络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在网络层支持集群通信,例如中兴的GOTA系统。架构3:使用独立组网方式实现集群通信系统,从接入网到集群控制中心均采用专用设备,例如TETRA系统,在LTE网络技术中,能够支持点到多点传输的只有eMBMS技术,因此很多厂商希望将3GPP的集群系统网络架构中多点服务功能确定为eMBMS技术,目前,宽带集群技术还不够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集群通信系统必然会面向新的应用场景和问题,例如跨网络环境下,甚至国际间的集群通信系统之间的协同问题等。因此对基于TD-LTE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后续研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应用需求,借助TD-LTE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优势,为行业用户提供功能丰富,性能优良的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提高TD-LTE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 摘要:基于情绪感染理论和情绪劳动,研究客服使用网络微笑符号是否能对网络顾客的感知和消费体验(包括感知亲切度、消费者满意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意愿)产生影响.结合角色行为理论,将客服行为分为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比起角色内行为,客服的角色外行为能使顾客感到更亲切,并且微笑符号会增强角色外行为的影响,削弱角色内行为的影响.另外,进一步论证感知亲切度、消费者满意度和消费者忠诚意愿之间的关系.
  • 摘要:国内运营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按量计费的方式,并不对流量来源进行细分.文中探讨了数据流量作为运营商主要收入增长精细化运营的可能性,并全面分析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细分计费可能带来的收入变化和竞争优势.以湖北省为例,目前全省的GPRS套餐使用用户数接近1000万,他们多是不同程度的流量型用户。通过对用户样本分析发现,在套餐内增加“QQ、微博流量5元包月”这样的内容将不会影响运营商的整体收入;相反,这批用户如果在套餐外叠加这款资费包,所带来的是每月5000万的收入增加,这相当于6-7个点的收入增幅。收入之外,这种计费模式给运营商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容忽视。一是先发优势。新套餐的推出意味着捆绑模式的转变,在其他运营商还未推出相应手段前,中国移动无疑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这种收费方式的转变意味着BOSS、支撑系统、客服等各相关系统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意味着先发运营商可以领先其他运营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二是增强和应用商及平台商的谈判能力。在海量应用的时代,流量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但运营商并没有有意识地把这种资源作为一种手段应用起来,实现按应用计费,相当给运营商使用流量作为资源置换手段提供可能。例如,运营商可以允许某项正在推广期的应用3个月流量免费的待遇,以帮助该应用打开市场,同时要求该应用上投放运营商的宣传。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场景,但是对运营商来说,以此为手段,具备了和应用提供商对话的资本,甚至有可能重铸产业生态。
  • 摘要:首先分析现有LTE系统在支持移动互联网业务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高效进行连接态转换控制的问题和上行调度请求的问题,分别给出优化方法和推荐配置方法,提出基于非激活定时器和切换双重标准的连接态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系统信令开销。同时采取对不同业务类型和切换频度进行分别处理,也能达到系统性能优化的目的。针对长期处于连接态且数据特征满足稀发小数据特性的UE,建议网络侧配置其使用随机接入过程来进行上行调度请求,以满足节省信令开销和保障用户体验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信令开销,保障用户的体验.
  • 摘要:在大集中模式的IT架构基础上,部署敏感数据安全管控平台,对具备后台数据访问权限的人员进行安全管控,实现对后台敏感数据的导出及下载过程的全程跟踪和访问控制.在下载流程中创新应用金库认证,对从后台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文件进行转换和加密,生成含有水印、不可编辑的文件,最终实现敏感数据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以此来提升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安全性.
  • 摘要: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运营活动中向用户推荐信息的模型需要具备的特点,指出模型应该兼具以下特点:数据源范围广;有已经处理完成的用于计算的数据;计算公式同时考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数据,易于计算,计算复杂度低;针对不同的推广渠道或手段有全面的、彼此不同的计算引擎;能够避免对特定用户的干扰。模型由数据源层、数据层、个性化推荐引擎等部分构成,建设并应用好用户智能推荐模型,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做好智能管道,加强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互动,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 摘要:对一种高效的移动互联网网站安全监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高效率的网站安全综合监测技术方案,该系统分为三部分:网站监测模块、集中控制模块、漏洞发现模块。网站监测模块:对移动互联网各网站进行实时集中监测,当某个网站页面发生变更时,可以实时发现变化页面。记录发生变化的网站页面,发送给集中控制模块处理。集中控制模块:接收网站爬虫模块发送的结果,将结果中的网页URL发送给扫描器进行安全扫描。通过网络指令驱动漏洞扫描器进行网页扫描。漏洞发现模块:此模块接收集中控制模块发来的指令,完成对页面的扫描工作,并将结果通过邮件发送给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并实现,能够集中、统一对网站系统的实时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可为网站安全管理及监测提供汇总的统计数据,量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实现对移动互联网网站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统一监测,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网站存在的安全漏洞等隐患.
  • 摘要: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支付作为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手机支付应用的场景,目前市面上正在使用的移动支付技术主要有:金融SD卡、SIMpass、RFID-SIM、NFC(Near Field Commumcation,近场支付方案)以及WAP、短信等远程支付方案。尽管目前NFC应用有诸多优势,行业标准趋于统一,但短期内移动支付产业链完全大统一协调发展,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依然有一段距离,手机支付毕竟是一个横跨电信、金融、IT服务等多个行业的比较复杂的产业,对于未来的发展建议如下。一是,加强行业协作,建设商业受理环境。手机支付市场绝对不能形成垄断市场,而有自身价值链和经营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经营的市场。在这种价值链上,每一环节都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方向明晰,各方应协调分工,通过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手机支付应用场景的发展。二是,用户传统支付观念的转变。移动支付市场有待逐步培育,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信任感和感知度需要长期培养,引导其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消费支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支付应用场景将呈多元化态势,不会是一种支付方式把所有支付“蛋糕”都吃掉,共融性、多样化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移动支付生态环境的建立不可能只靠任何一两家企业独立把它完成,政府加强管制,规范市场发展,多方共同合作,才有可能把整个产业做起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 摘要:通过对智能移动互联网与并行处理业务的适配及中间接口技术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异构资源环境下构建基于协作型并行业务的智能移动互联网络支撑环境及动态、新型资源的调用方式,实现高清流媒体传送服务,文章指出超高清视频传送服务的系统,包括一个内容提供商,一个调度服务器,多个中央服务器和边缘服务器,资源调度机制包括:用户服务模块、资源定位模块、域内资源管理模块、域间资源管理模块、资源数据库。
  • 摘要:本文借鉴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一种移动广告平台架构,移动广告平台系统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设计、组织各功能模块和组件,系统分为5个子系统,广告内容管理子系统,运营支撑管理子系统,广告互动营销子系统,广告内容分发子系统,广告精准分析子系统,与目前移动广告平台相比,该平台主要突出移动广告精准化的特点,单独设计了精准分析子系统,引入系统化的精准标签模型,可以有效地生成、管理和利用个性化的广告数据和用户数据。
  • 摘要:本文对TTCN语言的演进与TD-LTE终端一致性进行了研究,整个LTE终端一致性测试套的ASP设计需求包括对空中接口消息ASN.1定义的引入和全面兼容;每一个Port上仅有一条单向的ASP,尽量减少控制消息的数量,降低复杂度:ASP的定义要独立于SS的实现以及ASN.1编解码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兼容和重用TTCN2的UTRAN测试接口定义,以及FDD-LTE和TD-LTE共用一套系统和ASP,使用内容分支的形式使整套TTCN代码同时适用于两者的测试需求,同时要将FDD/TDD的差异分支放在尽量低的分支,以降低整个系统架构的复杂性。整套ASP系统分为D-SAP和C-SAP。D-SAP负责PDCP/PLC/MAC数据的发送和接收,C-SAP负责和系统模拟器各层控制接口的通信,以进行小区构建、SS控制信令和RRC信令消息的收发等。全部接口ASP使用ASN.1格式定义,摒弃TTCN2中的Structure类型,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C-SAP的设计是针对测试流程而非针对SS各层的控制定向,某些Ll和L2过程,如随机接入、系统消息发送等由TTCN预先配置给系统模拟器,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参与信息交互,以保障相应过程处理的时间窗需求。单独的NAS模拟器模块使用Codec接口负责调用和控制外部函数在TTCN3之外对NAS消息进行加密/解密和完整性保护处理,并将加密后的NAS消息返回到TTCN3中用于生成相应的RRC消息。
  • 摘要:GSM频率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需要提高和优化频率资源利用率.频率的规划和优化直接影响网络质量,通常载波调整和日常频率优化是通过人工在地图上进行筛选,此方法不利于频率规划,并未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空间和地理环境.文中从频率干扰表的构建出发,利用NCS手段来分析和构建小区干扰表,指出小区载调和日常频率优化可以首先选择同频干扰系数较小,同时满足邻频干扰系数也是最小的频率作为增加载波依据。同理,首先选择同频干扰系数较大,同时满足邻频干扰系数也是最大的频率作为减少载波的依据另外,小区干扰表的构建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适宜通过软件编程来排查最大干扰和最小干扰频点,从而完善频率优化流程,实现载波调整和频率日常优化自动化过程.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电视频道总体占用情况,阐述了部分城市频道分配及占用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电视频道分配占用比小于100%,表示监测的频道占用数量大于分配数量,其中杭州、银川等城市电视频道分配占用比较低,即有大量的越界信号占用了当地的电视频段,提出了科学管理频道资源,加快模数转换进程等进一步提高电视频谱的使用效率的对策。
  • 摘要:A+F频段载波压缩技术是一个新的提升频谱利用率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方案规划、测试验证研究A+F频段载波压缩方案对TD-SCDMA系统的网络指标、用户感知、商务终端等相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应用A+F频段载波压缩技术后,A频段2010-2025MHz的15MHz由9个频点提升到11个(4个1.2MHz和7个1.4MHz),增加22%频点,F频段1900—1910MHz的10MHz由6个频点提升为7个,增加16.7%频点。TD-SC DMA系统可由目前9+12共21个频点增加到11+14共25个。(1)网络性能指标方面:网管KPI指标有一定恶化,接通率和掉话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指标下滑,初步分析,由于实验区域过小,试验区域和外围区域无法统一规划频率导致普通R4(主频点人工进行调整),HS载波存在频率重叠干扰,频率压缩后会影响系统邻频泄漏和邻频干扰,抑制性能,造成邻频干扰一定程度上升,从而导致指标波动。MRR数据指标方面,语音AMR误块率无明显恶化趋势,Ps业务误块率有所恶化,终端发射功率整体抬升1.5dB左右。码资源利用率方面,暂未发现压缩频率对码资源利用率的负面影响。(2)用户感知验证:通过现场测试验证,频率压缩前后语音、数据业务各项指标基本持平,未发现负面影响。无大规模用户申告出现。DT测试指标、PCCPCH C/I指标改善明显,主要是由于压缩频率后主频增多,降低了频率间干扰。(3)商务终端验证:通过对实验区域内网终端的TAC号进行分析,发现在全网终端型号占比超过l%的终端均能在试验区域内正常驻留TD-SCDMA网络,未对用户感知造成负面影响。
  • 摘要:详细分析天线增益下降、旁瓣信号泄露、前后比不达标、覆盖异常等常见天线问题,通过研究信号传播理论以及小区覆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天线水平波瓣区间化赋形分析的故障天线定位算法,把天线水平辐射波瓣按照不同方向角度区间进行划分,分别是±[0,15]、[16,30]、[31,60]、[61,90]、[91,120]、[121,150]、[151,180]共7个区间,通过不同区间的路测数据Rxqual、Rxlev Average、过覆盖指数、绝对通信距离多维度进行关联分析,定位故障问题以及天线覆盖异常点.
  • 摘要:结合自动化技术和无线通信传输技术,本文设计出一套接地电阻实时监测系统,本系统由硬件和监测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负责接地电阻数据采集、测量数据计算、电阻值的显示以及与监控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硬件部分也称为下位机,可以提供手动按键测量和上位机命令测量两种方式。软件部分主要是监控计算机安装监控所有下位机的监测软件,从而实现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得到测量数据以及发送测量和控制命令等。便于随时掌握接地电阻阻值情况,避免工作人员现场测量的繁重劳动,可以极大地提高维护质量和工作效率。
  • 摘要:从2G网络引入,介绍GSM、TD-SCDMA、LTE三代移动网络的基本网络特性以及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综合对比这三种移动网络,得出LTE优化中的基础结构参数设置以及主流优化思路,文章指出,在LTE网络优化中,PCI规划继承以往小区结构参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而自主智能的新优化技术和控制RSRP与SINR均衡点的优化理念,则是当代LTE移动网络的创新所在。在关键性优化技术的应用方向上,LTE网络使用OFDM、MIMO技术、ICIC小区间干扰协调、SON自组织网络技术4种主要关键技术。发展到LTE网络时代,关键技术针对频率资源紧缺、干扰问题敏感,传输速率等问题,主要着眼于提升频谱效率,提升传输效率,小区间干扰控制提升优化效率和成本。优化技术发展方向继承前两代移动网络,即提高网络容量,避免网络干扰需求,并有更高程度的提升,在参数规划与优化上体现智能自主调整和资源自适应分配创新。在LTE网络优化中,控制功率覆盖,找到RSRP与SINR的均衡点,达到吞吐率的最大输出,是LTE网络优化的主流思想。
  • 摘要:通过对无线电干扰特点及无线电压制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评估无线电压制系统压制效果的一种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由现场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当信号源发射的功率由小到大逐渐向-69.OdBm调整时,目标通信系统接收到的信号,即对讲机解调后的信号音频速率由稳定的lkHz开始向信号源发射的音频速率1.5kHz靠近,通信测试仪的信纳比降低,即压制效果开始显现。当继续增大信号源发射功率至-68.2dB m时,对讲机接收解调后的信号音频速率稳定地显示信号源发射的音频速率,即1.5kHz,此时达到完全压制。相应的,经观察解调后的语音信号,其音调的变化与实验所得的数据变化相一致,即当信号源的功率由-69.OdBm逐步调整到-68.2dBm时,经通信测试仪输出的音频信号音调显著提高。经与对讲机输出音频速率为lkHz和1.5kHz的实际音频声音对比,两者相符,即实施压制后目标通信系统实际输出的音频信号由未压制前的原通信系统音频速率lkHz变为实施压制后压制系统所发出的压制信号音频速率1.5kHz,压制效果即实现。通过改变通信测试仪和信号源发射的音频速率,可以得到类似的压制效果,但两者发射的音频速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偏差,保证压制效果明显。由此分析,压制干扰对接收机的影响表现在对有用信号的遮盖和压制。遮盖和压制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在有用信号上附加了一个调频干扰信号,两者一经混合进入接收机检波器,信号就很难检测,即有用信号将部分地改变或失去信号特征,当干扰信号功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有用信号就会完全消失,而接收机信号检测的基本方法是以预先设置的某一门限电平UT作为基准,当接收机接收信号满足uv≥UT时,判定为有目标,输出目标信号。此时若在接收端接收的干扰信号电平高于有用信号电平,接收机检测的将会是干扰信号,干扰效果即可达到。
  • 摘要:实现一种基于60GHz毫米波信号的会议室室内信道模型,给出模型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考虑因素,文章指出,在信道结构中考虑传播信道中波簇现象。簇参数中包括簇的幅度、到达时间、Tx/Rx的方位和高度角。假定通信装置安装在会议桌的中间,发射接收装置随机放置在高为1m的平面上,水平位置限制在2.5m×Im内。文中只考虑天花板和墙所形成的一、二阶反射,假定地板反射被会议桌遮挡,不予考虑。一、二阶反射的统计时间和角度特性是由射线跟踪仿真结果和其推导计算得来。波簇幅度函数的概率密度由试验统计分布的结果近似而来。信号路径分为5组:视距路径;墙面单次反射路径;天花板单次反射路径;天花板到墙的二次反射路径;经两面墙二次反射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实现的信道模型具有良好的信道特性,可以作为小型会议室的参考模型.
  • 摘要:辐射功率测量是无线电台站资料的重要参数,对其测量和计算常因台站没有测试口或者无法中断发射而无法进行,可以利用场强测量代替传导测试方法.文中介绍一种利用移动监测车测量计算无线电台站辐射功率的方法,给出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测量依据、测量步骤、测量不确定度因素等,文章指出,激光测距仪、GPS定位仪、双筒望远镜、指南针可用工具目视检查的发射机和天线高度测定,可以使用场强仪、频谱分析仪或测量接收机。一般测量采用RMS检波方式,反射是影响测量结果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弱化远处物体的反射影响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高方向性的天线测量或确定的水平场强分布在除了垂直高度的扫描实现,校准天线、射频电缆、剩余极化不匹配以及天线的水平和垂直错位的不确定性引起天线增益的不确定性。
  • 摘要:抑制同信道干扰是自动识别系统中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为了解决此间题,提出一种简单的串行接收机结构.该结构首先采用ESPRIT或MUSIC等算法估计出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波达方向角,然后利用MVDR、MF、MMSE等波束成形算法中的一个将阵列方向对准期望信号入射方向抑制干扰信号,最后采用二比特差分解调算法检测有用信号.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结构同单天线接收机相比,显著地抑制了同信道干扰,明显地改善了GMSK解调的误比特性能,可应用于未来自动识别系统卫星接收机.
  • 摘要:对2500-2690M Hz频段TD-LTE基站间的干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该频段的设备不同步,在最小耦合损耗(MCL)为50dB的前提下,基站的邻道无用发射指标定为-65dB m/MHz才能避免系统间干扰.在理论仿真基础上,设计TD-LTE基站的干扰测试,验证理论分析的科学性,文章指出,两个运营商的基站如果不同步,两基站在共站(M CL=30dB)时将存在相互干扰。所以建议2500-2690MHz频段不同运营商的TD-LTE系统保持同步,并使用相同的时隙配比,以减少干扰风险。如果无法实现同步,则建议相邻频道的运营商能留出5MHz的保护带,并确保TDD系统基站间耦合损耗(干扰系统发射机和被干扰接收机间损耗)不小于50dB,同时将干扰系统在被干扰系统频段内无用发射限值定为-65dBm/MHz。
  • 摘要:首先给出WebRTC技术在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化情况和最新发展动态,接着对微软最近提出的WebRTC方案和现有WebRTC标准进行研究,重点对其中的WebRTC信令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文章指出,虽然更底层的API可以提高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但对于网络开发者,相对于SDP开发难度更高,可能还需要第三方提供一个简化入口以实现对高层的接入。相对而言,虽然SDP大型文件的格式以及Offer/Answer模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已有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问题,但SDP实现一般用例时工作量更小,开发更简单,因此受到更普遍的应用。同时JSEP也在不断完善中,其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充分开发和利用大数据资源成为电信运营商解决被管道化威胁的潜在有效途径之一.电信运营商掌握包括自然属性、电信属性、时间位置属性、业务使用属性,以及联系关系属性在内的五大维度数据资源,基于此可以开展4个维度的商业模式探索内部直接运用、内部挖掘创新、外部整合利用、基础设施服务,期望通过对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和商业模式的梳理,帮助其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提升策略.
  • 摘要:首先讨论实时计费和非实时计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一种通过PS-FCI字段在Gy接口链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进行计费方式转换,以保证用户业务连续性及计费准确性的解决方案,并探讨引入PS-FCI字段可能在现网中产生的隐患,指出在PS-FCI字段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因PS-FCI字段丢失而造成的用户重复计费,以及因PS-FCI所属层级配置不统一造成的CG负荷过大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将OCS和CG中针对PS-FCI所属层级进行统一配置,配置为相同的层级,这样CG就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处理工作,可节约系统的开销,同时规避由于CG负荷过大导致PS-FCI字段丢失,进而造成重复计费的隐患。
  • 摘要:分析引入3G DT对网络产生的影响,然后结合智能终端业务的特点,通过数据计算给出智能终端和3G DT技术相遇后对网络产生的信令负荷方面的影响,文章指出,在用户大量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下,当开启3G DT后,每次业务请求过程,都会伴随建立One Tunnel的过程,这时SGSN会发送Update PDP Context Request消息更新GTP用户面地址,而每次Iu释放过程伴随着拆除One Tunnel重建Two Tunnel的过程,此时SGSN会发送Upda惦PDP Context Request消息更新GTP用户面地址。DT建立和拆除属于SGSN的计费条件改变,会触发S-CDR中增加计费信息,而当SGSN计费条件改变的次数超过设定值时,则会触发产生S-CDR中间话单。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当开启3G DT下智能终端,会频繁发起Update PDP Context过程,这就会使SGSN的S-CDR中间话单数量迅速增加,而这些中间话单发给CG又会产生海量的信令,对SGSN和CG都会带来巨大的处理能力压力。
  • 摘要:本文以无线电事业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无线电通信秩序受扰的几种比较常见的案例,提出了立足设备检测,堵住干扰源头,合理设置台站,加强科学管理,加大对违法设台的处罚力度,提高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及时升级技术设备,积极拓展监测管理范围等解决对策。
  • 摘要:以无线电应用为视角,主要阐述无线电频谱资源是稀缺的国家战略资源,通过对频谱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倡导无线电应用者,在维护和支持无线电管理工作中合法使用无线电频率和设备,依法设置无线电台站,自觉监督和抵制无线电违法行为,提升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无线电法律法规和依法用频、设台意识,构建一个绿色、健康、有序、和谐的空中电磁环境.
  • 摘要:提供了将WLAN业务终端类型识别结果记录到通信原始记录的方法,以解决运营商根据业务需要向目标客户提供特定优惠的处理方法,包括基于MAC和UA的终端识别方法比较,以及将终端信息在原本相互隔离的Portal及AAA间传递的方法,文章指出,采用基于UA的识别方法在Portal上判断客户端类型,并通过私有接口传递到AAA。AAA根据用户名称、用户当前IP和主机时间范围进行匹配,最终实现将客户终端类型识别结果体现在计费清单中。这种处理方法成功解决针对客户手机上网进行特定优惠的业务难点,达到预期业务目标。
  • 摘要:通过结合当下大数据处理中数量大(Volume)、时效性高(Velocity)、种类和来源多样化(Varity)、价值密度低(Value)的4V特征,对OSS中的告警和网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告警关联分析算法,对高并发的告警数据进行实时处理;通过采用动态基线算法,对海量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取得改善用户体验、优化网络质量、助力市场决策、刺激业务创新的效果.
  •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对社交、娱乐、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获取提出很高要求,传统信息通信产业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用户的综合需求,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将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融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分析了当前国内信息服务商开放平台发展现状,阐述了开放平台对运营商的价值,指出在开放平台方面,运营商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开放内容。(1)资源能力域开放对于运营商来说,网络和IDC是最具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实现资源型产品到能力型产品的转变,是充分发挥资源价值的关键。未来3-5年,基于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云存储、云主机等基础能力,提供软件运行环境,发挥智能管道优势,构建富媒体通信业务网,通过能力开放,培育能够成为互联网产业基因的核心能力。(2)运营能力域开放夯实运营管理基础,重点完善资源能力管理、用户认证、业务订购和计费结算能力,优化用户体验,并建立用户信息数据汇聚和分析体系,支撑精细化的业务运营。(3)应用能力域开放基于横向业务网络架构,各运营商已初步实现应用层与能力层的分离、基础通信能力开放与接入管理,形成应用能力域的雏形。下一步可重点发展即时通信、位置服务、支付和精确广告等互联网能力,并通过开发者社区推广,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应用生态环境。
  • 摘要:着重从互联网P&P-TV视频流的体系架构、交互及识别等特点出发,通过引入网络爬虫检索相关技术,如检索分类、Robot排除协议、URL序列去重、分布并行、搜索策略、倒排索引,初步构建起互联网P&P-TV视频资源爬虫检索应用.
  • 摘要:介绍了一种程序健康度评估模型,尤其是对基于B/S构架电信客服系统嵌入控件的评估模型.本模型针对基于B/S构架电信客服系统嵌入控件的特点,通过健康度模型评估的结果发现存在问题的嵌入控件和应用,如小贴士客服查询页面由于数据库连接数设置和负载均衡配置问题,页面加载时间和查询时间均超出合理范围且易造成假死现象,影响一线话务日常客服工作。目前,为保证系统稳定性,只有达到优秀等级的应用才允许加载至电信客服生产环境,已运行的未达标应用需在一定期限内达标。基于评估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解决问题,提高整个客服系统的可用性,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 摘要: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在门禁、零售、物流、自动计费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子产品代码(EPC)是存储在RFID标签中的信息,EPC编码旨在对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文中使用EPC编码技术对移动支付中账单明细进行唯一标识,并通过应用RFID技术、联合网络技术组成物联网发展电子账单.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移动支付系统平台架构大体分为客户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客户层可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支付业务,并可通过客户端进行电子账单查询。业务层提供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由移动支付运营主体架构和支付过程构成。数据层分为平台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两部分,其中平台数据库提供基础平台的运行数据,业务数据库提供移动支付交易的业务数据。
  •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终端的多样性,这对安全认证方案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USBKey及其衍生品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基于SIM卡的移动签名方案,移动签名采用签名设备独立且从服务器侧触发签名设备的实现方式,用户同时拥有业务终端和移动签名终端,业务终端可以是用户访问网络应用的任何终端,移动签名终端是能够实现签名功能的移动终端。与传统的USBKey方案不同,签名终端不再与业务终端直接相连,而是与位于网络侧移动签名服务提供者(MSSP)相连,MSSP再与应用提供者(AP)相连,业务终端只需与AP相连。
  • 摘要:重点对LTE阶段通过Wi-Fi网络进行分流的必要性以及各项技术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文章指出,终端和ANDSF之间的S14接口主要采用OMA DM机制进行通信,终端上必须有DM Client,可以通过Pull模式进行通信(UE向ANDSF请求接入网发现信息),也可以通过Push模式进行通信(ANDSF向UE主动推送相关信息及策略),采用Wi-Fi网络来分流移动网流量对于运营商是一个可以节约成本,缓解频谱压力的明智选择,运营商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
  • 摘要:LTE小基站技术是LTE中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是服务热点地区、企业级用户及室内增强覆盖的必要部署手段,文中主要给出小基站增强技术的部署场景、物理层研究和高层研究,文章指出,小基站增强(SmaLl Cell Enhancement,SCE)技术是基于移动系统面临的热点及室内容量激增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小基站增强技术主要包括场景研究、物理层研究和高层研究三个方面,其中小基站部署场景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小基站是否在宏站覆盖区域内,小基站在室内还是室外,UE与基站间的连接是理想回程还是非理想回程,其他考虑因素:流量在时域和空间域的变化情况等,如小基站的用户数变化导致流量波动,以及用户在小基站之间的分布变化导致流量不平衡。物理层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提高频谱效率和确保运营效率的潜在增强功能。提高频谱效率的潜在增强技术:下行链路的高阶调制(例如256QAM),增强UE特有的参考信号和控制信令,并减少开销。
  •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用户业务多样化日趋明显,网络的覆盖能力和覆盖程度都极大影响用户体验,同时对网络运营商的成本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多种网络覆盖增强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善通信链路上行和下行的覆盖能力,但是目前的覆盖增强技术是基于网络自身的情况与性质提出的,无法准确反映用户感受.文中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用户体验在LTE网络覆盖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LTE网络覆盖增强技术的理念,文章指出,LTE上行覆盖增强技术主要用于保证并提升移动终端到基站的业务质量。在移动通信中,上行覆盖同时受到终端功率、基站能力和环境的限制。LTE下行覆盖主要是指在基站发射的下行信号,经过链路衰减到手机的接收灵敏度可以覆盖的范围。与上行相比,下行覆盖主要与基站设备和环境相关。LTE覆盖增强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上行增强技术,如TTI bundling、IRC(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ation)干扰抑制合并方案、上行CoMP(Coordinated Multl-Point)等;下行覆盖增强技术,如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增强、下行CoMP等;此外还有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廿on)和Relay等技术。在综合考虑用户体验与网络覆盖的重要性后,运营商需要在LTE网络规划建设初期,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网络覆盖增强的重要性,并开展具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分析QoE与LTE网络覆盖增强的关联性和契合点,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络覆盖增强技术研究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QoE与覆盖增强相关的网络参数(QoS、KPI)的对应与匹配关系,即如何使用合适的网络参数合理地刻画QoE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多次多层映射模式;不同的覆盖场景含有差异化的用户群体,这种差异性对QoE的提取以及其与QoS的对应关系都有较大的影响,如何合理选取不同的覆盖场景是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络覆盖增强技术研究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QoE的获取主要基于大规模的主观实验,并且网络覆盖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遍历实验,这就需要合理规划,进一步平衡实验工作量与网络覆盖增强技术的准确性。
  •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3G网络的大规模应用,用户对于数据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保持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力,运营商需要不断进行网络演进.基于中国联通现网,分析了DC-HSPA+网络的组网方案,研究了DC-HSPA+网络的后续演进策略,文章指出,HSPA+技术主要包括3GPP R7、R8、R9、Rl0和Rll,目前已经进行到R12。为了应对LTE竞争,HSPA+通过采用高阶调制、层二增强、MIMO技术和多载波技术来提高频谱效率;同时,与LTE不同,HSPA+后向兼容WCDMA网络,利于网络平滑演进,对于中国联通来说,有两种方案:一是MIMO方案;二是多载波方案。,由于未来MIMO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但是由于它对现网用户的影响及高SNR要求,限制MIMO的应用。现在LTE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LTE从一开始就需要支持MIMO技术,从这个方面来看,LTE的发展其实是有利于MIMO技术的推广。多载波方案需要更多的频谱资源,基于中国联通的现网条件是无法达到的。因此,中国联通可以推动解决MIMO对现网用户的影响,为以后部署MIMO创造条件。
  • 摘要:以网络极限承载能力为突破口,对两种无线资源利用率算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网络极限能力下的实际运行效率,并将两种算法联合分析,研究表明,基于CQI的无线资源利用率,以8类终端上报的CQI作为极限吞吐量的计算结果,未考虑基站空中接口资源是否有能力支持和承载;基于功率拟合的无线资源利用率,是以下行功率为空中接口瓶颈的拟合,反映空中接口(功率)受限情况下的承载力,对于任意取定CQI,基于CQI的无线资源利用率反映归一化业务量的大小。对于功率拟合的无线资源利用率反映的是对空中接口资源的占用情况,两种方法得到的无线资源利用率的映射,是业务量、空中接口资源的综合体现。
  • 摘要:分析在LTE系统中目前几种典型的多用户配对策略性能,提出2D和3D场景下的多用户配对策略,并综合比较反馈信息、不同场景对多用户配对策略性能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在相同的RB上最多能够有两个配对用户,每个用户最多分配一层数据流。当用户通过MU-MIMO进行下行传输时,每个用户的发送功率降低一半来保持与SU-MIMO相同比例的干扰和热噪声水平。假设针对2D场景码本中码字个数是16,3D场景水平和竖直码本中码字个数分别是16和4,仿真结果显示,3D码本能够更好地获知竖直维度的MIMO信道信息,进而3D用户配对能够获得更好的系统增益和更高的用户配对比例。
  • 摘要:LTE被定义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标准.它是一个单纯的分组交换系统,不支持传统的电路交换业务,因此LTE只能以IP语音方式提供语音业务,这无疑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文中结合2G/3G核心网络融合及IMS网络发展趋势分析,探讨LTE语音承载技术方案并提出网络演进策略,文章指出考虑到网络逐步演进及终端产业的成熟,多种LTE语音业务解决方案将在LTE发展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SVLTE双待机方案是一种终端实现方案,作为一种终端形态将长期存在;CSFB方案是目前多数LTE运营商初期选择的需要网络部署的语音方案,综合考虑端到端产业、LTE网络覆盖、国际漫游环境等因素,建议LTE初期采用双待机方案和CSFB方案作为LTE语音过渡方案。VoIMS方案是LTE语音的长期演进方案,3GPP和GSMA已将其作为VoLTE的目标方案,随着LTE和IMS网络的全面部署,基于VoIMS的语音解决方案将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 摘要:通过分析公司网络功耗组成与TD-LTE基站功耗情况,分别从基站硬件低功耗架构和基于业务负荷的软件节电功能两方面研究TD-LTE基站节电技术,低功耗硬件架构部分包括高效率RRU设计、基于资源池处理架构的BBU低功耗设计,软件节电功能包括BBU板卡休眠和RRU时隙关断功能,研究表明,同属于TDD制式的TD-LTE与TD-SCDMA系统具有相似的帧结构和处理架构,因此可以借鉴TD-SCDMA的软件节电功能,但同时需根据TD-LTE特有的宽带系统特点设计更优的节能型设备。目前,基站节电技术在GSM、TD-SCDMA中已基本成熟应用,但TD-LTE产品尚处于初期规划阶段,因此需要在设备设计初期即考虑低功耗设计和软件节电功能,实现绿色节能型TD-LTE网络。
  • 摘要:小区搜索作为用户终端UE接入LTE通信系统的第一步工作,是移动设备UE与基站建立通信链路的前提,而PCI的正确检测是小区搜索过程中的关键,同时也影响用户设备的移动性能,因此TD-LTE中如何进行PCI规划是一个值直得研究的问题.文中首先简要介绍PCI的组成,接着介绍小区搜索过程,从中说明PCI是LTE网络的重要参数,随后详细介绍PCI的规划原则,并结合规划思路说明PCI参数的规划情况,文章指出,实际规划PCI时,一般使用规划工具自动分配。根据自动分配的结果,再结合实际的覆盖场景和覆盖需求因素进行人工干预调整。一般输入参数包括:参与规划的SSS序列组号(PCI预留)、PCI复用距离,基于邻区还是基于距离进行优化等。PCI预留考虑:在规划时PSS可以对应站点的小区ID,即为PCI模3的值;而SSS可以对应基站站址,该站点的站址为24。为考虑今后网络扩大规模和优化方便,可以预留一部分SSS将来使用,如某试验网PCI规划中使用的SSS为o—139,预留28个SSS序列。PCI复用距离考虑:PCI规划时,尽可能增大复用距离,复用距离一般为3km,但在站点密度大的区域,3km的半径范围内站点过多,此时可考虑PCI的复用半径比实际覆盖略大,尽可能增大PCI的复用距离。人工干预调整:在实际网络中,PCI模3相同的现象不可能避免,因此将PCI模3相等的小区边界放在网络中切换不敏感的位置(在道路覆盖上要尽量避免PCI冲突),且尽量减少PCI模3冲突的覆盖重叠区域,严格避免PSS相同的小区天线方向相互对打;同组SSS应尽量避免在天线方向相互对打。
  • 摘要:多天线多用户对双向中继系统中每用户对通过一个多天线中继站采用空分复用手段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用户对间的干扰是该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文中采用BD(块对角化)方式消除用户对间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和速率和误码性能,提出在中继站采用注水功率分配(WFPA)算法.仿真表明,与平均功率分配相比,注水功率分配的算法不仅在中低信噪比能够获得一定的和速率增益,而且误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 摘要:基于SOA中XGM效应,提出一种全光实现四阶超宽带信号源的方案.该方案基于单个SOA,由单个光源和单个SOA构成,采用相向的工作方式可以改善输出信号的消光比。输出的Quadruplet脉冲只含有一个波长,可以避免Quadruplet上下脉冲是由不同波长分量叠加而成,在光纤传输上下脉冲会引入时间差的问题。结构简单,调制速率快.利用光通信软件OptiSystem70对该方案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产生的Quadruplet脉冲频谱能很好地符合超宽带频谱特性.
  • 摘要:基于WinnerⅡ/+3D信道模型,提出一种3D信道模型的扩展方法.通过引入三维速度矢量与三维空间中的极化分解,构建极化天线阵列的3D-MIMO信道.对部分关键的信道参数分布进行仿真验证,并给出3D-MIMO传输方案在所提出的信道模型中的系统级性能评估结果,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的水平波束赋形,基于3D波束赋形的MU-MIMO可以获得27%的边缘及10%的平均频谱效率增益。
  • 摘要:链路自适应技术根据无线信道的特点动态调整信息数据速率,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是长期演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作为链路自适应技术的关键指示因子,信道质量指示因子(CQI)是否可靠将直接影响该技术的性能优劣.随着LTE系统的后续演进,新的技术不断被采纳应用,传统的CQI反馈将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文中重点研究LTE系统中链路自适应技术的标准,文章指出,在LTE中,为了兼顾吞吐量和用户QoS,需要UE为eNodeB提供一些外部信息,使eNodeB合理地将资源分配给各个UE。这些外部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上行控制信息。这些控制信令主要包括:调度请求、AC K/NA CK反馈(对应DL-SCH传输块)、信道质量指示反馈。这里的信道质量指示反馈包括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信道质量指示(CQI),同时,针对系统的不断演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探讨了CQI反馈技术将要遇到的挑战,指出随着人们对无线通信性能需求的日益增长,新技术不断提出并被应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新的系统和技术将给根据信道实时条件自动匹配调制编码速率的链路自适应技术带来更多挑战,数据反馈机制和反馈可靠性需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
  • 摘要:本文对中国电信企业发展融合通信业务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融合通信业务发展的背景,阐述了企业融合通信发展历程,从IMS的功能特点来看,中国运营商在部署IMS前还应该重点考虑以下问题:第一,在网络演进、接入平台和业务融合等方面的长远规划;第二,考虑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两者的产业链结合;第三,了解IMS特有的商业模式;第四,解决各设备厂商之间互操作的问题。
  • 摘要:全面介绍3GPP TD-LTE Advanced系统中的动态业务自适应和干扰管理技术,包括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和系统性能评估等方面.通过性能评估证明动态业务自适应和干扰管理技术能够显著提升TD-LTE Advanced在小小区部署场景中的系统性能.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异构网络和小小区网络将成为主要的网络部署形态,TDD系统配置灵活的技术优势将得到更大发挥。
  • 摘要:资源分配是当前无线通信研究的核心课题,文中提出一种算法,机遇CSMA/CA机制,对Ad Hoc网络中的频率和功率进行分配,从而减少MAC层的冲突数量,仿真结果表明,在具有RTS/CTS握手和没有RTS/CTS握手的情况下,以及在不同用户接入点数量的场景下,文中算法与之前的算法相比,有8.5%一29.5%的改进。接下来的工作是在802.11场景,AP间通过有线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上述节点具有全局信息。
  • 摘要:文中在已有网络结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重叠覆盖强度的网络结构评估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TD-LTE网络预规划进行仿真分析与实测数据对比,仿真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证明该方法在评估TD-LTE网络结构健康度方面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 摘要:首先介绍基于最新可编程SoC Zynq-7000的智能加密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软硬件实现过程,。硬件结构主要分为两部分,双核的C ortex-A9处理器以及可编程部分(FPGA):硬件结构主要是硬件加密电路,封装成相应的IP核由FPGA实现,软件部分主要是加密系统的用户界面,由移植到ARM核中的Linux系统实现。提出多加密算法的混合加密策略,打破以往加密系统中单加密算法的束缚,在加密系统中同时实现AES、ECC、RSA三种加密算法,使得系统应用更灵活,数据加密可靠性更高,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使用了最新的可编程SoC技术,很好地融合FPGA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 摘要:为降低MRC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提出加权最大似然网格搜索定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MRC和WMLGS算法的定位性能近似相等,在无地球表面约束条件下均优于单独时差或频差定位性能,并且逼近克拉美罗联合界,同MRC相比,WMLGS节省了一半左右的计算量,因此更具有实用价值.
  •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网络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在LTE网络大环境下,速率大幅提高,应用越来越丰富,同时用户的行为越不可控,安全威胁就会越多.相对UTRAN系统,TD-LTE安全保护机制更复杂,分为接入层安全保护和非接入层安全保护机制,首先深入介绍LTE密钥体系,AKA等安全机制相关的NAS层TD-LTE基本过程,并探讨TD-LTE安全机制测试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解码时,首先TTCN调用外部函数进行解码,没有安全保护的消息解码后直接通过“TC_SRB”接口发送给测试例,被安全保护的消息TTCN会进行进一步处理,首先查看此时系统中是否启动安全保护机制,若有,TTCN将先对该条消息进行完整性检查,调用完整性保护的外部函数计算XMAC(消息鉴权码的期望值)值,与该条消息中的MAC值进行比较。若不一致,TTCN会认为完整性保护有错,若一致,TTCN便使上行NAS计数器加1,并继续对这条消息解密。解密时,TTCN首先将消息的安全头字段参数取出,判断这条消息是否被加密过,若被加密过,TTCN则会调用解密的外部函数进行解密,最后将解密后的消息通过“TC_SRB”接口发送给测试例。
  • 摘要:首先介绍RCS的产生原因,然后对电信业务的发展进行回顾,指出RCS是运营商持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提出的新基础电信业务集合.然后对RCS的国际标准进展、商用情况进行描述.随后,从用户、合作伙伴、运营商三个角度分析RCS价值,把RCS与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对比,指出RCS是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还从逆向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不发展RCS的可能结果,进一步论证RCS的重要性,文章指出,RCS扩充运营商的基础电信业务。相比移动互联网应用,它具有如下优势:全球互联互通,内置于终端,号码统一,质量保证,开放,安全,计费灵活,但其具有功能少,部署速度慢,对IMS存在依赖等缺点。综合而言,推动RCS的发展,构建业务生态圈,对用户、第三方开发者、运营商均是一个利好,可以使通信产业得到良性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 摘要:当前小流量数据业务飞速发展,为运营商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小流量业务具有高的资源占用成本,但却产生低的流量收益,对运营商来说,矛盾逐渐凸显.文中分析几种典型小流量数据业务的信令特征,量化分析移动网络中QQ业务带来的信令风暴问题,结合设备参数提出应对信令风暴的方案,根据实际业务特征,配置相应的PS信令连接保持定时器。从理论上讲,该定时器配置越长,信令负荷下降越低,但需要考虑的是,PS信令连接越长,用户对信道、码资源、CE等的消耗将越多。因此在调节该定时器的同时,可同时考虑FACH信道转换及利用策略,达到既能延长PS在线保持时长,降低信令负荷的目的,又能减少对其他资源的消耗。总之,对于信令风暴带来的设备负荷高等问题,在扩容前可优先考虑通过设备参数调节进行缓解。
  • 摘要:介绍了基于Android应用反向工程工具的重打包技术,并结合应用商店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立Android应用重打包系统的方案,重打包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包括提取应用实体包和信息,拆解应用包,添加素材和代码,打包生产新应用,检查新应用的完整性,完成新应用分发。重打包系统在方案设计和实施时还应当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配备高性能重打包服务器。Android应用反编译、重打包、签名等一系列操作都十分消耗计算和内存资源,因此必须配置高性能的JJ片服务器,而且为满足多个应用并发重打包,还需要提供多个服务器组成集群,由前端负载分发服务器均匀分配重打包任务给集群中的服务器。其次,同一个应用只能有一个重打包拷贝。因为作为一个大型的应用商城往往有大量分布在各地的下载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提供高性能高并发的下载服务,而智能手机多支持断点续传和多线程下载功能,这就意味着手机可能同时从两个下载服务器上下载同一应用的不同文件片段,如果两个服务器上的重打包拷贝有差别,就会导致最终下载的应用安装或运行异常。最后,应用商店要申请一个合法的签名证书。这样对每一个重打包的应用采用统一的证书签名,保证了应用安装的合法性,而且对于下次同一个应用版本升级提供了便利,不会出现安装失败或删除应用数据文件的问题,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 摘要:统计目前全球实际在轨卫星的情况,并加以应用分析,总结出卫星资源的使用趋势.同时,说明目前中国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资源监管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考虑和措施:(1)加强设施建设,增强监测能力,(2)完善监测制度,预先避免干扰,(3)完善管理规定,加强核查管理,(4)推进军民合作,实现数据共享。
  • 摘要:TCP是Internet中一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通过基于滑动窗口的流量控制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复杂性,需要对TCP进行优化.本项目以移动互联网内资源访问为例,通过对TCP传输协议中的拥塞控制机制进行优化处理,如启用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快速恢复等方法,以实现加速效果,从而提升用户业务体验,文章指出,通过优化传统TCP,会根据网络延时实时调整发包频率,使发送数据量尽量接近实际网络带宽。针对探测到的网络丢包现象,主动发送冗余数据,降低网络数据的重传率,使移动互联网内资源访问的速度得到明显优化。通过优化,外网用户访问湖南移动门户网站、居家坐席等移动自身资源时,访问速度有了明显提升,用户感知明显提升,巩固自有IDC托管业务的稳固地位,公司的品牌效应得到一定提升,获得各行业的好评,提升湖南移动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 摘要:本文阐述了DNS域名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DNS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以辽宁移动互联网为例,提出了通过智能DNS提升互联网客户体验的方案,为保证已引入的互联网内容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升辽宁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的感知,需要对现网DNS进行部分升级改造。本次改造不涉及新增硬件网元设备,通过部署ALBIND软件替换现网的Bind版本。ALBIND软件提供Cache服务,并且支持路由重定向功能,使DNS软件满足本次改造的要求。在沈阳节点部署DNS管理服务器端软件,增加部署路由重定向管理模块,同时升级DNS业务服务器的客户端软件,通过管理服务器对路由重定向功能模块进行配置、维护和管理。增加智能DNS筛选模块就能具备智能DNS筛选功能,主要是针对授权服务器返回的IP地址进行筛选,选出其在移动网内的IP地址,返回给用户。
  • 摘要:本文以手机病毒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运营商在手机病毒安全中的位置与作用,探究了基于DPI/DFl技术的手机病毒检测方法,指出流量检测D PI/D FI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用户数据流检测和发现手机病毒成为可能。通过在分组数据业务交换网络,即数据业务核心网Gn接口部署DPI/D FI设备进行数据流获取和分析,使用人为分析的方式,很容易发现手机病毒的信息。通过定义策略、流程,关联预设的手机病毒特征信息,就可以方便和快捷地实现手机病毒发现。完整的手机病毒发现与检测,必须包含手机病毒特征库、手机病毒检测流程、分析源数据、手机病毒检测机制等几个关键技术。
  • 摘要:首先阐述开放平台目前在业界的发展情况,简单介绍几个国内比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随后重点分析电信运营商建设开放平台的意义、发展情况以及电信运营商开放平台的技术架构,文章指出,电信运营商打造开放平台,应提供统一接入、接入控制、协议转换、用户管理、业务鉴权、安全认证等功能,实现开发者调用电信特色能力。开放平台主要由统一登录门户、管理模块和接入模块组成。统一登录门户:开发者统一登录门户,为开发者提供工具试用、应用开发、测试部署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提供应用开发、上线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模块:提供开发者管理、应用及能力管理、能力鉴权计费、安全认证等功能,实现运营商对于特色能力的可控开放及深度运营。接入模块:提供协议转换、接入控制功能,支持REST/Web Servlce等标准化接口,通过互联网轻量级接口实现定位、地图、短信、彩信、点击拨号等能力的接入。
  • 摘要: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在CRM接入渠道多元扩展、移动互联的趋势下,传统架构的性能问题和产生根源,提出了为克服海量业务查询对基础公共数据产生的巨大性能压力,防止问题引起的连锁反应,研究使用数据内存缓存技术并在三种数据中实现。Memcached(产品、权限数据)。采用Memcached分布式缓存系统在服务端进行数据缓存,应用通过Socket接口与服务端交互进行缓存数据查询。Toyko Cabinet(路由缓存数据)。采用文件内存映射技术在服务端进行数据缓存,保持数据的持久化,应用通过Socket接口与服务端交互进行缓存数据查询。JVM Cache(公共静态数据)。对于数据量较小的公共静态数据,如账单类型、业务编码、短信模板等,直接在服务端进行JVM缓存,应用直接在服务端访问JVM缓存数据进行数据查询。
  • 摘要:首先简要介绍Android特性,主要阐述基于Android智能终端和Apache Web服务器的个人健康档案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客户端通过3G或者Wl-Fi,以SMTP发送健康信息到代理邮箱,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且服务器端通过执行脚本程序IMAP定时到代理邮箱服务器读取信息,存入Mysql数据库。该系统不仅便于个人随时存储和更新自己的信息,而且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查看个人的健康信息,及时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借助代理邮箱缓解大量用户同时发送信息对服务器端的压力,且借助已有平台缩短系统开发时间。
  • 摘要:利用Hadoop开源的大数据处理架构,在x86服务器集群上实现海量手机上网日志数据的ETL、存储和查询,指出GPRS上网日志包含采集模块、存储模块和查询模块,采集接口接收GGSN模块分流并预处理GPRS日志话单。日志话单包含:开始时间、手机号码、IMEI号、访问APN、终端IP、响应时间、上行流量、下行流量、基站LAC、网络类型、上网类型(如HTTP、APP等)、目标IP、URL等信息,存储模块利用Hadoop的HDFS和HBase进行管理,查询模块中由于前台展现的主要信息包括:用户手机号、承载类型、用户IP地址、用户请求的URL、用户请求的目的IP地址、连接时间、上行流量、下行流量、IMEI串号和基站ID等信息。在前台查询界面输入查询条件:号码+AP N+查询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后端在收到前台的查询请求后,服务端根据startkey,endkeyl查询用户的上网日志并在前台显示,由于查询条件为HBase表的Key值,因此查询速度极快。从而用较低的成本实现PB级的海量数据系统并提供快速服务.
  •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智能手机巡检系统,该系统为维护人员提供一个智能手机终端,在巡检现场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后将数据通过智能手机发送,基站收到信号后,经2G/3G移动GPRS GRE隧道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由同一局域网内的多台服务器组成。通信管理服务器负责收发信息。应用管理服务器负责系统内各项管理业务功能的实现。地图服务器负责接受手机终端各种GIS信息服务要求(包括LBS和地图数据请求等)。Web服务器负责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PDA。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各类数据的查询和管理。各监控终端通过互联网连接服务器,获取监控信息并实施有关操作。实现服务器平台与无线智能手机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能够满足巡检过程中采集数据实时回传的需求,并给出安全保障方案.
  • 摘要:本文对山东移动构建的构建基于社交网络分析模型的精细化运营平台进行了研究,该平台共分4层。平台层:26节点的x86分布式云经营分析平台,适应社交网络算法的大数据处理需求。数据层:以用户通信数据和信令数据为核心。模型层:社交网络识别模型。应用层:关键人物营销、WLAN信号覆盖实时提醒、环境离网因素预警、新增集团识别。
  • 摘要:重点针对目前常见的手机恶意程序行为特征分析,建立一套基于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支持节点和网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支持节点接口的手机恶意程序监测系统,在恶意程序监测防治系统中,主要分为手机恶意程序监测、网络侧处置、客户端侧处置、服务支撑管理、手机恶意程序研判五大模块。本系统通过SGSN和GGSN接口分析上网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捕获疑似样本和建立恶意软件库,对监测到的恶意网站链接进行封堵,同时对中毒用户通过短信公益提醒的形式推送杀毒软件的下载。实现对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实时在线监测和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户隐私的泄漏和不知情收费业务订购的次数,有效遏制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和爆发。为保护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益,维护用户安全,打造健康有序的移动互联网环境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 摘要:增值服务市场的服务欺诈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垃圾短信、短信诈骗和价格欺诈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安全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中,服务订购、支付和其他与敏感信息相关的消息必须经由用户或者服务提供商签名确认方可生效.在系统初始化阶段,需要一个可信第三方或者电信监管者作为密钥认证中心KAC。如果用户希望订购某服务,他会从密码认证中心获得一定时期内有效的私钥、系统参数和算法,对服务提供商的过程与此类似。对一个移动用户,私钥可以存储在SIM卡中。由于应该支持签名和加密算法,建议移动用户将SIM卡换成STK卡。当用户A决定订购某种服务。他会生成订购信息并用自己的私钥对信息签名。订购信息应包括:用户A的私人信息,需要订购的服务,用户需要订购服务的时间段和服务提供商SP1的ID。对用户来说,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只有当用户许可时,签名算法才能运行,所以此方案获得了订阅和账单的不可抵赖性,能够有效避免强加的服务提供和逆向订购,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控制SP服务的提供.
  • 摘要:针对流媒体系统中网络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情景感知的数据调度算法.该算法引入情景感知技术,利用数据块的候发节点数和数据块的播放紧急程度来计算数据块的优先级,从而确定将要请求的数据块.然后,根据节点的信息,如带宽、电量等情景信息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节点的优先级,从而选定数据块的发送节点,完成数据调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收敛的,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而且节点的吞吐量有很大改善.
  •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电信运营商的运维支撑体系,提高网络监控维护的时效性、便捷性和智能化,进行基于Android终端的掌上运维及下一代开放运营网管平台的积极研究.在系统服务侧,设计开放运营的网管平台,打破网管系统常规的分专业功能划分方式,按网络运维人员的实际操作习惯,打包成工单直派、代维巡检、资源核查、排障小助手、日报简报等各种APP应用服务;在终端应用侧,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和掌上运维平台,提供各类网络运维APP安装下载及实时更新,将网络运维从PC侧扩展到手机终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推广,切实提高网络监控、故障排查处理的时效性,提升资源核查、代维巡检的便捷性.
  • 摘要:首先讨论VPN常见的组网方式和实现技术,并对SSL VPN进行区分.然后,对一种隧道型SSL VPN——OpenVPN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从加密协议、组网方式、认证方式、支持协议类型等多方面与其他类型VPN进行比较,文章指出,OpenVPN作为一种典型的隧道型SSL VPN,其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OpenVPN使用SS L/TLS协议,通过SSL握手建立控制通道,协商隧道密钥资料;OpenVPN在OSI网络模型的链路层或网络层创建隧道,隧道数据的发送由TU N/TAP虚拟网卡驱动完成;隧道数据的封装借鉴ESP的封装过程,加密和验证采用OpenSSL加密库;OpenVPN在UDP层模拟一个可靠层,使隧道数据能够统一采用UDP传输。相对于IPSec VPN以及代理型SSLVPN,OpenVPN具有全功能、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优势,并且广泛支持主流移动操作系统,适合作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VPN解决方案。最后,给出一个使用0penVPN实现移动互联网VPN接入的解决方案,在企业总部侧,设置一台专用服务器运行OpenVPN服务,处理外网的OpenVPN客户端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VPN隧道。同时,应在企业总部网络的外联防火墙上配置相应策略,允许外网访问该服务器的OpenVPN服务。为了支持基于证书的认证方式,需要预先进行证书分发工作;账号口令认证方式则可使用OpenVPN接口+Lmux PAM插件+Mysql数据库实现对账号口令的管理。移动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相应的OpenVPN客户端,通过账号口令方式或者使用预分发的证书进行认证,进而与总部OpenVPN服务器建立起安全的VPN隧道。
  • 摘要: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发展的融合产物,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愈加凸显.文中以移动互联网网络结构为基础,分析移动互联网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从而提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框架,并从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三方面阐述模型架构,最后给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部署结构,移动互联网主要分两部分:接入网及IP承载网/互联网。前者采用移动通信网时涉及基站、基站控制器、无线网络控制器、移动交换中心、媒体网关、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网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等设备以及相关链路,采用Wi-Fi时涉及接入设备,后者主要涉及路由器、交换机、接入服务器等设备以及相关链路。在客户终端上部署终端安全防护系统,包括身份认证,终端安全策略、终端病毒防治、操作系统升级等一系列功能,涵盖终端自身安全性、终端防泄密和终端运行维护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对于网络安全将采用安全接入网关,在网关处部署防火墙等设备,利用网关的双向认证及反代理功能,建立客户终端到接入网关的安全加密连接,实现网络安全传输功能。管理人员通过接入管理平台对用户的设备、账户以及用户访问的业务系统进行审核,对用户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对于业务系统,部署相应设备,具有数据加密防护,防拒绝服务攻击,防垃圾信息泛滥,防个人隐私泄露等功能。
  • 摘要:本文以中国移动为研究对象,指出移动广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商业模式,移动广告的运营策略必须从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出发,探索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因此需要从手机用户(业务存亡的根本)、广告主/服务代理商(利润来源)、业务媒体平台,手机终端4个维度出发研究具体策略。其中,手机手机用户维度——采用“利益置换”的运营策略突破手机媒体的“隐私边界”,广告主/代理商维度——采用“双曲线精准化”和“媒体组合”运营策略突破广告主的“谨慎观望态度”,业务平台维度——采用移动广告的“平台化运营管理”实现广告“集中管理,分业务投放”的目标策略,以达到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 摘要:本文阐述了单一应用对流量的影响能力,指出单一应用对流量的影响能力主要分为两类,即贡献能力和提升能力,提出一套实用的方法论,基于流量的应用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数据挖掘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收集数据,(2)数据无量纲化,(3)KMO检验,(4)构建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载荷,(5)正交因子旋转,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对应用分类,从而帮助使用者系统、定量地判断不同移动互联网应用对数据流量的影响能力.此外,结合该方法论为电信运营商制定营销策略,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 摘要:首先强调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后移动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该产业链的各类角色,之后通过回顾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发展历程,总结运营商遭遇的两次颠覆性冲击,同时也正是运营商的长期忧虑所在,最后对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角色进行探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必须扮演以下角色:一是移动互联网的身份接入者;二是应用程序的收费者;三是智能管道的提供者;四是平台运营的主导者。
  • 摘要:随着3G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移动数据业务得到迅速发展.文中分析此背景下,中国联通3G网络业务量的发展情况.通过对中国联通WCDMA网络频率资源使用情况和基站承载容量的分析,提出中国联通WCDMA网频率资源需求,研究数据表明,中国联通3G网络应拥有5-6个频点,才可以基本满足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需求。因此,建议中国联通在2.1GHz或1.8GHz频段,再申请2×(10—15)MHz频带资源给WCDMA网络使用,以确保3G网络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 摘要:本文以无线电事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加强无线电管理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5个方面加强无线电管理政策的措施:一要全面了解主管部门的需求,二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三要科学对待已有的研究成果,四要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政策研究体系,五要积极预判未来无线电管理政策走势。
  • 摘要:首先论述了IMT技术演进中的要素,然后对中国IMT系统频率利用的现状与管理手段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开展IMT频率使用情况的评估工作是未来技术发展与资源管理的必要内容,最后提出了一种IMT频率使用情况评估体系架构,评估体系与方法的研究是整个架构的核心内容。该评估体系将能够整合频率、台站、业务信息等各类资源,综合评估多项性能指标。在占用度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信道使用、频谱效率、频谱需求等频率评估方法研究;开展单站效率、组网效率、台站覆盖、台站间电磁兼容等台站评估方法研究;开展业务量分布、业务类型、业务抗干扰能力等业务评估方法研究。最终,创建一套集时域、频域和空域占用的一体化频率利用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与方法的建立也是标准的建立,研发多模多频综合测试仪表,完成对使用情况的信息采集,从方法、设备、平台方面提出了建设思路,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