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
沙漠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94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自然地理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8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2807篇;相关期刊2362种,包括中国国家地理、沙漠与绿洲气象、世界沙漠研究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等;沙漠的相关文献由11708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欣、沈培友、王雨润等。
沙漠
-研究学者
- 袁欣
- 沈培友
- 王雨润
- 蒋文兰
- 许庆华
- 王鲁海
- 吴一青
- 金白云
- 佚名
- 李月
- 梁钧
- 刘江伟
- 不公告发明人
- 感动
- 李宇
- 沈苇
- 戚荣生
- 张波
- 张浩
- 徐文
- 刘兵
- 常兆丰
- 王燕
- 艾山江
- 高玉峰
- 何稼
- 吴志豪
- 缪江桥
- 高双之
- 余海明
- 刘慧卿
- 刘永华
- 张先起
- 张宏洋
- 张德胜
- 徐存东
- 徐新文
- 王丽亚
- 王伟
- 芝玉胜
- 谢志强
- 贾广钰
- 邬堂春
- 陈胜
- 雷加强
- 韩立炜
- 仲晓东
- 刘涛
- 张雪玲
- 权鹏飞
-
-
-
美国Holloway Li;
秋落(编译)
-
-
摘要:
家庭式酒店品牌Bermonds Lckeo的新门店位于伦敦Bermondsey区,由本土设计工作室Holloway Li设计完成。设计以低成本与创意的结合为亮点,以回收材料的再利用为基础,同时受到加州约书亚树公园和莫哈韦沙漠的启发。设计师将这个拥有143间客房的酒店改造成了一座充满梦幻色彩的沙漠天堂。进入酒店接待空间,一轮“圆月”映入眼帘。在与镜面天花板的搭配下,营造出幻境般的体验,像极了沙漠上闪闪发光的海市蜃楼,其灵感源自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著名的“Weather Pojectr”装置。
-
-
黄东光
-
-
摘要:
在《沙漠与餐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这本书里,德国人类历史学者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通过对世界各地文献资料的梳理,追溯着谷物、豆类、水果、坚果、蔬菜、香料、油和茶的历史,将它们的起源、传入或传出中亚过程,生动呈现开来。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的重要价值。
-
-
郭玲
-
-
摘要:
没有人想得到,让沙漠在短时间内变绿洲的,是一群与生态、植物、土壤、治沙等专业毫不沾边的力学家。山城重庆,闹市中的一家老火锅店中,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易志坚正和团队享受着为数不多的周末时光—他们正在接待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此拥有了难得的休息时间。“这是我们利用沙漠种出的高粱酿成的酒。”席间,易志坚拿出一瓶高粱酿造酒,向客人推荐道,“目前高粱酒的生产规模不大,也没怎么宣传,算是我们的一种产业化探索吧。”
-
-
雷秀娟
-
-
摘要:
一眨眼,阿落几人已经到了沙漠。看着满眼的黄沙,阿落下意识地退后,白团子面对干燥的沙漠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倒是噬灵鼠在这里如鱼得水,看得阿落和白团子艳羡不已。阿落他们在沙漠里转悠了一天一夜也没见到死亡之眼入口的影子。怎么办呢?他们面面相觑。
-
-
陆靖
-
-
摘要:
民勤县地理区位极为特殊重要,生态环境面临崩坍险境。近些年,作为沙漠绿洲在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项目支持下,深掘文旅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创新打造“沙海绿洲、绿洲碧海”特色沙漠旅游品牌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科学研析该区域沙漠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并就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域内优势沙漠资源,持续稳健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
-
张红
-
-
摘要:
水资源匮乏成为当前世界改善沙漠生态环境面临的凸出问题之一,合理利用企业尾水成为缓解甚至实现改善沙漠环境的一种尝试。研究以群克消纳地沙漠尾水处理工程为例,提出一种针对尾水沙漠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尾水对周边水域、土壤以及绿地植物、脊椎动物、水体生物的影响,结合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沙漠尾水综合利用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群克消纳地尾水沙漠综合利用的规范化技术新型技术工程有利于周边生态环境变好,对动植物、水体、土壤等没有不良影响;水域边上植被盖度增加,对周边活动沙丘固定起到初步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周边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以及生长发育的环境基础;区域生态环境恢复良好,形成了与区域自然水体类似的生态系统结构,群克消纳地尾水处理工程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表明,在沙漠中采用无害、生态性的尾水处理技术是可行的。
-
-
Jude Coleman;
王麒(译)
-
-
摘要:
一群小型夜间活动的壁虎为了科学将它们内脏的秘密展现了出来,由此显示出这些生物在地球上最热的一片区域中是如何生存的。伊朗的卢特沙漠是米松蜘蛛壁虎的故乡,其地表温度超出65°C的频率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得多。这种极端的热度使得这个地区很难有生命繁盛,很多年里生态学家都认为这片沙漠几乎是不毛之地。
-
-
厉剑童
-
-
摘要:
小骆驼菲菲的妈妈要跟随驼队进沙漠送一批货物。菲菲坚持要跟着妈妈去沙漠,想看一看沙漠风光,体验一下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感觉。起初,妈妈以菲菲还小、沙漠条件太艰苦为由,怎么也不答应,可是经不住菲菲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答应了。
-
-
-
-
摘要:
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三个孩子,到沙漠里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首先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接着又问老二:“你看到了什么?”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
-
鹿化煜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距今3.6-2.6Ma的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地球变冷进入强烈的冰期气候,被认为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本研究表明,在上新世-更新世之交的地球变冷,使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水汽循环减弱、物理风化加强、碎屑物质增多,可提供更多的中国沙漠颗粒物质;变冷的地球加大了北半球纬度气候梯度,亚洲冬季风环流随之增强,为搬运砂颗粒物质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在新生代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形成的众多盆地,是沙漠物质堆积的地貌基础,奠定了中国沙漠分布的格局。因此,可以认为,晚上新世-更新世的全球变冷可能是中国现代沙漠形成的直接驱动因素;而此前可能存在的“红色沙漠”,是无冰期气候相对温暖地球的产物。是否是因为CO2降低决定了地球冰期气候的起源,还需要研究。
-
-
-
李并成;
侯文昌
-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是由我国著名学者侯仁之院士奠基开创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门新型学科领域。对于历史时期沙漠化笔者认为可定义为: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早和部分半湿润地区在干燥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历史上人为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等因素(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以及战争的破坏等),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地表风蚀、粗化、沙丘形成与发育等)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或使原沙质荒漠地区的沙漠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扩张。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无疑应具有现代沙漠化土地的一般特征。其景观上应表现为地表形态的变化、地面组成物质的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除此之外沙漠化发展的程度较深,在地理分布上,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大多位处河流下游,特别是范围较大的成片沙漠化区域更是如此。并且往往散落许多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陶器碎片、砖瓦碎块、铜器铁器残片、石磨残片等古物,并可见到古钱币、料珠、装饰件、建筑物残件和器形较完整的一些物品、某些艺术品等。同时森林植被对于维系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来说,较之其他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其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其蓄水能力、调节径流功能、削洪抗旱功能和净化水质等几个方面,森林通过对降水的截流、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时空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因而无论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切实保护好干旱地区高大山系的水源涵养林草对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及沙漠化的防治都是至关重要、须臾不容忽视的。
-
-
-
-
-
-
蒋进;
徐新文;
雷加强
- 《2005年国际菊科艾蒿类植物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的沙漠.艾蒿类植物中的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 Schrenk)和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Schrenk) Poljak.]在固定和半固定沙漠的植被恢复是极重要的两种小灌木.文章主要对这两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高温的条件下,准噶尔沙蒿和沙漠绢蒿有很强的适应性,具较高的生物量,根系粗壮,木质化,水平根系发达,有时在该植物附近还发现有准噶尔沙蒿的幼苗.作者建议采用实生苗或无性繁殖获苗木在固定或半固定沙漠地区种植以尽快恢复植被.
-
-
-
薛生高;
徐增友;
顾仲飞
- 《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
| 2005年
-
摘要:
在沙漠地区修建高速公路,道路绿化、防风固沙等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与道路主体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榆靖高速公路的顺利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国沙漠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